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6507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包括有泵体和定子,所述定子具有轴体,于该轴体上装配有主动齿轮,所述泵体的内侧壁处形成有装配槽,于所述装配槽内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定子通过轴体与泵体同轴连接,并在泵体和定子连接后将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其中,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异轴布置,且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形成有非啮合的间隙区,于所述间隙区设置有分流挡肩,所述定子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轮廓及该间隙区所在位置的的槽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定子的内侧面开设有适配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非啮合间隙区的槽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齿轮与定子内侧壁的磨损问题,提高了供油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箱供油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油泵
,具体为一种变速箱供油泵。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变速箱供油泵,其定子的内侧壁为实心的平面结构,随着供油泵的负荷加大,其内部安装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受力无法达到平衡,且液压油的清洁度不高,导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与定子的内侧壁磨损较为严重,在处于长期磨损的情况下造成散热不良的问题,并出现供油泵的内泄露,进而导致整机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箱供油泵,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包括有泵体和定子,所述定子具有轴体,于该轴体上装配有主动齿轮,所述泵体的内侧壁处形成有装配槽,于所述装配槽内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定子通过轴体与泵体同轴连接,并在泵体和定子连接后将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其中,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异轴布置,且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形成有非啮合的间隙区,于所述间隙区设置有分流挡肩,所述定子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轮廓及该间隙区所在位置的的槽型。所述泵体和定子在位于靠近定子外侧壁的一侧面均轴向限位于所述定子外侧壁处。所述槽型的轮廓由两段弧形侧壁合围构成,包括有位于内侧的槽型内侧壁和位于外侧的槽型外侧壁。所述槽型的两端互不连通。所述槽型内侧壁在位于定子内侧壁的面上所形成的环形轮廓位于主动齿轮装配后该主动齿轮的侧壁处;所述槽型外侧壁在位于定子内侧壁的面上所形成的环形轮廓位于从动齿轮装配后该从动齿轮的侧壁处。r>所述分流挡肩形成于槽型内,位于槽型内的分流挡肩将部分地槽型分割成位于所述分流挡肩两侧的槽型分流区一和槽型分流区二。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定子的内侧面开设有适配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非啮合间隙区的槽型,使得液压油可进入该槽型内,在压力的作用下驱使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始终处于相对定子内侧壁的浮动状态,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齿轮与定子内侧壁的磨损问题,提高了供油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本体内侧壁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定子内侧壁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供油泵侧剖图。图中:1泵体、11分流挡肩、12装配槽、13泵体内侧壁、14间隙区、15出油口槽型、16进油口槽型、2定子、21轴体、22出油口、23进油口、24定子内侧壁区域一、241定子内侧壁区域二、25定子内侧壁区域三、3主动齿轮、4从动齿轮、5槽型、501槽型外侧壁、502槽型内侧壁、51槽型区域一、511第一槽型端口、52槽型区域二、521槽型分流区一、522槽型分流区二、53槽型区域三、531第二槽型端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1-3,本案重点的改进方案在于将现有技术中变速箱供油泵的定子做出了适应性的改进,以提高整个变速箱供油泵的使用效果,具体的为,在位于所述定子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适配性的槽型5,该槽型5不但减少了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对定子2的接触面,同时还通过槽型5内可流动的液压油进一步的提高了使用性能,减少了内泄露的概率,提高了变速箱供油泵的使用效果。为了进一步的针对该槽型5作出解释,下面结合所述泵体1和定子2的具体结构作出详细说明。于本案中所述的泵体1为环形铸件,为了适配连接定子2的内侧壁,该泵体1的一侧壁设置为平面结构(即泵体内侧壁13),且在该侧壁上开设有装配槽12,以用于装配从动齿轮4,需要说明的是,该装配槽12为圆形槽结构,在位于装配槽12的底部还开设有一个用于连接轴体21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与所述的装配槽12异轴布置,所述的从动齿轮4设置为环形齿圈结构,其具有位于内圈部的内圈齿,所述从动齿轮4在装配至该装配槽12后,所述的装配槽12限制从动齿轮4的径向移动;同时,在位于泵体1内侧壁上还分别形成有与装配槽12连通的出油槽型15和进油槽型16,液压油从进油槽型16处进入而后通过出油槽型15处流出。与之适配安装的为定子2,所述定子2的侧面结构可以理解为T形状,包括有轴体21和形成于该轴体21端部的盘面,需要重点指出的在于盘面的内侧壁(即所述定子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的槽型5,所述定子2的内侧壁与泵体内侧壁13适配性连接后,安装于轴体21上的主动齿轮3便会装配于装配槽12中,同时由于轴体21安装于位于装配槽12底部异轴布置的安装孔中,这就使得当主动齿轮3装配后与所述的从动齿轮4异轴布置,同时,所述的主动齿轮3局部的与从动齿轮4啮合,并在未啮合处形成了间隙区14,同时在该间隙区14处还设置有分流挡肩11。下面,针对本案改进点的原理作出如下解释: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定子2的内侧壁为平面结构,即不存在槽型5,当定子2和泵体1装配完成后,液压油通过进油口23处进入进油槽型16,然后通过进油槽型16进入装配槽12中并最终通过出油槽型15从出油口22处排出,这就使得在位于进油槽型16处附近形成有了负压区,在位于出油槽型15处附近形成有了高压区,而间隙区14的中部形成了常压区。该种压力导向使得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一直处于单面受力的偏载状态,即所述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在转动过程中倾向于定子2的内侧壁处贴合,进而导致该侧的侧壁磨损严重,并出现内泄露问题。本案的改进点在于,在所述定子2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14轮廓及该间隙区14所在位置的槽型5,当具有槽型5后,该槽型5在液压油的压力作用下会向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所在的位置方向施加压力,从而使得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与定子2的内侧壁之间始终保持浮动状态,有效的减少了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对定子2的磨损,避免了内泄露的问题。下面将对所述的槽型5作出详细的结构描述:所述定子2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14轮廓及该间隙区14所在位置的槽型5,由于槽型5的设置需要满足最大化的适配间隙区14的大小,且该槽型5在开设后需要满足定子2的内侧端面对主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的有效轴向限位,因此,将所述的槽型5设置为适配间隙区14轮廓的近似月牙形槽体结构。请参见图2,于图2中,所述的槽型5的轮廓由两端弧形侧壁合围构成,包括有位于内侧的槽型内侧壁502和位于外侧的槽型外侧壁501。该槽型内侧壁502在位于定子2内侧壁的面上所形成的环形轮廓位于主动齿轮3装配后该主动齿轮3的侧壁处,即当装配后的主动齿轮3轴向限位于该环形轮廓处;所述槽型外侧壁501在位于定子2内侧壁的面上所形成的环形轮廓位于从动齿轮4装配后该从动齿轮4的侧壁处,即当装配后的从动齿轮4轴向限位于该环形轮廓处;结合附图中可知,所述的定子2的内侧面由槽型5的环形轮廓分割成了位于外圈部的定子内侧壁区域一24和位于内圈部的定子内侧壁区域三25,同时,在槽型5两端的不接触区域形成了过渡所述定子内侧壁区域一24和定子内侧壁区域三25的定子内侧壁区域二241;当主动齿轮3装配于轴体21上并与从动齿轮4啮合后,该主动齿轮3的侧壁便通过所述的定子内侧壁区域三25所限位,同时,所述从动齿轮4的侧壁通过定子内侧壁区域一24所限位。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包括有泵体和定子,所述定子具有轴体,于该轴体上装配有主动齿轮,所述泵体的内侧壁处形成有装配槽,于所述装配槽内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定子通过轴体与泵体同轴连接,并在泵体和定子连接后将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其中,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异轴布置,且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形成有非啮合的间隙区,于所述间隙区设置有分流挡肩,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轮廓及该间隙区所在位置的的槽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包括有泵体和定子,所述定子具有轴体,于该轴体上装配有主动齿轮,所述泵体的内侧壁处形成有装配槽,于所述装配槽内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定子通过轴体与泵体同轴连接,并在泵体和定子连接后将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其中,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异轴布置,且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形成有非啮合的间隙区,于所述间隙区设置有分流挡肩,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内侧壁上形成有适配间隙区轮廓及该间隙区所在位置的的槽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和定子在位于靠近定子外侧壁的一侧面均轴向限位于所述定子外侧壁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供油泵,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戈操陈国友翟道理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