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材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石材工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石材产业集群或石材产业区、产业镇。石板材加工生产工艺需使用大量的冷却水,并产生大量的石材废水,石材废水的固含量通常可以达到18%左右,无法直接外排;通常将石材废水经过多次沉降后外排或回用,但是沉降后的废水的固含量也在5%以上,稍微浑浊,经常达不到排放标准,直接回用也效果不好,通常需要加入其它冷却剂才能达到冷却效果。另外,沉降得到的沉降物也不好处理,通常送至渣场填埋。渣场填埋不但处理成本高,填埋后经雨水冲刷也会产生高固含量的废水,同样会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在对石材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分别副产建筑用砂和制砖原料,建筑用砂和制砖原料均可外售,也可配合制砖。同时该方法的处理量大,可达1500方/h,可保证冷却水的用量;处理效果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1)收集石材加工车间的石材废水并采用格栅将大粒径的石子分离后送沉降池;/n(2)将沉降池底部的沉降物送至旋流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将沉降池的上清液送至絮凝池;所述旋流分离器上部输出的水送至絮凝池中,其下部输出的料浆送至振动筛中;所述振动筛分离得到的粗料可用作建筑用沙,其分离得到的细料和水送至絮凝池;/n(3)在絮凝池中加入PAC,所述PAC的用量为50-500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收集石材加工车间的石材废水并采用格栅将大粒径的石子分离后送沉降池;
(2)将沉降池底部的沉降物送至旋流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将沉降池的上清液送至絮凝池;所述旋流分离器上部输出的水送至絮凝池中,其下部输出的料浆送至振动筛中;所述振动筛分离得到的粗料可用作建筑用沙,其分离得到的细料和水送至絮凝池;
(3)在絮凝池中加入PAC,所述PAC的用量为50-500g/m3废水;
(4)将絮凝池底部的沉降物送至竖流沉淀池进行分离;所述竖流沉淀池顶部的溢流堰(4)输出的清水送至清水池,其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输出的沉降物送至压滤机;
(5)压滤机进行压滤,得到的滤液送至清水池,得到的滤渣可用作制砖原料,清水池中的回收液送至石材加工车间再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格栅的格栅间距为8-12mm;在步骤(2)中,所述振动筛位于旋流分离器的正下方且其筛网孔径为0.7-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PAC的用量为100-200g/m3废水,所述PAC溶解在清水或步骤(5)得到的滤液后再送入絮凝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压滤得到固含量小于2%的滤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1)、用于支撑筒体(1)的多条支腿(2)、筒体(1)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筒体(1)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4)、筒体(1)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5)、旋流槽(5)底部的旋流管(6)和旋流槽(5)上的进料管(7),所述筒体(1)的底部为圆锥形底部,所述旋流槽(5)为圆槽,所述旋流管(6)为圆管,所述旋流槽(5)和旋流管(6)均与筒体(1)同轴,所述旋流槽(5)位于筒体(1)内的液面上方,所述进料管(7)与旋流槽(5)底部的侧壁相切;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向上伸入旋流槽(5)内且较进料管(7)高,其下端至筒体(1)的下部且位于圆锥形底部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副产建筑原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4)为与筒体(1)同轴的环槽,所述筒体(1)的顶部为锯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常宝,毛谷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磊雅鑫盛石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