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
技术介绍
[0002]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在1933年由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
·
艾萨克
·
拉比首次实验成功,自7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0003]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在使用时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固定,只需患者躺在检查床板上即可,而这样患者身体部位可能会在检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避免受检患者发生动作的医学影像用核磁共振仪,包括核磁共振仪本体(1)和检查床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查床板(2)滑动设置在核磁共振仪本体(1)内,所述检查床板(1)的上表面后侧固定设置有头部支撑块(3),所述头部支撑块(3)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面(4),所述头部支撑块(3)的左侧位于检查床板(1)上开设有长条槽一(5),所述长条槽一(5)内固定设置有长条杆一(6),所述头部支撑块(3)的右侧位于检查床板(1)上固定设置有头部固定带(7),所述检查床板(2)的上表面中部左右侧均开设有圆孔滑槽一(11),两个所述圆孔滑槽一(11)的正上方由前到后依次设置有手部固定带(12)、小臂固定带(13)和大臂固定带(14),所述手部固定带(12)、小臂固定带(13)和大臂固定带(14)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滑块一(15),且圆杆滑块一(15)滑动设置在圆孔滑槽一(11)内,所述检查床板(2)的上表面中部左右侧分别固定设置有腰部固定带一(20)和腰部固定带二(18),所述检查床板(1)的上表面前侧中部开设有两个圆孔滑槽二(32),两个所述圆孔滑槽二(32)的正上方由前到后依次设置有脚部固定带(26)、小腿固定带(25)和大腿固定带(24),所述脚部固定带(26)、小腿固定带(25)和大腿固定带(24)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滑块二(31),且圆杆滑块二(31)滑动设置在圆孔滑槽二(32)内,所述检查床板(1)的上表面前侧左右端均开设有长条槽二(29),所述长条槽二(29)内固定设置有长条杆二(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避免受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