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2009年,荷兰Hubrecht研究所的HansClevers博士证实肠干细胞能够形成类器官,开启了类器官研究的时代。NatureMethods如此评价类器官(Organoids)技术:利用干细胞直接诱导生成三维组织模型,为人类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方法,目前对于这种工具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中。近年来,该技术不仅在更多种类的组织器官构建中获得了突破,在疾病研究、药物筛选、药物毒理测试等领域也展现出作为组织模型的应用潜力。此次,NatureMethods将其确定为2017年的年度技术,再次凸显了该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未来该领域有望引起全球更大范围的研究热潮。然而,目前类器官培养方法依然依赖于基质胶铺板的培养方式,通过细胞自组装形成三维的类器官微组织。该方法形成的类器官无法形成均一尺寸的类器官,并且类器官形成后二次分离挑选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器官培养阵列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一个含有微孔阵列的薄片结构(100),一个放置该薄片结构(100)的底部结构(200)和盖子结构(300);其中所述的薄片结构(100)上设有阵列结构的微通孔结构(101),所述每个微通孔结构(101)的底部内侧设置有环形开口(102),所述薄片结构(100)两侧分别设有凹陷结构(103),所述薄片结构(100)的底部四角分别设有一个凸起结构(104),并且所述薄片结构(100)中还设置有若干道凹槽结构(105),所述凹槽结构(105)位于相邻的两排微通孔结构(101)之间,所述凹槽结构(105)的横截面为V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器官培养阵列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一个含有微孔阵列的薄片结构(100),一个放置该薄片结构(100)的底部结构(200)和盖子结构(300);其中所述的薄片结构(100)上设有阵列结构的微通孔结构(101),所述每个微通孔结构(101)的底部内侧设置有环形开口(102),所述薄片结构(100)两侧分别设有凹陷结构(103),所述薄片结构(100)的底部四角分别设有一个凸起结构(104),并且所述薄片结构(100)中还设置有若干道凹槽结构(105),所述凹槽结构(105)位于相邻的两排微通孔结构(101)之间,所述凹槽结构(105)的横截面为V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结构(100)为矩形薄片,长度为60-80毫米,宽度为15-30毫米,厚度为0.5-3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结构上的微通孔结构(101)的直径为1.5-10毫米,所述微通孔结构(101)底部的环形开口(102)的直径为0.1-2.5毫米,厚度为0.1-0.4毫米,所述微通孔结构(101)之间的间距为1-2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孔结构(101)的内壁为磨砂或为设有多个环状凸起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结构(100)两侧的凹陷结构(103),其长边为10-20毫米,短边为1-3毫米,所述薄片结构(100)底部四角的凸起结构(104)的高度为0.2-0.5毫米,所述凹槽结构(105)顶部的宽度为0.1-0.5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类器官培养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结构(200)下面和盖子结构(300)的上面的四个角区域,分别设有对称的脚垫;所述盖子结构(300)的底面四边上,分别设有一个高度为0.2-0.5毫米后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魏文博,冯可,王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济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