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通道结构及定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141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通道结构,包括冷却进口、冷却出口及连通于所述冷却进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的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路件,多个所述分路件沿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通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分路件之间设置有一阻流件,用于减小所述阻流件和所述分路件之间的水力直径来提升换热效率,利用所述分路件对冷却介质进行分流,利用呈Y形的所述阻流件并与所述分路件配合,减少了水力直径,增加了流体的湍流程度,进而提升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通道结构及定子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通道结构及定子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对电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要求电机的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大幅提升。制约电机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提升的关键就在于电机的散热能力,一旦散热不足,电机内部温升会较高,导致绝缘层破损,永磁体退磁等问题,从而影响电机的工作性能。其中电机的主要发热部件为定子铁芯等,现有的冷却方式是在外壳上布置水道来对发热部件进行换热,以达到冷却效果。但是现有水道的水力直径较大,湍流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换热效果较低,存在散热不足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提升换热效率的冷却通道结构及定子组件。一种冷却通道结构,包括冷却进口、冷却出口及连通于所述冷却进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的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路件,多个所述分路件沿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通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分路件之间设置有一阻流件,用于减小所述阻流件和所述分路件之间的水力直径来提升换热效率。可选择地,所述阻流件包括两个翼部,两个翼部之间形成涡流部。可选择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间隔连接在所述冷却通道内外侧壁上。可选择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的所述涡流部形相对设置。可选择地,所述分路件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内外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可选择地,所述分路件连接于所述冷却通道外侧壁。可选择地,所述通道内还设置有分流件和合流件,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冷却进口相对,所述合流件与所述冷却出口相对。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壳体和铁芯,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冷却通道结构,所述铁芯固定于所述冷却通道结构上。可选择地,还包括阻隔件,所述阻隔件安装在所述冷却通道结构和所述铁芯之间。可选择地,所述分路件远离所述外侧壁的一端开设有固定所述铁芯的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利用所述分路件对冷却介质进行分流,利用呈Y形的所述阻流件并与所述分路件配合,减少了水力直径,增加了流体的湍流程度,进而提升换热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冷却通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阻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定子组件的分解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定子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阻隔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通道结构100,包括冷却进口111、冷却出口112及连通于所述冷却进口111和所述冷却出口112之间的通道110,所述通道110内设置有多个分路件120a、120b,其中多个所述分路件120a、120b沿着通道110内冷却介质的流通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分路件120a、120b之间设置有一阻流件130a、130b,用于减少所述阻流件130a、130b和所述分路件120a、120b之间的水力直径来提升换热效率。所述冷却介质可为油液或冷却水等,冷却介质能够从冷却进口111进入到通道110内,受所述分路件120a、120b影响发生分流,同时受所述阻流件130a影响减少水力直径,增加流体的湍流程度,进而提升换热效率。待冷却件可与所述冷却通道结构100连接,利用所述冷却通道结构100以对所述待冷却件进行冷却作业,所述待冷却件可为定子,但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所述阻流件130a、130b包括两个翼部131,两个翼部131之间形成涡流部131,以使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翼部131并在所述涡流部131处形成涡流,有利于提高冷却介质对流,进而提升换热能力。具体地,两个所述翼部131相连接,并呈V形排列,以使所述冷却介质沿着所述翼部131的轮廓流经所述涡流部131,并受两个所述翼部131的阻流形成涡流,两个所述翼部131之间的夹角可为15~120°,优选为30°、45°或90°等。另外两个所述翼部131呈V形,因此所述翼部131与其相邻的所述分路件120a、120b的间隙发生变化,尤其是所述翼部131的自由端与所述分路件120a、120b的间隙变小,减少了水力直径,增大了流体的湍流程度,有利于提高流体的对流换热能力。所述翼部131的自由端指的是所述翼部131连接另一所述翼部131的相反端。继续参考图2,所述翼部131呈弧形,并且所述翼部131的自由端呈圆形,进而使所述冷却介质沿着所述翼部131的轮廓流动并能形成涡流。另外两个所述翼部131的连接处可圆弧过渡。当然所述翼部131可呈一字形,其自由端呈圆形即可。如图1所示,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130a、130b相对设置。具体地,所述阻流件130a和所述阻流件130b相邻,其中所述阻流件130a的涡流部131朝内设置,所述阻流件130b的涡流部131朝外设置,进而使所述冷却介质呈S形通过所述阻流件130a和所述阻流件130b,并在其所述涡流部131形成涡流,不仅增加了通道110的面积来冷却效率,还使相邻的涡流部13错开以避免相互影响而失效。如图1所示,所述通道110包括内侧壁1101和外侧壁1102,所述内侧壁1101从所述冷却进口111延伸至所述冷却出口112,所述外侧壁1102从所述冷却进口111延伸至所述冷却出口112。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130a、130b可间隔设置在所述内侧壁1101和外侧壁1102上。具体地,所述阻流件130a可连接在所述内侧壁1101上,所述阻流件130b可连接在所述外侧壁1102上,以使两者的所述涡流部131形相对。更具体地,参考图2,所述阻流件130a、130b还包括一连接部133,所述连接部133连接两个所述翼部131,用于连接所述内侧壁1101和所述外侧壁1102。其中所述连接部133和所述翼部131的连接处可圆弧过渡,以及所述连接部133分别与所述内侧壁1101和所述外侧壁1102的连接处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进口、冷却出口及连通于所述冷却进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的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路件,多个所述分路件沿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通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分路件之间设置有一阻流件,用于减小所述阻流件和所述分路件之间的水力直径来提升换热效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进口、冷却出口及连通于所述冷却进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的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分路件,多个所述分路件沿着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通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分路件之间设置有一阻流件,用于减小所述阻流件和所述分路件之间的水力直径来提升换热效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件包括两个翼部,两个翼部之间形成涡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间隔连接在所述冷却通道内外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件的所述涡流部形相对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路件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勇生袁峥田井呈邵熙芬黄厚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