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圣太专利>正文

家用电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77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家用电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在座体(3)上安装二个以上的单独的电加热体(2),在电加热体(2)的下部加装弹簧(4)或活动支杆(5),成为一个能上下串动的电加热体(2),这种结构能保证与电加热体(2)与上部被加热容器(1)之间处于一种动态接触,也就是说当被加热容器(1)热变形与老化变形产生时,使二者之间仍能保持良好的导热面,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作的电炒锅,电压力锅,电热壶具有电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适合制作有实用价值的万能电灶产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家用电器,一种被加热容器与电加热体能自由分离的电加热装置。家用电器中,被加热容器与电加热体能自由分离(分体式)的电加热装置有电饭锅、电炒锅、电热杯、电磁灶、电热壶等。这些装置均是由一个被加热容器(金属制作的锅、杯、壶等。)与下面的一个电加热体(由金属材料浇铸电热管制成的板状体)及座体等组成。被加热容器的底部面制做时,要求与下面的电加热体之间具有贴合的接触面,电阻式电加热装置以利于电加热体通电后产生的热量能充分迅速地传导到被加热容器上。电磁式电加热装置以利于电加热体(电磁板)的电磁感应到被加热容器上。目前这种结构的电加热装置,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使用时被加热容器与电加热体之间原本十分贴合的接触面,此时产生了受热变形,这种物体受热变形的物理现象,造成的结果是破坏了电阻式电加热装置中电加热体与被加热容器的接触面,电加热体自身温升将增高(电热效率低)。严重时常引起熔化板现象(浇铸电热管的铝金属熔化)。电磁式的电加热装置将出现保护电路动作,功率不能输出。特别是大功率的电加热装置产品,例如电炒锅、电热水壶等。上述问题更为严重,迫使厂家将这类电阻式电加热装置只能制成整体式(将电热体紧固在被加热容器的下底面上),这类产品(整体式)又带来自身重量大,洗涮不方便等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家用电加热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分体式电加热装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当电加热体与被加热容器出现热变形和老化变形时,仍能保证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接合面。向社会提供一种性能优异,长寿命的新型家用电加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一个被加热容器(1)的下面的座体(3)上安装了二个以上单独的电加热体(2)(电磁式为二块电磁板)共知技术为一个电加热体。这二个以上的电加热体(2)的上部面共同与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相贴合,在这二个以上的电加热体(2)的下部,最少有一个电加热体(2)上加装弹簧(4)或活动支杆(5)。加装的弹簧(4)或活动支杆(5)受压时的活动力不能过大,制作电炒锅这种家用电加热装置,不能超过被加热容器(1)自身的重量。制做电热壶这种家用电加热装置时不能超过被加热容器(1)与加入水后的总重量。这样当电加热体(2)通电后,被加热容器(1)受热变形时,加装有弹簧(4)或活动支杆(5)的电加热体(2),能自动改变位置,并紧紧贴合在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上,保证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面与导热面。使电加热体(2)的热量(能量)充分迅速地传导到被加热容器(1)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是如何阻止电加热体(2)与被加热容器(1)的热变形,(常压下无法改变的物理现象)着眼点在于当二者热变型产生时,能形成一种动态的贴合关系,保证有效地接触面与导热面。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在制造这类电加热装置时,一直采用一个被加热容器(1)下面仅用一个电加热体(2)(或一个电磁板),这种静态的固定式的贴合方式。本专利技术可应用在电炒锅、电饭锅、电热杯、电磁灶、电热壶等家用电加热装置上。其特点是产品电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附图及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二个单独电加热体的家用电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三个单独电加热体的家用电加热装置的示意图。被加热容器(1)、电加热体(2)、座体(3)、弹簧(4)、活动支杆(5)。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下面实施例及附图给出实施例1二个单独电加热体的家用电加热装置。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结构细节本实施例1的电加热体(2)由电热管(电热元件)用金属铝分别浇铸成二个单独的体件,这二个单独的电加热体(2)一个制成圆状的板,另一个制成一个圈状的板。圆状板的电加热体(2)被圈状板的电加热体(2)套装在里面,共同安装在座体(3)上,圆状板的电加热体(2)在其底下部加装弹簧(4),并通过螺丝,螺帽等稳定在座体(3)的衬板上。在弹簧(4)的作用下,这个加装弹簧(4)的电加热体(2)能保证上下弹性串动不低于1mm-10mm,另一块圈状的电加热体(2),直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座体(3)的衬板上,这两块电加热体(2)的上部面制作时,均应与需要被加热容器(1)(锅、杯、壶等)的底部面相贴合,本实施例1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呈凹形状。通电使用时,将被加热容器(1)稳定放置在电加热体(2),此时电加热体(2)的热量迅速地传导到被加热容器(1)上,由于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受到热量影响并开始产生变形,变形最大的点在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的中心上,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呈下凹状,变形后显得更加下凹,常规技术是采用一块固定的电加热体(2),此时将产生以下现象被加热容器(1)底部面变形最大的中间部向下弓起(弧度变小),使电加热体(2)原本的贴合面,此时成为几个被加热容器(1)与电加热体(2)压合的倒向点,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导热面。本实施例1由于采用了两块单独的电加热体(2),特别是座体(3)中间放置的圆状板的电加热体(2)是一个能上下弹性串动的电热体(2),当被加热容器(1)底部变形时(中间部向下弓起),在被加热容器(1)的重量作用下,中间圆状板的电加热体(2),受到压力后会自动下移。并保持被加热容器(1)的热传导面变化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1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被加热容器(1)与电加热体(2)之间加热使用时的热变形问题。本实施例1不但可以制作电炒锅、电热锅、电热杯等家用电加热装置,也适用于制作电压力锅产品。这种产品不但存在热变形问题,也存在压力变形问题,常规技术制作十分困难。还应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1不仅适合制作电阻式电加热装置,也适合制作电磁式电加热装置。电阻式电加热体(2)改为电磁式电加热体(2),其安装结构不变,效果也是一样的。实施例2三个单独电加热体的家用电加热装置。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结构细节本实施例2的电加热体(2)分为三个单独的体件,安装在座体(3)上,其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点是本实施例2采用三个单独的体件的电加热体(2)。座体(3)中心的圆状板电加热体的底部面仍旧加装弹簧,保证能形成上下串动的弹性电加热体(2)。另外两个圈状板的电加热体(2)在下面加装了联动的活动支杆(5),这个活动支杆(5)的作用是当被加热容器(1)产生热变形时,内里的圈状板电加热体(2)产生向下的压力,在联动活动支杆(5)的作用下,将另一个圈状板的电加热体(2)能自动压起,使被加热容器(1)在热变形产生后仍能保证它与下部的电加热体(2)之间有良好的导热面。本实施例2由于采用了三个单独的电加热体(2),虽然在结构上比实施例1结构复杂些,但它使电加热体(2)分得更细,防变形效果更好。由此可以看出,当三个以上的具有活动性的电加热体(2)制成的电加热装置不仅有防变形的效果,而且对被加热容器(1)的底部面要求其平整即可,也就是说一般常用的锅,壶放置在这种电加热装置上均可使用。本实施例2适合制成配备多种锅及壶的实用价值较高的万能电灶产品。当然用来制作电炒锅、电热锅、电热壶等产品,使用效果比实施例1更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被加热容器(1),电加热体(2)等组成的一种家用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被加热容器(1)的下面的座体(3)上,安装了二个以上的单独体的电加热体(2)。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1-2-8 01205730.41.一种由被加热容器(1).电加热体(2)等组成的一种家用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被加热容器(1)的下面的座体(3)上,安装了二个以上的单独体的电加热体(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电加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圣太
申请(专利权)人:范圣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