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622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包括矩形外壳、通风孔、滤网、背板、隔板、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撑杆、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转动电机、蓄电池、第一转轴、第二转轴、限位盘和履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风孔共设置有四个,且前后呈一一对应设置,保证控制平台与外界环境的贯通,滤网采用钢丝焊接构成渔网状结构,并在滤网的表面喷涂有一层防锈漆,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以及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损坏扇叶,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互相反向安装,并均设置有四片对称式设置的扇叶,通过反向安装的扇叶,进而能够实现风的吸入与排出,并保证风速足够大,提高排风效率。风效率。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具体为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属于内部空气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天然林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态功能最完备、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基,保护好天然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按其退化程度可以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疏林,中国森林面积的64%是天然林,森林蓄积的83%以上来自天然林,中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南等重点国有林区,原生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是森林演化的顶级群落,有丰富的物种,良好的森林的结构和防护功能,生态系列稳定上,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0003]由于天然林需要通过生态控制平台进行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降雨进行控制,并采集记录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雨量等参数,因此,则需要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来满足目前市面上的需求,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生产出来了多种内部空气循环系统,但总的来看,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通病,其一、现有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内部扇叶通过两个独立电机进行驱动,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其二、现有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通风孔上没有设置滤网,导致在排风时对颗粒物进行虹吸,造成扇叶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包括矩形外壳、通风孔、滤网、背板、隔板、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撑杆、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转动电机、蓄电池、第一转轴、第二转轴、限位盘和履带;所述矩形外壳构成该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主体结构,所述通风孔分别贯穿设置在矩形外壳和背板上,所述滤网固定在通风孔上,所述背板连接固定在矩形外壳的背部,所述隔板竖直固定在矩形外壳的内部空腔中心处,所述第一固定座通过撑杆固定在矩形外壳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的左侧,所述第二固定座通过撑杆固定在矩形外壳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的右侧,所述第一排风扇连接在第一固定座的前端,所述第二排风扇连接在第二固定座的前端,所述转动电机固定在左右两个相邻隔板之间空隙处,所述蓄电池位于转动电机的下方,并通过导线与转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在第一固定座的背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在第二固定座的背部,所述限位盘固定在转动电机的转轴上,所述履带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和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之间。
[0006]优选的,为了保证控制平台与外界环境的贯通,所述通风孔共设置有四个,且前后呈一一对应设置。
[0007]优选的,为了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以及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损坏扇叶,所述滤网采用钢丝焊接构成渔网状结构,并在滤网的表面喷涂有一层防锈漆。
[0008]优选的,为了通过反向安装的扇叶,进而能够实现风的吸入与排出,并保证风速足够大,提高排风效率,所述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互相反向安装,并均设置有四片对称式设置的扇叶。
[0009]优选的,为了实现排风扇与转动电机的同步转动,避免使用两个转动电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述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通过履带与转动电机的转轴呈转动式连接。
[0010]优选的,为了通过卡槽将履带限位固定,防止履带造成滑移,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上均设置有宽度大于履带的卡槽,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上的卡槽与限位盘构成的卡槽一一错位对应。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内部空气循环系统设计合理,通风孔共设置有四个,且前后呈一一对应设置,保证控制平台与外界环境的贯通,滤网采用钢丝焊接构成渔网状结构,并在滤网的表面喷涂有一层防锈漆,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以及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损坏扇叶,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互相反向安装,并均设置有四片对称式设置的扇叶,通过反向安装的扇叶,进而能够实现风的吸入与排出,并保证风速足够大,提高排风效率,第一排风扇、第二排风扇通过履带与转动电机的转轴呈转动式连接,实现排风扇与转动电机的同步转动,避免使用两个转动电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上均设置有宽度大于履带的卡槽,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上的卡槽与限位盘构成的卡槽一一错位对应,通过卡槽将履带限位固定,防止履带造成滑移。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矩形外壳,2、通风孔,3、滤网,4、背板,5、隔板,6、第一固定座,7、第二固定座,8、撑杆,9、第一排风扇,10、第二排风扇,11、转动电机,12、蓄电池,13、第一转轴,14、第二转轴,15、限位盘和16、履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请参阅图1~3,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包括矩形外壳1、通风孔2、滤网3、背板4、隔板5、第一固定座6、第二固定座7、撑杆8、第一排风扇9、第二排风扇10、转动电机11、蓄电池12、第一转轴13、第二转轴14、限位盘15和履带16;所述矩形外壳1构成该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主体结构,所述通风孔2分别贯穿设置在
矩形外壳1和背板4上,所述滤网3固定在通风孔2上,所述背板4连接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背部,所述隔板5竖直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心处,所述第一固定座6通过撑杆8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5的左侧,所述第二固定座7通过撑杆8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5的右侧,所述第一排风扇9连接在第一固定座6的前端,所述第二排风扇10连接在第二固定座7的前端,所述转动电机11固定在左右两个相邻隔板5之间空隙处,所述蓄电池12位于转动电机11的下方,并通过导线与转动电机1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3连接在第一固定座6的背部,所述第二转轴14连接在第二固定座7的背部,所述限位盘15固定在转动电机11的转轴上,所述履带16分别连接在转动电机11和第一转轴13、第二转轴14之间,所述转动电机11的型号为Y90S

2,所述蓄电池12的型号为DL

qs12

20ah。
[0016]所述通风孔2共设置有四个,且前后呈一一对应设置,保证控制平台与外界环境的贯通,所述滤网3采用钢丝焊接构成渔网状结构,并在滤网3的表面喷涂有一层防锈漆,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以及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损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外壳(1)、通风孔(2)、滤网(3)、背板(4)、隔板(5)、第一固定座(6)、第二固定座(7)、撑杆(8)、第一排风扇(9)、第二排风扇(10)、转动电机(11)、蓄电池(12)、第一转轴(13)、第二转轴(14)、限位盘(15)和履带(16);所述矩形外壳(1)构成该天然林生态控制平台的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主体结构,所述通风孔(2)分别贯穿设置在矩形外壳(1)和背板(4)上,所述滤网(3)固定在通风孔(2)上,所述背板(4)连接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背部,所述隔板(5)竖直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心处,所述第一固定座(6)通过撑杆(8)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5)的左侧,所述第二固定座(7)通过撑杆(8)固定在矩形外壳(1)的内部空腔中,且位于隔板(5)的右侧,所述第一排风扇(9)连接在第一固定座(6)的前端,所述第二排风扇(10)连接在第二固定座(7)的前端,所述转动电机(11)固定在左右两个相邻隔板(5)之间空隙处,所述蓄电池(12)位于转动电机(11)的下方,并通过导线与转动电机(1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3)连接在第一固定座(6)的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原刘梦舟闫鑫宇赵翔张兰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