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3345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44
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具备:涡轮壳体,其包括涡旋流路、具有与涡轮叶轮的叶片相对的护罩面的圆筒部、以及排出气体流出流路;可变容量机构,其安装于涡轮壳体,并且包括相互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和配置于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多个可变喷嘴翼;以及罩部件,其配置于圆筒部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上与第二板相对,形成涡旋流路的一部分。罩部件以在罩部件与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涡轮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变容量型增压器
本公开涉及可变容量型增压器。
技术介绍
作为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公知有专利文献1~4中记载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增压器的涡轮具备可变喷嘴单元(可变容量机构)。在将涡旋流路与涡轮叶轮连接的气体流路设置有多个可动的喷嘴叶片(可变喷嘴翼)。通过这些多个喷嘴叶片转动来调整气体流路的截面积。可变喷嘴单元具有第一喷嘴环和第二喷嘴环。在这些第一喷嘴环与第二喷嘴环之间配置有多个喷嘴叶片。第二喷嘴环面对涡旋流路,第二喷嘴环形成涡旋流路的内壁的一部分。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增压器中,在可变喷嘴机构的第二喷嘴板与涡旋室之间配置有遮挡板。遮挡板的外周部与第二喷嘴板的凸缘部的台阶部相接。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增压器中,在涡轮外壳的内周部安装有构成涡旋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嵌入护罩。可变喷嘴机构的喷嘴板支承于该嵌入护罩的内部。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增压器中,喷嘴机构的喷嘴板主体设置在第一中间板与第二中间板之间。在喷嘴板主体与第一中间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喷嘴空间,在喷嘴板主体与第二中间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喷嘴空间。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99600号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4577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1508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180093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增压器中,能够将覆盖面对涡旋流路的第二喷嘴环的侧面的壁部认为是具有涡轮壳体的构造。在该构造中,作为涡轮壳体的一部分的壁部与第二喷嘴环在轴向上相对。该壁部在涡旋流路内在径向上突出而形成涡旋流路的内壁的一部分。用于成型那样的涡轮壳体(涡旋流路)的模心具有用于该壁部的复杂的形状。因此在制造该模心时,需要底切或者放置模心(placedcore)。这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说明能够将用于成型涡轮壳体的模心的形状简化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具备:涡轮叶轮,其包括多个叶片;涡轮壳体,其收纳涡轮叶轮,并且包括:涡旋流路、具有与涡轮叶轮的叶片相对的护罩面的圆筒部、以及排出气体流出流路;可变容量机构,其安装于涡轮壳体,并且包括:相互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和配置于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多个可变喷嘴翼,第二板配置于比第一板靠近排出气体流出流路的位置;以及罩部件,其配置于圆筒部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上与第二板相对而形成涡旋流路的一部分,并且包括:沿着涡轮壳体的圆筒部配置的内周端、和配置于涡旋流路内的外周端,罩部件以在罩部件与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涡轮壳体。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将用于成型涡轮壳体的模心的形状简化。涡轮壳体的一部分置换为罩部件的该构造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进而,确保罩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压力平衡(压力均衡)。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将图1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的涡轮与轴线垂直地截断后的剖视图,并且是示意地表示涡旋流路的形状的图。图4是从基底面(第一端面)侧观察并示出罩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从第二端面侧观察并示出罩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罩部件的主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具备:涡轮叶轮,其包括多个叶片;涡轮壳体,其收纳涡轮叶轮,并且包括:涡旋流路、具有与涡轮叶轮的叶片相对的护罩面的圆筒部、以及排出气体流出流路;可变容量机构,其安装于涡轮壳体,并且包括:相互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和配置于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多个可变喷嘴翼,第二板配置于比第一板靠近排出气体流出流路的位置;以及罩部件,其配置于圆筒部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上与第二板相对而形成涡旋流路的一部分,并且包括:沿着涡轮壳体的圆筒部配置的内周端、和配置于涡旋流路内的外周端,罩部件以在罩部件与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涡轮壳体。根据该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安装于涡轮壳体的罩部件在轴向上与第二板相对。该罩部件形成涡旋流路的一部分。涡旋流路的一部分由与涡轮壳体分体的部件形成,因此简化涡轮壳体的形状。特别是具有护罩面的圆筒部不向径向的外侧伸出,不具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涡轮壳体那样的壁部。因此,将用于成型涡轮壳体(涡旋流路)的模心的形状简化。在制造该模心时,不需要底切或者放置模心。涡轮壳体的一部分(具有复杂的形状的部分)置换为罩部件的该构造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在罩部件与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该构造使间隙与涡旋流路连通。因此对于罩部件而言,并非仅对涡旋流路侧施加较高的压力,而是对第二板侧也施加一些压力。其结果,确保罩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压力平衡(压力均衡)。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的外周端的直径与第二板的直径相等或者大于第二板的直径。在该情况下,罩部件能够完全覆盖第二板。在几个方式中,涡轮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以与圆筒部在轴向上连续的方式形成,在外周侧形成涡旋流路的另外的一部分并且在内周侧形成涡轮叶轮的下游侧的排出气体流出流路,筒状部包括以与第二板相对的方式形成的环状的阶梯面,罩部件包括环状的基底面,该环状的基底面在内周端与外周端之间延伸而形成轴向的第一端面,并且与筒状部的阶梯面抵接的。在该情况下,在罩部件的轴向的第一端面形成基底面,基底面与涡轮壳体的阶梯面抵接。基底面被作为就位面而提供,罩部件的安装状态(姿势)稳定。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的第二端面朝向第二板开放,该第二端面位于与基底面在轴向的相反侧。在该情况下,罩部件实现轻型化。即,内部为中空,并且第二端面开放的杯形状的罩部件有助于增压器整体的轻型化。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包括:具有比罩部件的外周端的直径小的外径的基底面、和形成于外周端与基底面之间且面对涡旋流路的斜面部。在该情况下,罩部件包括作为就位面的基底面和面对涡旋流路的斜面部,因此能够任意地调整涡旋流路的形状。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的基底面的外径,在周向上恒定,并且至少在周向的一部分与涡轮壳体的筒状部的阶梯面的外周相等,斜面部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处,与形成涡旋流路的另外的一部分的筒状部的第一外周面平滑地连续。在该情况下,罩部件具有对称的形状,因此罩部件的制造容易。另外在周向的一部分处,在涡轮壳体与罩部件之间没有阶梯差,因此气体顺畅地流动。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的基底面的外径,在周向上变化,并且在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与涡轮壳体的筒状部的阶梯面的外周相等,斜面部在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与形成涡旋流路的另外的一部分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平滑地连续。在该情况下,在周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在涡轮壳体与罩部件之间没有阶梯差,因此气体顺畅地流动。在几个方式中,罩部件包括沿着涡轮壳体的圆筒部形成且具有内周端的内筒部,内筒部嵌入圆筒部的第二外周面,从而安装于涡轮壳体。在该情况下,罩部件的安装状态(姿势)进一步稳定。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n涡轮叶轮,其包括多个叶片;/n涡轮壳体,其收纳所述涡轮叶轮,并且包括:涡旋流路、具有与所述涡轮叶轮的所述叶片相对的护罩面的圆筒部、以及排出气体流出流路;/n可变容量机构,其安装于所述涡轮壳体,并且包括:相互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和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多个可变喷嘴翼,所述第二板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排出气体流出流路的位置;以及/n罩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二板相对而形成所述涡旋流路的一部分,并且包括:沿着所述涡轮壳体的所述圆筒部配置的内周端、和配置于所述涡旋流路内的外周端,/n所述罩部件以在所述罩部件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涡轮壳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18 JP 2018-1967231.一种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涡轮叶轮,其包括多个叶片;
涡轮壳体,其收纳所述涡轮叶轮,并且包括:涡旋流路、具有与所述涡轮叶轮的所述叶片相对的护罩面的圆筒部、以及排出气体流出流路;
可变容量机构,其安装于所述涡轮壳体,并且包括:相互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和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多个可变喷嘴翼,所述第二板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排出气体流出流路的位置;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二板相对而形成所述涡旋流路的一部分,并且包括:沿着所述涡轮壳体的所述圆筒部配置的内周端、和配置于所述涡旋流路内的外周端,
所述罩部件以在所述罩部件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涡轮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的所述外周端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板的直径相等或者大于所述第二板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轮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以与所述圆筒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的方式形成,在外周侧形成所述涡旋流路的另外的一部分并且在内周侧形成所述涡轮叶轮的下游侧的所述排出气体流出流路,所述筒状部包括以与所述第二板相对的方式形成的环状的阶梯面,
所述罩部件包括环状的基底面,该环状的基底面在所述内周端与所述外周端之间延伸而形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濑川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