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及翻转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5024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及翻转方法,装置由模座、气缸、符型块、传感器、转轴及固定座构成。翻转方法包括前一序制件放入模具中,外板侧为初始状态;外板侧制件放置于符型块上;传感器检测外板制件到位;内板外板侧工序正常工作,外板侧气缸发生动作,气缸动作,工序动作结束;已实现制件转角,机械手正常抓取内外板制件,制件入器具存放;机械手抓取制件离开模具后,气缸发生动作,整体组件恢复初始状态;前一序制件继续放入模具中,实现整体1组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翻转结构及翻转方法能够保证模具双槽生产,降低模具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不受限于压机数量及机械手功能,即可实现单独制件的翻转,保证制件的尺寸及面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及翻转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及翻转方法。
技术介绍
在零件设计过程中,类似行李箱、翼子板等制件,造型及工序较为复杂。在满足冲压角度的情况下,制件成型后,制件支撑点与水平面高度不一致,导致自动化机械手放件过程产生制件自由落体动作,制件较高且薄弱处,在落体后,磕碰变形,影响后工序装车尺寸及面品。在现有模具制造、冲压技术中,为实现降本增效,模具设计一般采用双槽设计,既降低模具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一模双槽工艺是指两种制件(如行李箱内板制件及外板制件)在同一模具生产的冲压工艺,该方法降低了模具的采购成本,由2串模具降低为1串;该方法提升了冲压件有效冲程,同等时间情况下由出1件提升到出2件,生产效率提升1倍,在目前市场大环境下,占据极大优势。当双槽模具生产时,例如行李箱内板及外板制件,由于两个品种制件冲压角度不同,当最后运输至皮带机上时,即出现制件下落翻转不一致情况,当制件自由落体较高且制件局部薄弱,制件即产生较大变形,影响尺寸及面品。针对以上情况,自动化生产中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案来解决:方案一,制件自由下落,忽略制件自由下落产生的影响。此方案是目前传统主要方式,制件稳定性极差。方案二,增加空工位翻转制件机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冲压线旋转空工位装置,包括支架底座;固定支架,其固定在支架底座上,固定支架用于放置待后道工序加工的第一制件;旋转支架,其固定在支架底座上,旋转支架用于放置待后道工序加工的第二制件;驱动装置,其固定在支架底座上,并用于驱使旋转支架旋转,以使旋转支架在第一放置姿态和第二放置姿态之间切换。该方案新增加一套空工位支架,通过气动元件实现单独制件的翻转,保证制件翻转角度。虽然,可以实现制件的旋转,但是相当于增加一序机构,无形中增加支架成本;在生产线压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生产线压机及机械手仅仅能实现制件的生产,无法增加空工位支架,应用受限。方案三,通过分体式机械手实现单个制件的旋转,机械手投资较大,新增机器人成本较高,应用受限。综上,当今汽车造型趋于锐化,复杂化的前提下,车体板件工艺越发复杂,一模两件冲压角度的设计更加复杂,为兼顾成本及质量,两种制件冲压角度选取必然存在差异。当制件与线尾皮带机成较大角度时,制件自由落体变形,增加空工位调整制件角度会增加设备资源,通过机器人单独分件,又增加机器人成本。现有装置主要是实现模具本体外的制件转角,都增加了成本(增加一序,或增加空工位,或增加抓件转角机器人等),增加了设备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还提供一种冲压模具制件翻转方法,以解决双槽模具生产时,制件由于自由下落产生的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由下模座、两个气缸1、符型块2、两个传感器3、转轴4以及两个固定座5构成;所述两个气缸1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与转轴4相连接;所述两个传感器3与符型块2相连接;所述转轴4直接插入固定座5上端的套管中;所述两个固定座5固定在下模座上。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气缸1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设置4个,固定在下模座上。进一步地,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设置4个,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四个螺钉与转轴4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两个传感器3,左右各设置1个,通过4个螺钉与符型块2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固定座5(左右各1)通过4个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上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前一序制件放入冲压模具中,外板侧为初始状态;外板侧制件放置于符型块2上;B、传感器3工作,检测外板制件到位;C、内板侧工序正常工作,外板侧工序正常工作,外板侧气缸缩回,气缸1动作,工序动作结束;D、已实现制件转角,机械手正常抓取内外板制件,制件入器具存放;E、机械手抓取制件离开模具后,气缸1伸出,整体组件恢复初始状态;F、前一序制件继续放入模具中,实现整体1组循环。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内板侧工序进行冲孔或整形。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外板侧工序进行局部侧翻,侧翻后机构退回,避让制件翻转。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制件翻转后,制件处于抓取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在模具结构上进行更改,即保证模具双槽生产,降低模具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不受限于压机数量及机械手功能(传统机械手即可),即可实现单独制件的翻转,保证制件的尺寸及面品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制件翻转前状态图;图2制件翻转后状态图;图3制件翻转前后状态图;图4制件翻转过程图;图5本专利技术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的结构图。图中,1.气缸2.符型块3.传感器4.转轴5.固定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由下模座、两个气缸1、符型块2、两个传感器3、转轴4以及固定座5构成。所述两个气缸1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4)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4)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四个螺钉与转轴4相连接。所述两个传感器3(左右各1)通过4个螺钉与符型块2相连接。所述转轴4直接插入固定座5上端的套管中。所述两个固定座5(左右各1)通过4个螺钉固定在下模座上。上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前一序制件放入模具中,如图1所示,外板侧为初始状态,见图3初始状态;外板侧制件放置于符型2块上,见图5;B、图5传感器3工作,检测外板制件到位;C、内板侧工序正常工作(冲孔或整形),外板侧工序正常工作(局部侧翻等,侧翻后机构退回,避让制件翻转),外板侧气缸发生动作(缩回),图5所示气缸1动作,工序动作结束。见图2,图3制件翻转后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模座、两个气缸(1)、符型块(2)、两个传感器(3)、转轴(4)以及两个固定座(5)构成;/n所述两个气缸(1)固定在下模座上;/n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与转轴(4)相连接;/n所述两个传感器(3)与符型块(2)相连接;/n所述转轴(4)直接插入固定座(5)上端的套管中;/n所述两个固定座(5)固定在下模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模座、两个气缸(1)、符型块(2)、两个传感器(3)、转轴(4)以及两个固定座(5)构成;
所述两个气缸(1)固定在下模座上;
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与转轴(4)相连接;
所述两个传感器(3)与符型块(2)相连接;
所述转轴(4)直接插入固定座(5)上端的套管中;
所述两个固定座(5)固定在下模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气缸(1)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设置4个,固定在下模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符型块(2)前端通过8个螺钉,左右各设置4个,与两个气缸(1)相连接,符型块(2)后端通过四个螺钉与转轴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传感器(3),左右各设置1个,通过4个螺钉与符型块(2)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冲压模具制件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智威邰伟彬曲科宇孟炬王智超丛培林贾文彬陈文强赵超余霆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