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702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风扇,可用于穿戴在用户颈部,包括连接部、壳体以及风扇,连接部的至少其中一端连接有壳体;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的容纳腔,壳体上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连通容纳腔、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的风道,进风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二出风口设于壳体靠近连接部的一端,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壳体内侧并与用户的后颈部相对应,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的上侧或/和下侧并与第二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下错位。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气流从出风口顺畅排出,防止噪音产生,而且第二出风口专门用于向用户的后颈部进行吹风,从而可以对用户的后颈部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对用户的后颈部进行散热。从而可以对用户的后颈部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风扇


[0001]本技术涉及风扇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风扇。

技术介绍

[0002]风扇作为一种常见的降温设备,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传统的风扇作为家用电器,一般分为立式型和壁挂型,立式型是立在地面上使用,壁挂型是挂在墙上使用,上述类型风扇均是在室内使用。
[000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例如挂脖式风扇。挂脖式风扇的出现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挂脖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由于挂脖式风扇小巧便携的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挂脖式风扇通过挂在人体颈部上,设置在两端的风扇转动提供流动的空气,并可将流动的空气导通到头颈部周围,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传统的挂脖式风扇内部的风道大多由外壳包裹形成,风道与风扇形成的气流存在一定的干涉,造成出风量较小,且容易产生噪音。而且挂脖式风扇比较靠近耳部,产生噪音会减小用户的体验感,引起客户投诉。由于用户的后颈部是贴附在挂脖式风扇的弯折变形连接段,传统的挂脖式风扇在该段位置没有出风口,用户佩戴产品时,后颈部的体温会比较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风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挂脖式风扇风量较小,且对应用户的后颈部位置不能出风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风扇,包括连接部、壳体以及风扇,该连接部的至少其中一端连接有该壳体;
[0007]该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的容纳腔,该壳体上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连通该容纳腔、该第一出风口以及该第二出风口的风道,该进风口与该容纳腔连通,该第二出风口设于该壳体靠近该连接部的一端,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壳体的内侧,该第一出风口设于该壳体的上侧或/和下侧并与该第二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下错位。
[0008]进一步地,该第二出风口的内侧壁面为朝向该连接部倾斜的导风斜面,该导风斜面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65
°
至85
°

[0009]进一步地,该导风斜面包括靠近该连接部的第一导风斜面以及远离该连接部的第二导风斜面,该第一导风斜面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70
°
至85
°
,该第二导风斜面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65
°
至75
°

[0010]进一步地,该壳体内设有隔板,该隔板靠近该第二出风口的一端设有导风部,该导风部的内壁面与该第一导风斜面平滑连接。
[0011]进一步地,该壳体还设有容置腔,该风道和该容置腔分别设于该隔板的两侧并通
过该隔板间隔开。
[0012]进一步地,该壳体内设有导风板,该导风板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用于限定该风道的形状,使该风道自远离该容纳腔的一端朝向该容纳腔逐渐变大。
[0013]进一步地,该壳体内设有导风板,该导风板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用于将该风道分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该第一出风口通过该第一风道与该容纳腔连通,该第二出风口通过该第二风道与该容纳腔连通。
[0014]进一步地,该壳体上还设有切风板,该切风板设于该风道与该容纳腔的连接处,该切风板用于阻断气流从该风道回流入该容纳腔内。
[0015]进一步地,该切风板包括挡风部和引风部,该挡风部由该壳体的其中一侧壁向相对的另一侧壁方向延伸形成,该挡风部的第一端与该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该引风部由该容纳腔向该挡风部的第二端延伸并与该挡风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0016]进一步地,该风扇的轴心与该容纳腔的中心为偏心设置,该风扇与该容纳腔侧壁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朝向该风扇转动方向逐渐变宽;该风扇为涡轮风扇。
[0017]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便携风扇包括连接部、壳体以及风扇,连接部的至少其中一端连接有壳体;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的容纳腔,壳体上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连通容纳腔、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的风道,进风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二出风口设于壳体靠近连接部的一端,第二出风口设置于壳体内侧并使得便携风扇佩戴在用户颈部时,第二出风口与用户的后颈部相对应,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的上侧或/和下侧并与第二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下错位。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气流从出风口顺畅排出,防止噪音产生,而且第二出风口专门用于向用户的后颈部进行吹风,从而可以对用户的后颈部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便携风扇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连接部10、壳体20、第一内壳体20a、第一外壳体20b、容纳腔201、进风口21、内侧进风口211、外侧进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21、第二出风口222、第一导风斜面222a、第二导风斜面222b、风道23、第一风道231、第二风道232、切风板24、挡风部241、引风部242、导风板25、隔板26、导风部261、容置腔27、电池28、遮挡盖29、风扇30、电源按键40。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便携风扇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25][实施例一][0026]本技术便携风扇实施例以挂脖风扇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便携风扇也可以
实施为能够佩戴在用户肩部或腰部的形状结构,具体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便携风扇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7]如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便携风扇,包括连接部10、壳体20以及风扇30,连接部10的至少其中一端连接有壳体20。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0两端均连接有壳体20,即壳体20和风扇30的数量均为两个。当然,也可以是连接部10的其中一端连接有壳体20,连接部10的另一端连接有与壳体20形状相同的弧形部件,即便携风扇实现单侧出风,虽然单侧出风不便于用户体验,但并不排除此实施方式。
[0028]壳体20内设有用于容纳风扇30的容纳腔201,壳体20上设有进风口21、第一出风口221、第二出风口222以及连通容纳腔201、第一出风口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风扇,可用于穿戴在用户颈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10)、壳体(20)以及风扇(30),该连接部(10)的至少其中一端连接有该壳体(20);该壳体(20)内设有用于容纳该风扇(30)的容纳腔(201),该壳体(20)上设有进风口(21)、第一出风口(221)、第二出风口(222)以及连通该容纳腔(201)、该第一出风口(221)以及该第二出风口(222)的风道(23),该进风口(21)与该容纳腔(201)连通,该第二出风口(222)设于该壳体(20)靠近该连接部(10)的一端,该第二出风口(222)设置于该壳体(20)的内侧并与用户的后颈部相对应,该第一出风口(221)设于该壳体(20)的上侧或/和下侧并与该第二出风口(222)在竖直方向上下错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出风口(222)的内侧壁面为倾斜的导风斜面,该导风斜面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10)的中心线(M)之间的夹角为65
°
至85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导风斜面包括靠近该连接部(10)的第一导风斜面(222a)以及远离该连接部(10)的第二导风斜面(222b),该第一导风斜面(222a)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10)的中心线(M)之间的夹角为70
°
至85
°
,该第二导风斜面(222b)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10)的中心线(M)之间的夹角为65
°
至75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壳体(20)内设有隔板(26),该隔板(26)靠近该第二出风口(222)的一端设有导风部(261),该导风部(261)的内壁面与该导风斜面平滑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蓝艺彬伍勋焕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