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2133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包括调节池(1)和强化池(2),其底部设有防渗膜(15)、周围连有防护桩(11)和管袋护坡(12),且二者之间依次设有滤网(3)和生态滤坝(4);调节池(1)内设有导流板和S型的导流槽(6),调节池(1)的进水口(7)正对着导流槽(6)入口设置;滤网(3)采用高韧聚丙烯材料制成,分为初滤网(3a)和细滤网(3b);强化池(2)内设有曝气盘(8)、生物填料(9)和生态浮床(10),生物填料(9)上设有微生物菌种挂膜(9a)。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使处理池与环境相适应,进入湿地系统的水质可达到湿地的承受范围,改善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入湖河流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湿地污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

技术介绍

[0002]太湖沿线蓝藻打捞及后续处置过程中,藻水分离、藻泥处置均会引起藻类的破碎,产生的尾水中有机质和氮、磷等污染物浓度有所升高,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势必对周边环境和太湖水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沿线分布较多的大棚蔬果、苗木种植等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物通过入湖河流最终进入太湖,对太湖水体增加了一定的污染负荷。
[0003]目前,虽然部分地区会建立人工湿地处理这些尾水和面源污染水,但是由于此类水质污染物浓度较高、水质波动大,直接进入湿地系统将会超出湿地承受的负荷,出水不能达标排放,不仅会对湿地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无法满足净化水质的要求,同时,污水处理池大多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无法和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生态湿地污水处理难度大、效果差、材料无法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可预先对进去湿地的污染水进行强化处理,使进入湿地系统的水质可以达到湿地的承受范围,改善入湖河流水质,美化河流沿线景观,提高净化效果,使出水达标排放。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包括调节池和强化池,二者的底部设有一层防渗膜,调节池和强化池之间依次设有一组滤网和一个生态滤坝,调节池内设有一组导流板,导流板之间形成一对S型的导流槽,调节池的底部设有一对进水口,每个进水口正对着相应的导流槽入口设置,调节池的一侧竖直连接一组滤网,滤网分为初滤网和细滤网,初滤网正对着导流槽的出口设置,细滤网的一侧设有生态滤坝,生态滤坝内设有改性的多孔轻质材料,以用于拦截、过滤和吸附悬浮颗粒物和胶体物质;
[0007]所述滤网采用高韧聚丙烯材料制成,以提高其强度和渗水性;
[0008]强化池的底部设有一组曝气盘,强化池内竖直设置一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上均设有微生物菌种挂膜,以用于降解污水中的COD和氨氮成分;
[0009]强化池上还设有一组生态浮床,以用于种植景观植物;
[0010]调节池和强化池的外侧连接一排防护桩,防护桩外设有一排管袋护坡,以用于代替传统混凝土结构完成处理池的围建。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桩为杉木桩,以达到防腐加固的作用。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采用防腐木桩结构。
[0013]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池的导流槽内设有一组曝气装置和一组填料装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具体在于:
[0015](1)调节池可以维持进水水质的相对均匀和稳定,避免了水量水质波动较大带来的不良影响,且其周围采用木桩和生态管袋,代替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管袋上及周边可种植鸢尾等花草点缀,以保持原生态,和湿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0016](2)生态滤坝可拦截、过滤和吸附悬浮颗粒物,对水质进行预处理,便于后续的净化,提高净化效率;
[0017](3)采用曝气盘与高效微生物填料共同作用的方式,充分曝气,并通过填料吸附和附着微生物吸收和降解,降低水体有机质含量和氨氮含量,使进入湿地系统的水质不超出湿地承受范围,达标排放;
[0018](4)本技术的强化污水处理池净化效率高,氨氮和COD的去除率可达到70%以上,SS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1
[0022]为使本技术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
[0024]包括调节池1和强化池2,二者的底部设有一层防渗膜15,调节池1和强化池2之间依次设有一对滤网3和一个生态滤坝4;
[0025]调节池1内设有一组导流板5,导流板5采用防腐木桩结构,导流板5之间形成一对S型的导流槽6,调节池1的底部设有一对进水口7,每个进水口7正对着相应的导流槽6入口设置;
[0026]调节池1的一侧竖直连有滤网3,滤网3采用高韧聚丙烯材料制成,滤网3分为初滤网3a和细滤网3b,初滤网3a正对着导流槽6的出口设置,细滤网3b的一侧设有生态滤坝4,生态滤坝4内设有改性的多孔轻质材料,以用于拦截、过滤和吸附悬浮颗粒物和胶体物质;
[0027]强化池2的底部设有一组曝气盘8,强化池2内竖直设置一组生物填料9,生物填料9上均设有微生物菌种挂膜9a,以用于降解污水中的COD和氨氮成分;
[0028]强化池2上还设有一组生态浮床10,以用于种植景观植物;
[0029]调节池1和强化池2的外侧连接一排防护桩11,防护桩11为杉木桩,防护桩11外设有一排管袋护坡12,以用于代替传统混凝土结构完成处理池的围建。
[0030]本技术中,还可以在调节池1的导流槽6内增加曝气装置13和填料装置14,曝气装置13可以采用曝气盘,填料装置14可以采用如强化池内一样的高效微生物菌种挂膜,充分曝气,并通过填料吸附和附着微生物吸收和降解,降低水体有机质含量和氨氮含量,使
进入湿地系统的水质不超出湿地承受范围,达标排放。
[0031]人工湿地类型BOD5COD
cr
SSNH3‑
NTP表面流人工湿地≤50≤125≤100≤10≤3水平流人工湿地≤80≤200≤60≤25≤5垂直流人工湿地≤80≤200≤80≤25≤5
[0032]如上表,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

2010中的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范围,使用本技术的装置之前,进水水质为氨氮≤25mg/L,COD≤300mg/L,SS≤500mg/L;采用本装置进行污水前置强化处理之后,出水水质为氨氮≤7.5mg/L,COD≤90mg/L,SS≤50mg/L;综上可知,本技术对污水净化的效率分别为氨氮≥70%,COD≥70%,SS≥90%。
[0033]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态湿地的前置强化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池(1)和强化池(2),二者的底部设有一层防渗膜(15),且二者之间依次设有一组滤网(3)和一个生态滤坝(4);调节池(1)内设有一组导流板(5),导流板(5)之间形成一对S型的导流槽(6),调节池(1)的底部设有一对进水口(7),每个进水口(7)正对着相应的导流槽(6)入口设置;滤网(3)采用高韧聚丙烯材料制成,其分为初滤网(3a)和细滤网(3b),初滤网(3a)正对着导流槽(6)的出口设置,细滤网(3b)的一侧设有生态滤坝(4);强化池(2)的底部设有一组曝气盘(8),强化池(2)内设有一组生物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强史一欣曹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正华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