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84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内壳将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气腔及出气腔,混合管连通进气腔与出气腔,内壳的一端面设有前挡板,另一端部设置有后挡板,后挡板对应内壳开设开口;前挡板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挡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尾气气流可以从若干通孔直接进入出气腔内,一方面,增加了气流的有效流动截面面积,减小了气流的流动阻力,降低了气流的背压,进而降低了压力损失;另一方面,从若干通孔进入的气流直吹内壳的底部,可以使掉落在内壳底面上的尿素液滴充分吸热蒸发、分解,避免尿素液滴在内壳底面上沉积而形成尿素结晶和结晶堆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后处理混合器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尤其是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中,通常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进行后处理,在尾气后处理混合器中喷入尿素水溶液,尿素水溶液在尾气温度下被分解成氨气(NH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NH3)把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还原成无害的氮气(N2)和水(H2O),最终从尾气管排出,从而达到降低排放物的目的。中国技术专利201922059316.9公开了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内壳将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气腔及出气腔,混合管连通进气腔与出气腔;内壳的一端面设有前挡板,另一端部设置有后挡板;尿素喷嘴朝向混合管内喷射尿素液滴,尾气从进气腔进入混合管内与尿素液滴混合,将尿素液滴发生反应。这种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其混合管正对内壳的底面,尿素喷嘴正对混合管,喷入混合管内的较大颗粒的尿素液滴有可能还未来得及充分破碎、挥发,就掉落到内壳的内侧底面上,容易沉积在内壳底面上形成尿素结晶;(2)混合器在进气腔内伸出的高度较高,对进入进气腔的气流及进气腔进入混合管的气流均有一定的阻挡,进气压力相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尾气后处理混合装置的内壳底面上容易形成尿素结晶,进气压力相对较大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尾气后处理混合器,降低内壳底面形成尿素结晶的风险,进气压力较小。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内壳将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气腔及出气腔,混合管连通进气腔与出气腔,内壳的一端面设有前挡板,另一端部设置有后挡板,后挡板对应内壳开设开口;前挡板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本技术的前挡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尾气气流可以从若干通孔直接进入出气腔内,一方面,增加了气流的有效流动截面面积,减小了气流的流动阻力,降低了气流的背压,进而降低了压力损失;另一方面,从若干通孔进入的气流直吹内壳的底部,可以使掉落在内壳底面上的尿素液滴充分吸热蒸发、分解,避免尿素液滴在内壳底面上沉积而形成尿素结晶和结晶堆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干通孔位于前挡板上、靠近内壳的底部。若干通孔阵列排布,各行通孔间交错布置。在后挡板的开口的后方固定设置有扰流板,扰流板与后挡板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本技术的扰流板对出气腔流出的气流起一个阻挡、变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气流直吹SCR装置内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气流变向、朝斜向上方向流动,降低开口在外壳内造成的上下流速差异,提高气体流速均匀性,同时,气流朝斜向上的方向流动,可以延长气流的混合路径,提高尿素混合的均匀性。混合管穿设在内壳上,混合管的管体全部伸入位于出气腔内。混合管的上端面与内壳的上表面平齐。本技术的混合管对进入进气腔的气流基本没有阻挡作用,而且进气腔内的气流进入混合管内时,也不需要经历多次转折,直接顺着就可进入混合管内,进气压力小,气流压力损失小。前挡板的底部朝下凸起有凸起部,凸起部的底侧焊接固定在外壳的内壁面上。本技术的前挡板通过凸起部支撑固定在外壳上,可以增加前挡板的强度,避免前挡板发生变形。混合管内部设置有破碎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前挡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尾气气流可以从若干通孔直接进入出气腔内,一方面,增加了气流的有效流动截面面积,减小了气流的流动阻力,降低了气流的背压,进而降低了压力损失;另一方面,从若干通孔进入的气流直吹内壳的底部,可以使掉落在内壳底面上的尿素液滴充分吸热蒸发、分解,避免尿素液滴在内壳底面上沉积而形成尿素结晶和结晶堆积。本技术的扰流板对出气腔流出的气流起一个阻挡、变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气流直吹SCR装置内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气流变向、朝斜向上方向流动,降低开口在外壳内造成的上下流速差异,提高气体流速均匀性,同时,气流朝斜向上的方向流动,可以延长气流的混合路径,提高尿素混合的均匀性。本技术的混合管对进入进气腔的气流基本没有阻挡作用,而且进气腔内的气流进入混合管内时,也不需要经历多次转折,直接顺着就可进入混合管内,进气压力小,气流压力损失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同图1,为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爆炸图。图4为图2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图中:1、外壳;2、喷嘴座;3、前挡板;31、通孔;32、凸起部;4、内壳;5、后挡板;51、开口;6、混合管;7、扰流板;8、破碎组件;9、进气腔;10、出气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圆筒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内设置有内壳4,内壳4位于内部空腔的中下部;如图4所示,内壳4将外壳1的内部空腔分隔为位于内壳4外部的进气腔9、及位于内壳4内部的出气腔10。如图1、图3所示,内壳4的前端面封盖有前挡板3,如图2、图4所示,内壳4后端部固定在后挡板5上,后挡板5焊接固定在外壳1上。内壳4上穿设有混合管6,混合管6的管体基本全部伸入位于出气腔10内,混合管6的上端面与内壳4的上表面平齐,或仅从内壳4穿出、朝向进气腔9略微伸出一定高度;混合管6对进入进气腔9的气流基本没有阻挡作用,而且进气腔9内的气流进入混合管6内时,也不需要经历多次转折,直接顺着就可进入混合管6内,进气压力小,气流压力损失小。外壳1上正对混合管6设有喷嘴座2,喷嘴座2与尿素喷嘴连接。本技术设置在尾气后处理的DPF(颗粒捕捉器)组件与SCR组件之间,进气腔9连通DPF输出端,出气腔10连通SCR输入端。如图1、图3所示,前挡板3对内壳4的前端口进行封堵,内壳4的前侧边焊接固定在前挡板3的壁面上;前挡板3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31,如图4、图5所示,若干通孔31阵列排布、位于内壳4的内侧、靠近内壳4的底部,各行通孔31间交错布置,尾气气流可以从若干通孔31直接进入出气腔10内,一方面,增加了气流的有效流动截面面积,减小了气流的流动阻力,降低了气流的背压,进而降低了压力损失;另一方面,从若干通孔31进入的气流直吹内壳4的底部,可以使掉落在内壳4底面上的尿素液滴充分吸热蒸发、分解,避免尿素液滴在内壳4底面上沉积而形成尿素结晶和结晶堆积;前挡板3的底部朝下凸起有凸起部32,凸起部32的底侧焊接固定在外壳1的内壁面上,前挡板3通过凸起部32支撑固定在外壳1上,可以增加前挡板3的强度,避免前挡板3发生变形。如图3所示,后挡板5为圆形板,其外径与外壳1的内径相匹配,后挡板5中下部对应内壳4开设开口51,开口51与内壳4外轮廓形状一致,内壳4卡入焊接固定在开口51上;后挡板5封堵外壳1内、位于内壳4外侧的截面面积,避免进气腔9内的气流不经混合直接流入SCR输入端,进而影响SCR组件的NOX的转化率。如图2所示,在外壳1内部,位于后挡板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内壳(4)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气腔(9)及出气腔(10),混合管(6)连通进气腔(9)与出气腔(10),内壳(4)的一端面设有前挡板(3),另一端部设置有后挡板(5),后挡板(5)对应内壳(4)开设开口(51);前挡板(3)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内壳(4)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气腔(9)及出气腔(10),混合管(6)连通进气腔(9)与出气腔(10),内壳(4)的一端面设有前挡板(3),另一端部设置有后挡板(5),后挡板(5)对应内壳(4)开设开口(51);前挡板(3)的下部开设有若干通孔(3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若干通孔(31)位于前挡板(3)上、靠近内壳(4)的底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若干通孔(31)阵列排布,各行通孔(31)间交错布置。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在后挡板(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红娟牛雨飞朱海艳田入园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