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6796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通过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来判断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测量钉间的距离,并通过水准尺移动装置将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测量钉顶部,最后根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以及条形码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测量钉的沉降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识别控制点并观测沉降,得出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测量数据自动保存与计算,节省了大量人力,且不会发生人为差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线路沉降监测的
,尤其是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地铁运营实践表明,地铁线路在运营使用期间因地铁列车动荷载影响,以及周边基坑开挖、周边降水、地表堆载等工程活动,导致线路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均匀沉降。当线路沉降量超过规定的限值时(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将导致轨道发生开裂与破损,当为地下线路时,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发生张开,甚至接头破损与渗漏水。因此,为了及时发现线路沉降情况并及时分析沉降诱因,以便及时科学地采取整治措施,地铁线路沉降监测必不可少。现有的地铁线路沉降监测通常采用传统的人工测量,即事先在轨道板上安装测量钉,再通过水准仪读取立于测量钉上的水准尺,水准仪搬动与读数、水准尺立尺、测量数据记录等均通过人为操作,最后通过人为将测量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到线路沉降结果。采用上述的人工测量时,现场测量速度慢、测量精度低、人工成本高、测量数据处理繁琐、最终数据结果易发生人为差错。此外,现阶段在沉降监测方面有静力水准与纤光栅自动测量技术,但其安装与维护成本过高而无法用于地铁线路沉降监测,这也是至今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通过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判断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测量钉间的距离,并通过水准尺移动装置将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测量钉顶部,最后根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以及条形码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测量钉的沉降量。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轨道板上间隔布置若干测量钉,所述测量钉顶部设有反光膜和条形码;b、在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第一个所述测量钉的后方放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前方依次放置若干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并且每一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的后方;c、分别开启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光源,并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向前运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根据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判断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间的距离;当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达到预设值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停止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条形码扫描装置来识别所述测量钉上的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水准尺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分别将其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顶部;d、待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上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底部的旋转装置转动,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正对于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测出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的读数;e、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编号为s+n的所述测量钉前方,其中,s为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对应所述测量钉的编号,n为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数量,重复上述步骤c至步骤d,当最前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所述自动调平水准仪的最大测量距离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最后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后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继续向前移动,直至测出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所有测量钉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f、根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的读数,以及所述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所述测量钉的沉降量。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前部安装有所述自动调平水准仪、其后部安装有所述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后部安装有所述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底部的车轮在轨道结构上前后移动,且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前、后、底部均分别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均设有控制装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控制装置分别同其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底部的旋转装置、反光识别装置和水准尺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控制装置分别同其上的反光识别装置、水准尺移动装置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相较于采用传统的人工测量而言,通过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测量,大大节省了测量的时间;相较于静力水准测量、光纤光栅技术测量而言,成本低,完成测量后无需维护;(2)通过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识别控制点并观测沉降,得出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测量数据自动保存与计算,节省了大量人力,且不易发生人为差错。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智能监测方法的工作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测量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测量钉1,条形码2,钢轨3,轨枕4,轨道板5,第一移动测量装置A,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测量B、C。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运用到一种智能监测装置,该智能监测装置主要包括多个测量钉1、第一移动测量装置A、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测量B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测量C,第一移动测量装置A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B、C均分别通过其底部的车轮在轨道结构上前后移动。其中,轨道包括钢轨3、轨枕4和轨道板5,而测量钉1间隔布置于两钢轨3间的轨道板上,测量钉1顶部设有反光膜,反光膜采用玻璃微珠材料,这种玻璃微珠材料采用折射率较高的光学玻璃,而且其直径很小,这种反光膜最大的光学特点,就是能够将光源发射过来的光线逆反射到光源处,它的定向反射功能是运用了薄透镜成像原理,其主要的光学元件是镶嵌有玻璃微珠的有机树脂层,玻璃微珠的排列均匀且是单层结构。第一移动测量装置A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B、C上均分别安装有反光识别装置,反光识别装置可以接收测量钉1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根据测量钉1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可以判断第一移动测量装置A(第二移动测量装置B、C)同其所对应测量钉1间的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a、在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轨道板上间隔布置若干测量钉,所述测量钉顶部设有反光膜和条形码;/nb、在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第一个所述测量钉的后方放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前方依次放置若干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并且每一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的后方;/nc、分别开启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光源,并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向前运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根据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判断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间的距离;当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达到预设值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停止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条形码扫描装置来识别所述测量钉上的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水准尺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分别将其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顶部;/nd、待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上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底部的旋转装置转动,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正对于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测出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的读数;/ne、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编号为s+n的所述测量钉前方,其中,s为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对应所述测量钉的编号,n为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数量,重复上述步骤c至步骤d,当最前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所述自动调平水准仪的最大测量距离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移动至最后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后方,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继续向前移动,直至测出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所有测量钉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nf、根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的读数,以及所述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所述测量钉的沉降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轨道板上间隔布置若干测量钉,所述测量钉顶部设有反光膜和条形码;
b、在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第一个所述测量钉的后方放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前方依次放置若干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并且每一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的后方;
c、分别开启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光源,并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向前运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根据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判断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间的距离;当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达到预设值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停止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条形码扫描装置来识别所述测量钉上的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水准尺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分别将其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顶部;
d、待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上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底部的旋转装置转动,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正对于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上的自动调平水准仪,分别测出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大维姜浩罗文俊徐长节王威熊昊李明广周凌韬张丽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