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63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围设于基坑边缘的多个竖向管桩、位于该基坑内并抵于该管桩的反压梁以及铺设于该基坑内且连接于该反压梁的垫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时有效控制桩基础支护结构基坑变形的技术问题。在基坑管桩的围护结构内设置反压梁,反压梁与垫层形成受力统一整体,防止基坑变形。所述反压梁在基坑土方开挖后第一时间施工,所述垫层在反压梁初凝后随即进行施工,开挖施工可根据施工组织呈分布式多点同步进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基坑稳定与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房建的基坑施工中,常采用无内撑管桩的支护施工,该支护形式无大体量内支撑施工,且由于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需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基坑变形控制措施,以保证基坑稳定与施工安全,而现有技术中的支护结构大多结构庞大,工程量大,造价高,而一般小型简单的结构却难以控制基坑的变形,保证建筑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所述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时有效控制桩基础支护结构基坑变形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围设于基坑边缘的多个竖向管桩、位于该基坑内并抵于该管桩的反压梁以及铺设于该基坑内且连接于该反压梁的垫层。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反压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该反压梁沿该基坑边缘间隔设置,且每个该反压梁均与至少一个该管桩相对。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多个该管桩及该反压梁均沿该基坑边缘均匀间隔设置。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垫层铺设至该管桩处,且与多个该反压梁的周边相接。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反压梁底部标高与该垫层底部标高相同。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反压梁顶标高高于该垫层顶标高。本技术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管桩贴临该基坑边缘插入固定,且该管桩的中部与该基坑的底面齐平。r>本技术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时有效控制桩基础支护结构基坑变形的技术问题。在基坑管桩的围护结构内设置反压梁,反压梁与垫层形成受力统一整体,防止基坑变形。所述反压梁在基坑土方开挖后第一时间施工,所述垫层在反压梁初凝后随即进行施工,开挖施工可根据施工组织呈分布式多点同步进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基坑稳定与施工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围设于基坑边缘的多个竖向管桩1、位于该基坑内并抵于该管桩1的反压梁2以及铺设于该基坑内且连接于该反压梁2的垫层3。该管桩1为设于基坑边缘的围护结构,该反压梁2可选用混凝土材质,管桩1与该反压梁2和垫层3形成受力统一的整体,从而提高了基坑的强度,防止基坑受周边土压力的影响而变形,导致安全事故。该反压梁2随管桩1内侧基坑土方开挖后第一时间施工,该垫层3在反压梁2初凝后随即进行施工。优选的,该反压梁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该反压梁2沿该基坑边缘间隔设置,且每个该反压梁2均与至少一个该管桩1相对。反压梁2直径稍大于管桩1直径,且位于管桩1围护的内侧,则反压梁2的数量较管桩1的数量较少。当一个反压梁2与多个管桩1相对时,可在节约材料的同时达到稳定的效果。优选的,多个该管桩1及该反压梁2均沿该基坑边缘均匀间隔设置。均匀设置的多个管桩1和反压梁2可使每根管桩1受力均匀,使每根管桩1的力均匀的传导到反压梁2上,反压梁2上的力又传导于垫层3内,从而抵抗来自管桩1横向的压力,避免局部受到强力发生管桩1的倒桩,塌方等事故。管桩1和反压梁2的数量可根据基坑的开挖情况及周边环境灵活设置。优选的,如图1所示,该垫层3铺设至该管桩1处,且与多个该反压梁2的周边相接。基坑内及反压梁2周围铺设的垫层3有利于外力的传导。优选的,如图2所示,该反压梁2底部标高与该垫层3底部标高相同,标高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以避免因垫层3的标高不达要求而重复施工。优选的,该反压梁2顶标高高于该垫层3顶标高。垫层3的顶标高低于反压梁2即可达到消除外力的效果,具体标高可根据基坑的开挖情况及周边环境灵活设置,避免造成浪费。优选的,该管桩1贴临该基坑边缘插入固定,且该管桩1的中部与该基坑的底面齐平。该反压梁2设于基坑底面,则反压梁2抵顶于所述管桩1的中部,使管桩1受到的外力均匀的传到反压梁2,避免反压梁2抵于该管桩1上部或下部时受力过大,导致管桩1的损坏及安全事故。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时有效控制桩基础支护结构基坑变形的技术问题。在基坑管桩的围护结构内设置反压梁,反压梁与垫层形成受力统一整体,防止基坑变形。所述反压梁在基坑土方开挖后第一时间施工,所述垫层在反压梁初凝后随即进行施工,开挖施工可根据施工组织呈分布式多点同步进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基坑稳定与施工安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围设于基坑边缘的多个竖向管桩、位于所述基坑内并抵于所述管桩的反压梁以及铺设于所述基坑内且连接于所述反压梁的垫层,所述反压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反压梁沿所述基坑边缘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反压梁均与至少一个所述管桩相对,所述垫层铺设至所述管桩处,且与多个所述反压梁的周边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围设于基坑边缘的多个竖向管桩、位于所述基坑内并抵于所述管桩的反压梁以及铺设于所述基坑内且连接于所述反压梁的垫层,所述反压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反压梁沿所述基坑边缘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反压梁均与至少一个所述管桩相对,所述垫层铺设至所述管桩处,且与多个所述反压梁的周边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管桩及所述反压梁均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宜彬武飞虎薛祥正王桥宋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