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及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094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及安装方法。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包括水平相对布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连接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均为槽型结构,槽型结构包括水平的上翼面、下翼面和竖直的腹面;横梁与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通过连接板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上翼面无连接结构,无连接件;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包括前部的窄腹面和中后部的宽腹面,窄腹面和宽腹面通过梯形变截面结构连接,梯形变截面结构为向前方下伸收窄的结构,窄腹面连接的上翼面低于宽腹面连接的上翼面;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设置等高度的间距相等的标准安装孔。能避免上翼面开裂,提高车架的通用性和标准化。标准化。标准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及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架总成
,具体涉及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轻卡车架总成在纵梁的设计上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车架中部和后部通常腹面不等高,呈燕尾结构,导致横梁通用性低,后端烟味区易发生弯曲变形;
[0003]2、车架孔根据布置情况调整,无孔位标准化,车辆改装困难;
[0004]3、车架纵梁的上翼面应力集中,容易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轻卡的纵梁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左右纵梁的上翼面无连接结构,左右纵梁的中部及后部腹面等高并且设有标准安装孔的短轴距车架总成及安装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包括水平相对布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连接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均为槽型结构,槽型结构包括水平的上翼面、下翼面和竖直的腹面;横梁与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通过连接板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上翼面无连接结构,无连接件;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包括前部的窄腹面和中后部的宽腹面,窄腹面和宽腹面通过梯形变截面结构连接,梯形变截面结构为向前方下伸收窄的结构,窄腹面连接的上翼面低于宽腹面连接的上翼面,窄腹面的区域为驾驶室布置区域,宽腹面的区域为载货区域;左纵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腹面均设置等高度的间距相等的标准安装孔,标准安装孔位于前后轴之间和后悬端。为了避免左右纵梁上翼面应力集中导致开裂,上翼面不设置连接结构和连接件,下翼面少连接孔,同时,左右纵梁的腹面通过连接板与横梁连接,形成较大的连接区域,分散应力;车架中部和后部等高,通用性好,变截面结构能够降低驾驶室顶端的离地高度,实现较低的整车高度,整车通过性更好;标准安装孔能实现底盘安装部件设计和安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
[0007]优选地,短轴距车架总成设置前端加强总成,前端加强总成包括前左加强梁和前右加强梁,前左加强梁和前右加强梁均为槽型结构,前左加强梁的腹面连接左纵梁的窄腹面,前左加强梁的下翼面连接左纵梁的下翼面,前右加强梁的腹面连接右纵梁的窄腹面,前右加强梁的下翼面连接右纵梁的下翼面,前左加强梁的前端和前右加强梁的前端通过前横梁连接,后端通过后横梁连接。前端加强总成能提高车架前端的强度,防止转向器卸荷失效或拖车牵引时车架前端拉裂。
[0008]优选地,横梁包括圆管横梁,圆管横梁位于油底壳下方,圆管横梁包括中部的水平圆管,水平圆管的两端通过斜管分别固定连接两侧上方的前悬置左支架的一侧和前悬置右支架的一侧,前悬置左支架的另一侧连接左纵梁的下翼面和宽腹面,前悬置右支架的另一侧连接右纵梁的下翼面和宽腹面。对动力区域的车架进行加强,同时,考虑到发动机抖动的
影响,选用抗弯、抗剪能力强的圆管横梁。
[0009]优选地,横梁还包括传动横梁,传动横梁位于传动系统的承重区域,传动横梁包括上横梁,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的宽腹面和右纵梁的宽腹面连接,传动横梁还包括下横梁,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的下翼面和右纵梁的下翼面连接,上横梁和下横梁贴合并可拆卸连接。保证变速箱的吊装可靠性和牢固性,增大车架中部的扭转刚度,提高车架弯曲中心的弯曲强度。
[0010]优选地,横梁还包括第三横梁,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左连接板和第三右连接板连接,第三左连接板和第三右连接板均包括竖直的腹面,第三左连接板的腹面和第三右连接板的腹面分别与左纵梁的宽腹面和右纵梁的宽腹面连接。保证传动轴的吊装可靠性和牢固性,增大车架中部的扭转刚度,提高车架弯曲中心的弯曲强度。
[0011]优选地,横梁还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连接板和第一右连接板连接,第一左连接板和第一右连接板均包括竖直的腹面,第一左连接板的腹面和第一右连接板的腹面分别与左纵梁的宽腹面和右纵梁的宽腹面连接,第一左连接板和第一右连接板均覆盖主簧支座;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左连接板和第二右连接板连接,第二左连接板和第二右连接板均包括竖直的腹面,第二左连接板的腹面和第二右连接板的腹面分别与左纵梁的宽腹面和右纵梁的宽腹面连接,第二左连接板和第二右连接板均覆盖副簧支座。主簧和副簧的安装支座收到轮胎传递的纵向和侧向力作用,连接板覆盖主簧和副簧支座能够对安装座处的纵梁进行局部加强,保证后板簧支座和副簧支座的安装可靠性和牢固性,提高后簧位置的扭转刚度。
[0012]优选地,左纵梁连接左加强梁,左加强梁为L型对称结构,L型对称结构包括垂直连接的腹面和下翼面,左加强梁的腹面与左纵梁的宽腹面连接,左加强梁的下翼面与左纵梁的下翼面连接;右纵梁连接右加强梁,右加强梁为L型对称结构,右加强梁的腹面与右纵梁的宽腹面连接,右加强梁的下翼面与右纵梁的下翼面连接,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布置区域。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主要保证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安装强度,对发动机支撑的下翼面和腹面加强,防止动力支撑区域的车架发生外八字变形,减轻发动机抖动,防止影响驾驶室落装。
[0013]优选地,横梁还包括尾横梁,尾横梁位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部,尾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左纵梁的宽腹面和右纵梁的宽腹面。尾横梁的作用是保证车架尾端的连接可靠性。
[0014]优选地,横梁还包括备胎横梁,备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的下翼面和右纵梁的下翼面连接。保证备胎安装位置合理性以及安装的可靠性和牢固性,增大车架后端的抗扭性。
[0015]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将前左加强梁的前端和前右加强梁的前端通过前横梁连接,将前左加强梁的后端和前右加强梁的后端通过后横梁连接,组成前端加强总成;
[0017]S2:将左纵梁和右纵梁相对放置,使左纵梁的槽口和右纵梁的槽口相对,将前左加强梁的腹面与左纵梁的窄腹面连接,前左加强梁的下翼面和左纵梁的下翼面连接,将前右加强梁的腹面和右纵梁的窄腹面连接,前右加强梁的下翼面和右纵梁的下翼面连接;
[0018]S3: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布置区域安装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
将左加强梁的腹面与左纵梁的窄腹面连接,左加强梁的下翼面和左纵梁的下翼面连接,将右加强梁的腹面与右纵梁的窄腹面连接,右加强梁的下翼面与右纵梁的下翼面连接;
[0019]S4: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油底壳布置区域下方安装圆管横梁,将水平圆管的两端的斜管分别与前悬置左支架的一侧和前悬置右支架的一侧连接,将前悬置左支架的另一侧与左纵梁的宽腹面和下翼面连接,将前悬置右支架的另一侧与右纵梁的宽腹面和下翼面连接;
[0020]S5: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传动系统的承重区域安装传动横梁,将上横梁和下横梁的贴合并连接,将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加强梁的腹面和右加强梁的腹面连接,将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加强梁的下翼面和右加强梁的下翼面连接;
[0021]S6: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中部安装第三横梁,将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左连接板和第三右连接板连接,将第三左连接板的腹面与左纵梁的宽腹面连接,将第三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相对布置的左纵梁(1)和右纵梁(2),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之间连接横梁,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均为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包括水平的上翼面、下翼面和竖直的腹面;所述横梁与所述左纵梁(1)的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腹面均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左纵梁(1)和所述右纵梁(2)的上翼面无连接结构,无连接件;所述左纵梁(1)的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腹面均包括窄腹面和宽腹面,所述窄腹面和所述宽腹面通过梯形变截面结构(3)连接,所述梯形变截面结构(3)为向前方下伸收窄的结构,窄腹面连接的上翼面低于宽腹面连接的上翼面,所述窄腹面的区域为驾驶室布置区域,所述宽腹面的区域为载货区域;所述左纵梁(1)的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腹面均设置等高度的间距相等的标准安装孔,所述标准安装孔位于前后轴之间和后悬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前端设置前端加强总成,所述前端加强总成包括前左加强梁(5)和前右加强梁(6),所述前左加强梁(5)和所述前右加强梁(6)均为槽型结构,所述前左加强梁(5)的腹面连接所述左纵梁(1)的窄腹面,所述前左加强梁(5)的下翼面连接所述左纵梁(1)的下翼面,所述前右加强梁(6)的腹面连接所述右纵梁(2)的窄腹面,所述前右加强梁(6)的下翼面连接所述右纵梁(2)的下翼面,所述前左加强梁(5)的前端和所述前右加强梁(6)的前端通过前横梁(7)连接,后端通过后横梁(8)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圆管横梁(9),所述圆管横梁(9)位于油底壳下方,所述圆管横梁(9)包括中部的水平圆管(901),所述水平圆管(901)的两端通过斜管(902)分别固定连接两侧上方的前悬置左支架(903)的一侧和前悬置右支架(9904)的一侧,所述前悬置左支架(903)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左纵梁(1)的下翼面和宽腹面,所述前悬置右支架(904)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右纵梁(2)的下翼面和宽腹面。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还包括传动横梁(10),所述传动横梁(10)位于传动系统的承重区域,所述传动横梁(10)包括上横梁(1001),所述上横梁(10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的宽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宽腹面连接,所述传动横梁(10)还包括下横梁(1002),所述下横梁(10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的下翼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下翼面连接,所述上横梁(1001)和所述下横梁(1002)贴合并可拆卸连接。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还包括第三横梁(11),所述第三横梁(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左连接板(1101)和第三右连接板(1102)连接,所述第三左连接板(1101)和所述第三右连接板(1102)均包括竖直的腹面,所述第三左连接板(1101)的腹面和所述第三右连接板(1102)的腹面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的宽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宽腹面连接。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还包括第一横梁(12)和第二横梁(13);所述第一横梁(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连接板(1201)和第一右连接板(1202)连接,所述第一左连接板(1201)和第一右连接板(1202)均包括竖直的腹面,所述第一左连接板(1201)的腹面和所述第一右连接板(1202)的腹面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的宽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宽腹面连接,所述第一左连接板(1201)和所述第一右连接板(1202)均覆盖主簧
支座;所述第二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左连接板(1301)和第二右连接板(1302)连接,所述第二左连接板(1301)和所述第二右连接板(1302)均包括竖直的腹面,所述第二左连接板(1301)的腹面和所述第二右连接板(1302)的腹面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的宽腹面和所述右纵梁(2)的宽腹面连接,所述第二左连接板(1301)和所述第二右连接板(1302)均覆盖副簧支座。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短轴距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1)连接左加强梁(14),所述左加强梁(14)为L型对称结构,所述L型对称结构包括垂直连接的腹面和下翼面,所述左加强梁(14)的腹面与所述左纵梁(1)的宽腹面连接,所述左加强梁(14)的下翼面与所述左纵梁(1)的下翼面连接;所述右纵梁(2)连接右加强梁(1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东郝攀飞王孟志韩彦冰于江葛月吴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