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及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022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及散热器,其中非对称散热片包括:位于前侧的弧形管柱,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所述弧形管柱由下向上靠后弯曲,弧形管柱及立管柱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相交;所述立管柱上连接有用于提高散热面积的翼片,所述翼片在立管柱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所述立管柱包括竖直柱面,所述翼片沿竖直柱面所处平面向散热片的外侧延展。通过在立管柱后侧设置从顶部至底部贯通的竖直翼片,极大增加了散热面积,通过不同散热片之间的竖直翼片,能够很好地形成多个立管柱之间的闭合通道,有利于空气形成烟囱效应,以促进热流空气在闭合通道中的流通,有效强化了散热片的散热效果,提高了单片散热片的散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及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及散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弧面非对称散热器外形美观,装饰性强,但散热器表面一般都为光滑面,并没有设置具有散热功能的散热翅片,导致每片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和散热量均偏小,无法构成对外良好的散热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对称散热片,能够有效提高单片散热片的散热面积,并且强化了散热器的对外散热效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包括:位于前侧的弧形管柱,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所述弧形管柱由下向上靠后弯曲,弧形管柱及立管柱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相交;所述立管柱上连接有用于提高散热面积的翼片,所述翼片在立管柱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所述立管柱包括竖直柱面,所述翼片沿竖直柱面所处平面向散热片的外侧延展。进一步,所述翼片竖直连接在所述立管柱上,且对称设置在立管柱的后侧。进一步,所述散热片还包括位于底部的连通管柱,所述连通管柱将所述弧形管柱及立管柱连接为整体结构。进一步,所述散热片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进水口及出水口,其中,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连通管柱上。进一步,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弧形管柱及立管柱的相交处。进一步,每侧所述进水口及出水口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进一步,所述弧形管柱及所述立管柱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散热片的导热腔体,所述导热腔体为楔形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述非对称散热片,所述非对称散热片之间通过对丝联接为整体结构。本技术中的非对称散热片,应用于民间采暖,通过在立管柱后侧设置从顶部至底部贯通的竖直翼片,极大增加了散热面积,通过不同散热片之间的竖直翼片,能够很好地形成多个立管柱之间的闭合通道,有利于空气形成烟囱效应,以促进热流空气在闭合通道中的流通,有效强化了散热片的散热效果,提高了单片散热片的散热量。通过将多片非对称散热片联接为整体的散热器,能够有效提高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和散热量,并且加强了空气在室内的循环换热,使室内的温度大幅提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中非对称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进水口,2-出水口,3-翼片,4-立管柱,5-弧形管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形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非对称散热片,包括:位于前侧的弧形管柱5,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4;所述弧形管柱5由下向上靠后弯曲,弧形管柱5及立管柱4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相交;所述立管柱4上连接有用于提高散热面积的翼片3,所述翼片3在立管柱4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所述立管柱4包括竖直柱面,所述翼片3沿竖直柱面所处平面向散热片的外侧延伸。本技术中的非对称散热片贴近室内的墙面安装,后侧指的是散热片贴近墙面的一侧,前侧指的是散热片远离墙面的一侧。通过安装在前侧的弧形管柱5,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4,能够有效保证散热片结构的整体协调性,使弧形管柱5对立管柱4构成有效遮蔽,散热片在并不丧失本身美观性的前提下,有效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度。弧形管柱5由下向上靠后弯曲,与立管柱4相交于散热片的顶部,使热流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平滑过渡不受散热片本身结构的遮挡,保证热流空气在室内循环流通的顺畅度。在现有包括弧形管柱的散热片中,其充分考虑了散热片的美观性,但是并没有关注散热片的散热功能。本技术中,在立管柱4上连接的翼片3,能够有效提高散热片的散热面积。通过在立管柱4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的翼片3,保证散热片的热量能够充分地通过翼片3向空气中逸散,有效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量。本技术中的翼片3安装在立管柱4的竖直柱面上,且翼片3的延展方向与竖直柱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该种设置方式能够使散热片上的热量直接以热辐射的方式,通过翼片3向外逸散,翼片3向外侧延展的方式构成了良好的发散效应,保证热量更加充分地向外发散。参见图2-图3,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片的翼片3竖直连接在立管柱4上,且对称设置在立管柱4的后侧,通过多个散热片之间的贴近安装,能够使对称设置在立管柱4后侧的翼片3构成良好的封闭通道,即在不同散热片之间,两个翼片3与散热片本体之间的间隙构成了相对良好的封闭通道,该封闭通道有利于空气构成烟囱效应,使温度较低的空气受烟囱效应的作用抽吸至封闭通道的底部,并向上流经封闭通道后从散热片的顶部排出,结合上述具有热辐射效应的翼片3,能够极大提高空气所吸收的热量,使温度得到有效提升;空气构成的烟囱效应有效提高了在室内的循环流通性,能够在强化空气流通的前提下,使室内维持在较为舒适的温度。从增大散热片散热面积的角度,除了上文所述的翼片3,本实施例中散热片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将立管柱4与弧形管柱5连接为整体的连通管柱,连通管柱在具有连接功能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散热片的散热面积,使散热片的散热功能得到进一步保障。本实施例中散热片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散热片的进水口1及出水口2,其中散热器的出水口2设置在连通管柱上,构成了连通管柱上的出水管路;散热片的进水口1设置在散热片顶部,即设置在弧形管柱5与立管柱4的相交位置,两侧的进水口1构成了在散热片顶部的金属管路。并且在散热片上每侧的进水口1及出水口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优选地,进水口1及出水口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垂直方向上,通过该种设置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热水在散热片中的行走路径,并且使散热片内部实现热水的充满状态,极大提高散热片的蓄热能力。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弧形管柱5及立管柱4之间的间隙构成散热片的楔形结构的导热腔体,该导热腔体能够起到良好的聚热效应,使空气在受热上升过程中,在楔形导热腔体的顶部短暂停留,再进一步吸收位于进水口1部位的热量后从散热片的顶部逸散,有效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参见图4,本技术中还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将多个非对称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前侧的弧形管柱,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n所述弧形管柱由下向上靠后弯曲,弧形管柱及立管柱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相交;所述立管柱上连接有用于提高散热面积的翼片,所述翼片在立管柱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n所述立管柱包括竖直柱面,所述翼片沿竖直柱面所处平面向散热片的外侧延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对称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前侧的弧形管柱,以及位于后侧的立管柱;
所述弧形管柱由下向上靠后弯曲,弧形管柱及立管柱在所述散热片的顶部相交;所述立管柱上连接有用于提高散热面积的翼片,所述翼片在立管柱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上下贯通;
所述立管柱包括竖直柱面,所述翼片沿竖直柱面所处平面向散热片的外侧延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片竖直连接在所述立管柱上,且对称设置在立管柱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还包括位于底部的连通管柱,所述连通管柱将所述弧形管柱及立管柱连接为整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对称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持录王义堂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派捷暖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