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8857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该电热圈由内至外包括有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共同形成有加热空腔,所述隔热层和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均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包括有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均通过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可拆卸式连接在壳体内,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上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可拆卸式设计,在该纳米红外线电热层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损坏或者故障时,更加方便拆卸替换,即可节省费用,又能降低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
本技术属于电热圈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电热圈结构。
技术介绍
将电能转变成热能以加热物体,是电能利用的一种形式。与一般燃料加热相比,电加热可获得较高温度(如电弧加热,温度可达3000℃以上),易于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可按需要使被加热物体保持一定的温度分布。电加热能在被加热物体内部直接生热,因而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并可根据加热的工艺要求,实现整体均匀加热或局部加热(包括表面加热),容易实现真空加热和控制气氛加热。在电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残余物和烟尘少,可保持被加热物体的洁净,不污染环境。因此,电加热广泛用于生产、科研和试验等领域中。特别是在单晶和晶体管的制造、机械零件和表面淬火、铁合金的熔炼和人造石墨的制造等方面,都采用电加热方式。而现有的电加热领域中的纳米红外电热圈加热,是将自身变成远红外辐射热源,而且也因其表面温度的提高,导致温度梯度增大,使被加热物体的热能传导强度增强,吸热能力大大提高,且纳米红外电热圈加热通过电热涂料将辐射热能转换成远红外热能产生的直接作用是:提高了被加热物体的温度,降低了排潮损失的温度,增强了被加热物体的热能吸收速度;减少了热能损失,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现有的纳米红外线电热圈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损坏故障时不便于拆卸更换,如直接更换纳米红外线电热圈又增加了成本并且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拆卸替换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纳米红外线电热圈。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温快且节能的纳米红外线电热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该电热圈由内至外包括有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共同形成有加热空腔,所述隔热层和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均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对应纳米红外线电热层的内面上固定设置有热能反射层,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包括有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均通过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可拆卸式连接在壳体内,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适配,且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互抵持。上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可拆卸式设计,在该纳米红外线电热层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损坏或者故障时,更加方便拆卸替换,即可节省费用,又能降低资源浪费,且热能发射层的设置可以使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在发热时将红外辐射更有效的再加热空腔内传导,使得加热空腔内的温度升温更快,且在一定程度避免热能浪费,完成相同工作所消耗的电能更少。进一步的,该电热圈整体为环形结构,所述壳体外侧固定设置有防热辐射层。上述防热辐射层可以在该电热圈工作时达到防热辐射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有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一端与右壳体一端铰接,所述右壳体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搭扣锁,所述左壳体另一端对应搭扣锁处固定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右壳体另一端和左壳体另一端通过搭扣锁和对应的固定件可拆卸式连接。上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设置,使得该电热圈在安装和更换时更加方便。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侧固定设置有接线器。上述接线器为外接电源的装置,且该接线器为现有技术,为给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供电的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外侧设置有观察位,所述观察位依次贯通壳体、隔热层和热能反射层至加热空腔。上述观察位可以在加热时观察加热空腔内的加热情况。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不锈钢壳体。进一步的,所述搭扣锁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件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固定件分别与两个搭扣锁对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技术中,上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可拆卸式设计,在该纳米红外线电热层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损坏或者故障时,更加方便拆卸替换,即可节省费用,又能降低资源浪费,且热能发射层的设置可以使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在发热时将红外辐射更有效的再加热空腔内传导,使得加热空腔内的温度升温更快,且在一定程度避免热能浪费,完成相同工作所消耗的电能更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的左壳体和右壳体合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的左壳体和右壳体展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该电热圈由内至外包括有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1和壳体2,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1和壳体共同形成有加热空腔21,所述隔热层1和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均固定设置在壳体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对应纳米红外线电热层的内面上固定设置有热能反射层11,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包括有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座31,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均通过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31可拆卸式连接在壳体2内,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31相适配,且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3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31相互抵持。进一步的,该电热圈整体为环形结构,所述壳体2外侧固定设置有防热辐射层4。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包括有左壳体5和右壳体6,所述左壳体5一端与右壳体6一端铰接,所述右壳体6另一端固定设置有搭扣锁61,所述左壳体5另一端对应搭扣锁处固定设置有固定件51,所述右壳体6另一端和左壳体5另一端通过搭扣锁61和对应的固定件51可拆卸式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外侧固定设置有接线器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外侧设置有观察位8,所述观察位8依次贯通壳体2、隔热层1和热能反射层11至加热空腔2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为不锈钢壳体。进一步的,所述搭扣锁61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件51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固定件51分别与两个搭扣锁61对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技术中,上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可拆卸式设计,在该纳米红外线电热层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损坏或者故障时,更加方便拆卸替换,即可节省费用,又能降低资源浪费,且热能发射层的设置可以使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在发热时将红外辐射更有效的再加热空腔内传导,使得加热空腔内的温度升温更快,且在一定程度避免热能浪费,完成相同工作所消耗的电能更少。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该电热圈由内至外包括有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共同形成有加热空腔,所述隔热层和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均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对应纳米红外线电热层的内面上固定设置有热能反射层,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包括有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均通过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可拆卸式连接在壳体内,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适配,且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互抵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该电热圈由内至外包括有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隔热层和壳体共同形成有加热空腔,所述隔热层和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均固定设置在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对应纳米红外线电热层的内面上固定设置有热能反射层,所述纳米红外线电热层包括有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上下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均通过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可拆卸式连接在壳体内,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适配,且所述复数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中相邻两个纳米红外线发热管的上下两端的安装座相互抵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纳米红外线电热圈,其特征在于,该电热圈整体为环形结构,所述壳体外侧固定设置有防热辐射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永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福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