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6305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钢护筒以至少两个钢护筒为一组,并焊接成钢护筒组,在每一钢护筒组的四周设置多个钢管柱组件;(2)预设第一组钢护筒组的吊装位置,并安装定位导向支架;(3)吊装、下放、临时固定第一钢护筒组;(4)根据相邻两钢护筒组之间的间距,依次下放并临时固定剩余的钢护筒组;(5)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固定所有钢护筒。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钢护筒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成若干钢护筒组,并通过临时定位支架定位第一组钢护筒组,再根据第一组钢护筒组定位其他钢护筒组,实现钢护筒的快速定位、也无需设置吊装桁架或钢围堰来实现钢护筒的吊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桩基施工越来越常见,钢护筒桩基施工技术也逐渐成熟。在钢护筒桩基施工中,一般需要在孔口地面标高处沉入一个钢护筒,其作用为:1、定位桩基位置;2、保护孔口,以及防止地面石块掉入孔内;3、保持泥浆水位(压力),防止坍孔;4、桩顶标高控制依据之一;5、防止钻孔过程中的沉渣回流。因此,钢护筒的安装质量尤其重要。但在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下,由于大型水下钢护筒自重大,导致调整、定位困难、操作难度大、效率低、精度难以保证。特别是对于在施工现场无法施工钢围堰、桁架时,钢护筒的安装调整难度大、效率低,精度也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施工现场无法施工钢围堰或桁架时钢护筒安装定位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将钢护筒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成若干钢护筒组,并通过临时定位支架定位第一组钢护筒组,再根据第一组钢护筒组定位其他钢护筒组,实现钢护筒的快速定位、也无需设置吊装桁架或钢围堰来实现钢护筒的吊装。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钢护筒以至少两个钢护筒为一组分为多个钢护筒组,并将每一所述钢护筒组的钢护筒通过连接件焊接成一体的钢护筒组,并在每一钢护筒组的四周设置多个钢管柱组件;步骤二:预设第一组钢护筒组的吊装位置,并在所述吊装位置设置定位导向支架;步骤三:将一钢护筒组整体吊装到预设的吊装位置上方,下放第一组钢护筒组,并固定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步骤四:根据相邻两钢护筒组之间的间距,依次下放并固定剩余的钢护筒组;步骤五: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将所有钢护筒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钢护筒组采用浮吊吊装下放。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护筒通过连接件形成多组钢护筒组,并通过钢护筒组进行整体吊装,利用第一钢护筒组/已经临时固定的钢护筒组定位下放的钢护筒组,实现钢护筒组的快速下放定位;同时在调整过程中,调整一个钢护筒就实现整个钢护筒组的调整,提高钢护筒安装效率;同时钢护筒组整体下放、临时固定,并通过连接件逐步连接成整体,避免了单根钢护筒在水下滑移、偏位。此外,采用钢护筒组吊装下放、定位,采用浮吊就可以实现,无需另外设置吊装桁架,可用于无法设置钢围堰、桁架的施工场景。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钢护筒两个为一组或者四个为一组。优选为四个钢护筒为一组,使钢护筒组具有三个以上的支点进行支撑,可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更易垂直树立;同时还可以减少吊装次数和钢护筒垂直度调整次数,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定位导向支架与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的钢护筒一一对应;步骤三中,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下放时,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的钢护筒外表面与定位导向支架的内表面相切。通过钢护筒的外表面与定位导向支架相切确定第一组钢护筒组的下放位置,并通过钢护筒的缓慢下放,微调位置,确保第一组钢护筒组的定位精确,为之后的钢护筒组准确下放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导向支架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和定位横杆,所述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和定位横杆形成“Π”形的定位区域;所述第一定位杆超出定位横杆的部分大于钢护筒的半径;所述第二定位杆超出定位横杆的部分小于钢护筒的半径,便于钢护筒嵌入定位区域后与定位区域的两面相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远离定位区域的一端固定在边坡上,实现定位导向支架的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上还分别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分别与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形成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实现对定位导向支架的支撑加强,使其在导向过程中保持稳定。优选地,所述定位横杆与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之间也设置有加强杆,进一步加强定位导向支架的结构。进一步地,步骤三和步骤四中,每一所述钢护筒组下放至触底后,均对钢护筒的上口、下口平面位置进行检查,并调整每一钢护筒组的垂直度,检查下放的钢护筒组是否垂直,保证下放的钢护筒组均调整至垂直后再临时固定。进一步地,所述钢护筒组上口平面位置通过全站仪检查;所述钢护筒组的下口平面位置的检查通过以下步骤:在钢护筒的下口中心位置绑扎一根测量绳,并在测量绳的钢护筒下口中心位置的一端系上浮球,让浮球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浮球来检查钢护筒是否垂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导向支架固定在所述吊装位置附近的边坡上。进一步地,所述钢护筒组的垂直度调整通过所述钢护筒上的链条葫芦进行。进一步地,步骤三和步骤四中,所述钢护筒组的固定采用以下步骤:当所述钢护筒组下放到河床后,捶打所述钢管柱组件中钢管,使钢管嵌入河床岩层中,然后将钢管和所述钢护筒组焊接成整体,临时固定所述钢护筒组。进一步地,除第一钢护筒组外,其他所述钢护筒组下放临时固定后,并通过连接件与前一所述钢护筒组焊接固定,然后再下放下一所述钢护筒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钢管柱组件包括钢管、套管和连接钢筋,所述套管套设在钢管外表面,钢管可沿套管上下移动;所述钢管外表面通过连接钢筋焊接在钢护筒的外表面。当钢护筒组下放到河床上时,由于河床可能不平整,因此钢护筒的下表面不能完全与河床接触,此时捶打钢管,使钢管沿套管伸入河床的岩层中,使钢护筒保持;然后焊接钢管与钢护筒,实现钢护筒组的临时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横杆,所述连接横杆的两端均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钢护筒焊接。优选地,所述两根连接横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强杆,用于使两根连接横杆的加强固定;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根连接横杆之间设置有分别与两根连接横杆形成三角形的多根加强杆,提高连接件的整体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将钢护筒两个或者4个一组连接成多组钢护筒组,并通过钢护筒组进行整体吊装,利用第一钢护筒组/已经临时固定的钢护筒组定位下放的钢护筒组,实现钢护筒组的快速下放定位;同时在调整过程中,调整一个钢护筒就实现整个钢护筒组的调整,提高钢护筒安装效率;同时钢护筒组整体下放、临时固定,并通过连接件逐步连接成整体,避免了单根钢护筒在水下滑移、偏位。此外,采用钢护筒组吊装下放、定位,采用浮吊就可以实现,无需另外设置吊装桁架,可用于无法设置钢围堰、桁架的施工场景。本申请公开的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在安装钢护筒时定位精准、操作快捷方便;此外,本申请将钢护筒连接成了整体,避免了部分钢护筒固定不牢导致滑移、偏位的问题;并减少了钢护筒下放次数、确保了钢护筒的定位精度、垂直度,提高了钢护筒定位安装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减少了测量人员的投入,减少劳动成本。本申请公开的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采用浮吊就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将所有钢护筒以至少两个钢护筒为一组分为多个钢护筒组,并将每一所述钢护筒组的钢护筒通过连接件焊接成一体的钢护筒组,并在每一钢护筒组的四周设置多个钢管柱组件;/n步骤二:预设第一组钢护筒组的吊装位置,并在所述吊装位置设置定位导向支架;/n步骤三:将一钢护筒组整体吊装到预设的吊装位置上方,下放第一组钢护筒组,并固定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n步骤四:根据相邻两钢护筒组之间的间距,依次下放并临时固定剩余的钢护筒组;/n步骤五: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将所有钢护筒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有钢护筒以至少两个钢护筒为一组分为多个钢护筒组,并将每一所述钢护筒组的钢护筒通过连接件焊接成一体的钢护筒组,并在每一钢护筒组的四周设置多个钢管柱组件;
步骤二:预设第一组钢护筒组的吊装位置,并在所述吊装位置设置定位导向支架;
步骤三:将一钢护筒组整体吊装到预设的吊装位置上方,下放第一组钢护筒组,并固定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
步骤四:根据相邻两钢护筒组之间的间距,依次下放并临时固定剩余的钢护筒组;
步骤五:浇筑水下封底混凝土,将所有钢护筒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钢护筒两个为一组或者四个为一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定位导向支架与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的钢护筒一一对应;
步骤三中,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下放时,所述第一组钢护筒组的钢护筒外表面与定位导向支架的内表面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裸岩或浅覆盖层条件水中钢护筒组合安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向支架包括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和定位横杆,
所述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和定位横杆形成“Π”形的定位区域;所述第一定位杆超出定位横杆的部分大于钢护筒的半径;所述第二定位杆超出定位横杆的部分小于钢护筒的半径。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山李友民郜小群董兵张谦王世钊覃早丁建华袁也凡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