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696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包括两个竖向构件、支撑组件以及叠合楼板,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分别固定于竖向构件的顶端边缘,叠合楼板的两端底侧分别搁置于两个支撑板的上表面,斜支撑的顶端与竖向构件或者支撑板连接,斜支撑的底端铰接于地面或下一层楼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配式支撑体系,叠合楼板、竖向预制构件以及支撑组件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桁架的整体受力的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竖向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实现免去竖向支撑,减少支撑搭设工作量,节省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通过支撑板将竖向预制构件和水平预制构件连接在一起,施工过程中叠合楼板所承受的水平荷载可通过支撑板传递到竖向预制构件上实现整体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支撑体系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技术是施工过程的关键技术,现有技术中,竖向构件支撑和水平构件的支撑独立设置,未形成整体受力体系,目前装配式建筑的竖向构件支撑体系和水平构件支撑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竖向构件支撑体系和水平构件支撑体系未形成一个整体受力的结构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竖向构件在构件支撑过程中的承载能力,整个支撑系统未利用构件的承载能力,整体性差,导致作业层竖向支撑数量多且密集,严重干涉其他工序施工,影响现场施工效率,施工效率不高,安全储备低。因此现在亟需研发出一种免竖向支撑的叠合楼板以及装配式支撑体系,以实现在放置叠合楼板的施工过程中,无需设置竖向支撑,减少施工现场的支撑数量,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将竖向预制构件、水平预制构件和支撑组件组成一个整体受力的结构体系,经试验验证,该支撑体系中免竖向支撑的叠合楼板可充分应用竖向构件的承载能力,达到免去竖向支撑的目的,施工效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包括两个竖向构件、支撑组件以及叠合楼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竖向构件的顶端边缘,所述叠合楼板的两端底侧分别搁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斜支撑的顶端与所述竖向构件或者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斜支撑的底端铰接于地面或下一层楼板。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混凝土和锚固于所述混凝土中的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用于承受所述叠合楼板的现浇层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全部荷载,所述叠合楼板的饶度小于等于1/180跨度且小于等于20mm。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一根上弦筋、两根下弦筋以及连接所述上弦筋和所述下弦筋的两根腹杆;其中上弦筋锚固于叠合楼板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下弦筋锚固于叠合楼板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中,腹杆的底侧和顶侧分别锚固于叠合楼板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和叠合楼板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叠合楼板的两端底侧搁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的长度均大于等于80mm。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构件为预制柱和预制梁,所述预制梁置于所述预制柱的顶侧,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预制梁的顶端边缘。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构件为预制墙板,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预制墙板的顶端边缘。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竖向支撑,所述竖向支撑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叠合楼板的底侧表面,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地面或下一层楼板上。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竖向构件的顶面齐平。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叠合楼板的节点处设置有横跨两个所述叠合楼板的搭接钢筋。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预制墙板通过螺栓或对拉螺栓固定。本技术的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装配式支撑体系,叠合楼板、竖向预制构件以及支撑组件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桁架的整体受力的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竖向构件的承载能力,可以实现免去竖向支撑,减少支撑搭设工作量,节省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通过支撑板将竖向预制构件和水平预制构件连接在一起,施工过程中叠合楼板所承受的水平荷载可通过支撑板传递到竖向预制构件上实现整体受力。本技术中的叠合楼板,由钢筋桁架承受施工过程的全部荷载,叠合楼板的预制层在施工过程中充当底侧模板的作用,浇筑现浇层的混凝土后,叠合楼板形成整体受弯构件。经过专门设计的免竖向支撑的叠合楼板,在施工时,不需要在底侧再搭设竖向支撑和底侧模板,减少现场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装配式支撑体系中叠合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装配式支撑体系中叠合楼板的钢筋桁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装配式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5中隐藏叠合楼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的装配式支撑体系的受力模型(竖向箭头和横向箭头分别示意叠合楼板受到的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的方向);图6为实施例1中的装配式支撑体系的受力模型(竖向箭头和横向箭头分别示意叠合楼板受到的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的方向)。图中:1-叠合楼板,2-竖向构件,11-预制层,12-钢筋桁架,13-上弦筋,14-下弦筋,15-腹杆,31-支撑板,32-斜支撑,33-铰接点,34-竖向支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提供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以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到,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方案。实施例1参见附图1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包括两个竖向构件2、支撑组件以及叠合楼板1,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31和斜支撑32,支撑板31固定于竖向构件2的顶端边缘,且支撑板31的上表面与竖向构件2的顶面齐平,叠合楼板1的两端底侧分别搁置于两个竖向构件2上的支撑板31的上表面,斜支撑32的顶端与竖向构件2连接,斜支撑32的底端铰接于地面或下一层楼板。本实施例中的竖向构件2为预制墙板,在其它实施例中,竖向构件2可以为预制柱和预制梁,预制梁置于两个预制柱的顶侧,支撑板31设置于预制梁上。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叠合楼板1由底侧预制层11和顶侧现浇层组成,叠合楼板1包括混凝土和锚固于混凝土中的钢筋桁架12,其中钢筋桁架12的底侧锚固于预制层11混凝土,钢筋桁架12的顶侧锚固于现浇层混凝土;钢筋桁架12用于承受叠合楼板1的现浇层施工过程的全部荷载,且通过有限元计算所得出的钢筋桁架12的最大挠度在跨中的数值满足建筑规范要求,所述叠合楼板1的饶度小于等于1/180跨度且小于等于20mm。其中挠度是指,在受力或非均匀温度变化时,杆件轴线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线位移或板壳中面在垂直于中面方向的线位移;因此,钢筋桁架的挠度指的就是构件的变形程度。跨度是指梁式构件的一种尺寸,用于板、梁、屋架等;跨度就是在‘进深’方向的轴距(柱距),在本方案中指的是两个竖向构件之间最短的水平距离。参见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钢筋桁架12包括一根上弦筋13、两根下弦筋14以及连接上弦筋13和下弦筋14的两根腹杆15;其中上弦筋13锚固于叠合楼板1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下弦筋14锚固于叠合楼板1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11中,腹杆15的底侧和顶侧分别锚固于叠合楼板1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11和叠合楼板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其中,钢筋桁架12的最大挠度的计算方法为:S1、确定叠合楼板1的跨度,选择钢筋桁架12的直径、高度以及横向分布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竖向构件、支撑组件以及叠合楼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竖向构件的顶端边缘,所述叠合楼板的两端底侧分别搁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斜支撑的顶端与所述竖向构件或者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斜支撑的底端铰接于地面或下一层楼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竖向构件、支撑组件以及叠合楼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斜支撑和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固定于所述竖向构件的顶端边缘,所述叠合楼板的两端底侧分别搁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斜支撑的顶端与所述竖向构件或者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斜支撑的底端铰接于地面或下一层楼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混凝土和锚固于所述混凝土中的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用于承受所述叠合楼板的现浇层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全部荷载,所述叠合楼板的饶度小于等于1/180跨度且小于等于2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一根上弦筋、两根下弦筋以及连接所述上弦筋和所述下弦筋的两根腹杆;其中上弦筋锚固于叠合楼板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下弦筋锚固于叠合楼板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中,腹杆的底侧和顶侧分别锚固于叠合楼板的底侧预制层混凝土和叠合楼板的顶侧现浇层混凝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阿林唐雄
申请(专利权)人: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