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9311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1
本公开涉及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其中,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主体以及弹性件;所述预埋主体位于模板和钢筋笼之间,所述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进入的孔道,且所述孔道朝向远离所述模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预埋主体连接,以使所述预埋主体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上。本公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与模板紧密贴合,待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拆除后,预埋结构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寻找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
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
技术介绍
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是用于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测量的装置。现有技术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常包括预埋结构和后植入结构。具体使用时,在钢筋笼的绑扎过程中将预埋结构焊接在钢筋笼上,再在钢筋笼的外周固定模板,进而进行混凝土浇筑,即,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围成的空间内,浇筑完成后将模板去除,然后将后植入结构伸入预埋结构中,进行沉降观测。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预埋结构很容易被全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导致寻找预埋结构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中,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主体以及弹性件;所述预埋主体位于模板和钢筋笼之间,所述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进入的孔道,且所述孔道朝向远离所述模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预埋主体连接,以使所述预埋主体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上。可选择地,所述预埋主体包括第一套筒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外侧的第二套筒,且所述第一套筒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模板和所述钢筋笼之间滑动;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钢筋笼连接,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的远离所述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的朝向所述模板的一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上。可选择地,所述第二套筒的远离所述模板的一端具有可供混凝土进入至所述第二套筒内的开口。可选择地,所述开口的边缘具有止挡凸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止挡凸部的内侧。可选择地,第一套筒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二套筒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套筒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模板和所述钢筋笼之间滑动。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其中一者为滑块,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其中另一者为滑轨。可选择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其中,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包括后植入结构以及上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所述后植入结构包括可伸入所述孔道中的观测主体。可选择地,所述后植入结构还包括限位卡盘,所述限位卡盘连接在所述观测主体上,所述观测主体伸入所述孔道中时,所述限位卡盘位于所述孔道的外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公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以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过将预埋结构设置为包括预埋主体以及弹性件,预埋主体布置在模板和钢筋笼之间,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进入的孔道,且孔道朝向远离模板的方向延伸;弹性件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连接,以使预埋主体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上。通过设置弹性件,能够使得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始终抵顶在模板上,也就是说,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能够与模板紧密贴合,由于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围成的空间内,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拆除后,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能够顺利外露,也就是说,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方便寻找,克服了传统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被完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不易寻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布设成功率。本公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包括上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因此同样具有上述优点。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中后植入结构的侧视图。其中,10-预埋主体;11-第一套筒;111-孔道;12-第二套筒;121-开口;122-止挡凸部;20-弹性件;30-后植入结构;31-观测主体;32-限位卡盘;40-模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现有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常有两种设置方案,以新建桥梁墩柱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墩柱施工完成后,采用电钻在墩柱上钻孔,然后将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植入墩柱;二是在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分为预埋结构和后植入结构,其中,在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将预埋结构焊接在钢筋笼上,待墩柱浇筑成型,模板拆除后,找到预埋结构的显露在混凝土外部的位置,再将后植入结构与预埋结构连接牢固,从而应用于沉降观测。现有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以上两种埋设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种埋设方式,在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埋设过程中,需要在墩柱上采用电钻钻孔,钻孔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钢筋,使得钻孔不能继续进行,因此需要在混凝土上更换位置继续钻孔,这样一方面对墩柱表面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会影响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如果采用可切割钢筋的钻头进行钻孔,虽然可以一次成孔,不影响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但是会对墩柱钢筋造成破坏。第二种预埋方式,虽然可以克服第一种埋设方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持钢筋及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预埋结构很容易被全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待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导致寻找预埋结构比较困难。基于此,亟需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使得预埋结构的朝向模板的一端与模板始终紧密贴合,待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预埋结构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可以始终显露在混凝土外部,容易寻找。实施例一参考图1至图3中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中,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主体10以及弹性件20;预埋主体10位于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且孔道111朝向远离模板40的方向延伸;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10连接,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埋主体(10)以及弹性件(20);/n所述预埋主体(10)位于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所述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且所述孔道(111)朝向远离所述模板(40)的方向延伸;/n所述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所述预埋主体(10)连接,以使所述预埋主体(10)在所述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40)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埋主体(10)以及弹性件(20);
所述预埋主体(10)位于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所述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且所述孔道(111)朝向远离所述模板(40)的方向延伸;
所述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所述预埋主体(10)连接,以使所述预埋主体(10)在所述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4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主体(10)包括第一套筒(11)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11)外侧的第二套筒(12),且所述第一套筒(11)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12)在所述模板(40)和所述钢筋笼之间滑动;
所述第二套筒(12)与所述钢筋笼连接,所述弹性件(20)位于所述第二套筒(12)内,所述弹性件(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12)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11)的远离所述模板(4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11)的朝向所述模板(40)的一端在所述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4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12)的远离所述模板(40)的一端具有可供混凝土进入至所述第二套筒(12)内的开口(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宇谢昭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