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及方法,特别是关于可同时整合控制转向角和外倾角,以有效减少车辆转弯时所需的旋转半径,改良车辆转向性能的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车辆转弯时,通常借由操纵转向角来达成,即通过转向方向盘和转向机带动毕特门臂(pitmanarm)推动拉杆,使转向节改变转向角,轮胎产生侧滑角使车辆过弯。由于转向角转向不足时,可能造成车辆冲滑出道路,而转向角转向过度时,则容易造成车辆侧滑甩尾。由于车辆的外倾角可用以增加过弯性能并减少车轮磨耗,为了弥补现有车辆转向操控上的缺点,乃有利用调控外倾角配合转向力来改善车辆转弯的技术被提出。然而现有的转向机构或装置,使用的致动器的数量较多,每一车轮至少使用二支致动器分别控制转向角与外倾角。再者,现有转向机构或装置技术,使用规格较大的致动器,不仅占空间,且耗费成本和动力。而且,转向角与外倾角分别由各自的致动器作动的转向机构,在车辆转弯时,仍需较大的转弯半径。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中,四轮车辆的转向控制机构的诸多不足之处,如何减少元件使用数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转向动力单元,具有至少一扭力输出端;/n一传动单元,连接至该扭力输出端;/n一上控制臂;/n一转向驱动件,与该传动单元连接;/n一偏心螺栓,装设于该上控制臂,与该转向动力单元连接;/n一转向节,连接在一车轮碟盘,且与该转向驱动件及该上控制臂连接,用以控制该车轮碟盘;其中,/n该转向动力单元驱动该转向驱动件以推动或拉动该转向节,控制车辆转向角;该转向动力单元同时驱动该偏心螺栓,借由该上控制臂推动或拉动该转向节,以改变该车轮碟盘的外倾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122 TW 108142495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转向动力单元,具有至少一扭力输出端;
一传动单元,连接至该扭力输出端;
一上控制臂;
一转向驱动件,与该传动单元连接;
一偏心螺栓,装设于该上控制臂,与该转向动力单元连接;
一转向节,连接在一车轮碟盘,且与该转向驱动件及该上控制臂连接,用以控制该车轮碟盘;其中,
该转向动力单元驱动该转向驱动件以推动或拉动该转向节,控制车辆转向角;该转向动力单元同时驱动该偏心螺栓,借由该上控制臂推动或拉动该转向节,以改变该车轮碟盘的外倾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向动力单元电气连接于一人机界面控制器,借由该人机界面控制器接收转向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扭力输出端包含:第一扭力输出端以及第二扭力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单元更包含一传动元件和螺杆组,该传动元件连接于该转向动力单元的该第一扭力输出端,该螺杆组连接驱动该转向驱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偏心螺栓更包含一传动件和偏心轮,该传动件为齿轮,其能将该扭力输出端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传动螺杆,连接于该第二扭力输出端,并与该传动件连接,带动该偏心轮转动使该上控制臂连动该转向节调整外倾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单元包含一传动元件和一齿轮齿条组,该传动元件连接至该扭力输出端,该传动元件带动该齿轮齿条组,该齿轮齿条组与该转向驱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偏心螺栓包含一传动轴和一偏心轮,该传动轴与该扭力输出端连接,带动该偏心轮转动使该上控制臂连动该转向节调整外倾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宇,曹嘉,何政翰,萧宇君,李芳明,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