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849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属于石材废水技术领域。包括沉降池、压滤机、清水池、絮凝池、竖流沉淀池和缓冲池,压滤机的滤液出口与清水池连接;絮凝池的底部通过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竖流沉淀池的进料管连接;竖流沉淀池的溢流堰通过管路与清水池连接,其沉降物出口通过带阀门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缓冲池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压滤机连接;竖流沉降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用于支撑筒体的多条支腿、筒体底部的沉降物出口、筒体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筒体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旋流槽底部的旋流管和旋流槽上的进料管。可提升石材废水的处理速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外排或再利用,再利用能满足石材的冷却水的需求量,省时省力。省时省力。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石材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石材工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石材产业集群或石材产业区、产业镇。石板材加工生产工艺需使用大量的冷却水,并产生大量的石材废水,石材废水的固含量通常可以达到18%左右,无法直接外排;通常将石材废水经过多次沉降后外排或回用。现有技术中,石材废水通常通过沉降去除较大颗粒的石粉,再通过絮凝使小颗粒的石粉沉降(沉降物定期清理,可采用污泥泵外排或固液分离后以固废进行处理)下来,上清液最后通过压滤机压滤得到固含量较少的清水,处理后的清水外排或再利用。但是,压滤机的压滤速度非常慢,无法处理大量废水,尤其是在废水循环利用时,废水处理的速度跟不上需求量(使用大量的压滤机不现实(人工、占地和成本等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可提升石材废水的处理速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外排或再利用,再利用时能满足石材的冷却水的需求量,且省时省力。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沉降池、压滤机、清水池、与沉降池连通的絮凝池、竖流沉淀池和缓冲池,所述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路或沟渠与清水池连接;所述絮凝池的底部通过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竖流沉淀池的进料管7连接;所述竖流沉淀池的溢流堰4通过管路与清水池连接,其沉降物出口3通过带阀门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所述缓冲池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压滤机的进料口连接;所述竖流沉降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1、用于支撑筒体1的多条支腿2、筒体1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筒体1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4、筒体1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5、旋流槽5底部的旋流管6和旋流槽5上的进料管7,所述筒体1的底部为圆锥形底部,所述旋流槽5为圆槽,所述旋流管6为圆管,所述旋流槽5和旋流管6均与筒体1同轴,所述旋流槽5位于筒体1内的液面上方,所述进料管7与旋流槽5底部的侧壁相切;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向上伸入旋流槽5内且较进料管7高,其下端至筒体1的下部且位于圆锥形底部的上方。
[0005]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输送泵为真空离心泵。
[0006]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清水池位于溢流堰4的下方及压滤机的下方,所述缓冲池内设有搅拌器。
[0007]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竖流沉淀池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竖流沉淀池均通过1

4根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絮凝池连接;所述压滤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滤机并排设置,其进料口均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其滤液出口均通过沟渠与清水池连通,其共用一条排渣槽。
[0008]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缓冲池的顶部通过斜向下的管路与絮凝池连通。
[0009]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PAC溶解池,所述PAC溶解池与絮凝池连通且之间设有阀门,所述PAC溶解池较絮凝池高且其内设有搅拌器。
[0010]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沉降池设于絮凝池的一侧,所述PAC溶解池设于絮凝池的另一侧,所述PAC溶解池的数量为1

4个,多个PAC溶解池并排设置,所述输送泵设于絮凝池的中部。
[0011]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沟渠与清水池连接,所述压滤机与清水池之间的沟渠上沿滤液的输出方向依次设有支沟渠和第一闸阀,所述支沟渠的另一端与PAC溶解池或絮凝池连接且其上设有第二闸阀。
[0012]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溢流堰4为与筒体1同轴的环槽,所述筒体1的顶部为锯齿状结构,所述进料管7的数量为1

4根,多根进料管7上下并排设置,所述筒体1顶部沿其径向设有多块支撑板8,所述旋流槽5固定在多块支撑板8的交汇处,所述支撑板8的两侧设有围栏9形成过道。
[0013]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流槽5的直径为筒体1的直径的1/8

1/4,所述旋流管6的直径为旋流槽5的直径的1/3

3/5,所述圆锥形底部的高度为筒体1高度的2/5

11/20,所述旋流管6伸入液面中的长度为筒体1高度的1/3

7/15;所述筒体1的高度为12

25m,其直径为6

10m;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与旋流槽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25

0.45m;所述进料管7的总流量小于旋流管6的流量。
[00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可提升石材废水的处理速度,处理后的废水可外排或再利用(可将固含量降到2%以下),再利用时能满足石材的冷却水的需求量,且省时省力(通常仅需要1

3个工人清理压滤机的滤渣和清洗滤布即可)。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的原理框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流沉降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流沉降池的俯视图。
[0018]图中:1筒体、2支腿、3沉降物出口、4溢流堰、5旋流槽、6旋流管、7进料管、8支撑板、9围栏。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0]参见图1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沉降池、压滤机、清水池、与沉降池连通的絮凝池(通常沉降池的清液溢流至絮凝池,即沉降池的上部与絮凝池连通)、竖流沉淀池和缓冲池等,沉降池、絮凝池和清水池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一致,压滤机为板框压滤机,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路或沟渠等与清水池连接。缓冲池用于存储竖流沉淀池分离出来的沉降物并向压滤机输送。絮凝池的底部通过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竖流沉淀池的进料管7连接用于将絮凝池底部的沉降物送至竖流沉淀池进行处
理,絮凝池中加入絮凝剂,本实施例中为PAC。竖流沉淀池的溢流堰4(输出上层清液)通过管路与清水池连接,其沉降物出口3通过带阀门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输出沉降物,当沉降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开启,如至圆锥形底部的一半高度时)。缓冲池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压滤机的进料口连接以将沉降物进行压滤处理,经竖流沉淀池处理后,沉降物的固含量高,处理量小,仅需少量的压滤机处理即可。
[0021]参见图2和3,本实施例中的竖流沉降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1、用于支撑筒体1的多条支腿2(设于筒体1下部,多条支腿2均匀分布且均竖向设置)、筒体1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圆锥形底部的底端)、筒体1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4(与常规结构类似,上清液从筒体1的顶部溢流至溢流堰4中)、筒体1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包括沉降池、压滤机、清水池和与沉降池连通的絮凝池,所述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路或沟渠与清水池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流沉淀池和缓冲池,所述絮凝池的底部通过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竖流沉淀池的进料管(7)连接;所述竖流沉淀池的溢流堰(4)通过管路与清水池连接,其沉降物出口(3)通过带阀门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所述缓冲池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压滤机的进料口连接;所述竖流沉降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1)、用于支撑筒体(1)的多条支腿(2)、筒体(1)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筒体(1)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4)、筒体(1)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5)、旋流槽(5)底部的旋流管(6)和旋流槽(5)上的进料管(7),所述筒体(1)的底部为圆锥形底部,所述旋流槽(5)为圆槽,所述旋流管(6)为圆管,所述旋流槽(5)和旋流管(6)均与筒体(1)同轴,所述旋流槽(5)位于筒体(1)内的液面上方,所述进料管(7)与旋流槽(5)底部的侧壁相切;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向上伸入旋流槽(5)内且较进料管(7)高,其下端至筒体(1)的下部且位于圆锥形底部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为真空离心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位于溢流堰(4)的下方及压滤机的下方,所述缓冲池内设有搅拌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竖流沉淀池均通过1

4根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絮凝池连接;所述压滤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滤机并排设置,其进料口均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其滤液出口均通过沟渠与清水池连通,其共用一条排渣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池的顶部通过斜向下的管路与絮凝池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的高效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谷平杜常宝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磊雅鑫盛石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