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651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其用于安装至电路板设有的通孔中,其包括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及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凹槽,第二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及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凹槽,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抵触啮合,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抵触啮合。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和一个第二凹槽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和一个第一凹槽,且将多个凸起与凹槽的接设计为面接触,增加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弹性臂的啮合稳定性,减少啮合过程中的相对扭矩,提高压入式接触端子的插拔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器连接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带有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的的压入式接触端子,如公开号为JP2000505590A的专利申请,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采用压入的方式安装至电路板的通孔中,压入式接触端子包括插入部、肩部以及位于插入部与肩部之间以压入所述通孔内的鱼眼部。鱼眼部包括不同形状的开口以及位于开口的左右两侧的一对弹性臂。当鱼眼部压入电路板的通孔内时,该对弹性臂受通孔壁的挤压向开口内发生弹性变形,进而达到固持的效果。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在插入电路板的通孔后,该对弹性臂变形后相互的之间所形成的开口会减小,但仍会形成一定的缝隙,因此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保持力会较弱,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弹性臂容易发生疲劳变形,影响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安装稳定性。
[0003]又根据公开号为US5564954A的专利申请,该类压入式接触端子的一对弹性臂分别设置一个向开口内凸伸的凸起部,该对凸起部左右对齐,当鱼眼部压入电路板的通孔内时,该对凸起部相互对齐抵持,进而防止弹性臂过度变形。其压入式接触端子在插入电路板的通孔后,该对弹性臂的凸起部左右对齐并相互抵持,由于凸起部部采用点接触或者平面接触,在鱼眼部插入电路板通孔的过程中,凸起部之间发生破碎形式的挤压变形且不可恢复;凸起部的点接触或者面接触的接触方式在抵持过程中也容易加快对凸起部的磨损,且凸起部仅分布于弹性臂的中部范围,受压变形也会加剧弹性臂的局部受压较大,且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窜动现象容易产生端子的凸起部间的对接滑落现象,不能保持与电路板插孔的稳定固持,并且,该对凸起部对齐也会导致相互之间的间隙变大,一方面会导致为了适应较小插入孔的配合环境下,端子的弹性臂的设计厚度不够,进而引起弹性力不足,降低其挠度,而且单个锥状的凸起部的制造难度也会加大。
[0004]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插入电路板的保持力的,防止弹性臂的过度变形的压入式接触端子及具有该压入式接触端子的连接器。
[000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用于插入一电路板上开设的导电的通孔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设有压入所述通孔内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一纵向延伸的鱼眼间隙及形成所述鱼眼间隙的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所述第二弹性臂沿纵向方向弯折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鱼眼间隙的横向两侧,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及形成
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之间的第二凹槽,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所述通孔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被保持在所述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相向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凸起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抵触啮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抵触啮合。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差值为1。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数量相等。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均包括朝所述鱼眼间隙向下弧状延伸的插入段、自所述插入段向上延伸的过渡段、自所述过渡段向上延伸的配合段及连接两所述配合段之间的连接段,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插入所述通孔时,所述配合段抵接于所述通孔的内壁,所述若干第一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所述若干第二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的所述过渡段,所述第二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设有的所述过渡段。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还分布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的所述插入段,所述第二凸起分布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还设有的所述插入段。
[0018]进一步,分布于所述配合段的所述第一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配合段的所述第二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插入段的所述第一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分布于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插入段的所述第二凸起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0019]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及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抵触啮合后,所述鱼眼间隙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顶侧具有第一水滴部,所述鱼眼间隙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底侧具有第二水滴部,所述第一水滴部的顶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对称轴(C

C)朝向一侧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的底部相对于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的对称轴(C

C)朝向另一侧偏转。
[0020]进一步,所述第一水滴部朝向于所述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二凸起所在一侧方向偏转,所述第二水滴部朝向于纵向方向上最靠近自身的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二凸起所在一侧方向偏转。
[0021]进一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于鱼眼间隙内均为过盈配合。
[0022]进一步,位于所述鱼眼间隙在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截面积分别大于位于所述鱼眼间隙在纵向方向的两端位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截面积。
[0023]进一步,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配合段的横向两外侧边缘沿着所述纵向方向直线延伸。
[0024]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设于所述外壳。
[0025]本技术中的连接器中固持的压入式接触端子,通过在一对弹性臂上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入式接触端子(100),用于插入一电路板(200)上开设的导电的通孔(201)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设有压入所述通孔(201)内的弹性部(2),所述弹性部(2)包括一纵向延伸的鱼眼间隙(23)及形成所述鱼眼间隙(23)的第一弹性臂(21)及第二弹性臂(22),所述第一弹性臂(21)及所述第二弹性臂(22)沿纵向方向弯折延伸并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鱼眼间隙(23)的横向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弹性臂(22)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凸起(21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一凸起(2111)之间的第一凹槽(2112),所述第二弹性臂(22)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弹性臂(21)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凸起(2211)及形成于每相邻两所述第二凸起(2211)之间的第二凹槽(2212),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插入所述通孔(201)中,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100)被保持在所述通孔(201)的内壁(2011),所述第一弹性臂(2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2)相向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212)抵触啮合,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横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112)抵触啮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及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抵触啮合为弧面抵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圆弧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的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柱状凸起,所述第一凹槽(2112)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为截面边缘呈梯形形状,且具有沿所述深度方向的延伸厚度的孔状凹陷。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所述第二凸起(2211)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均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构成梯形截面的三个面产生面抵触。6.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与所述第二凹槽(2212)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凸起(221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2)的相互抵触为过盈配合。7.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差值为1。8.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凸起(2211)的数量相等。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触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均包括朝所述鱼眼间隙(23)向下弧状延伸的插入段(24)、自所述插入段(24)向上延伸的过渡段(25)、自所述过渡段(25)向上延伸的配合段(26)及连接两所述配合段(26)之间的连接段(27),当所述压入式接触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