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2026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新型婴儿车,其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脚、上侧与前脚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上下移动的前轮座、设置于所述前脚与前轮座之间的驱动装置、前侧与前脚枢接的后支架、前侧与前脚枢接的第一联动件、前后两侧分别枢接于第一联动件与后支架的第二联动件、上下两侧分别枢接于第一联动件与驱动装置上侧的第三联动件,所述前轮座下侧连接有前轮,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后支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相互靠近,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三联动件的带动下驱动所述前轮座旋转,从而前轮被带动往与所述前脚平行的方向旋转,从而本身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婴儿车收合后较扁平,整体材积小,便于携带、存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婴儿车。
技术介绍
有孩子的家庭一般会准备婴儿车,当需要使用时,将婴儿车展开,孩童坐在车内,父母推车前行,从而减轻父母抱孩子的负担;当暂时不使用时,将婴儿车收合,收合后的婴儿车相对展开状态下的材积要小,从而方便携带或存放。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父母会带着孩子开车旅游,如此,就需要将婴儿车放在汽车后备箱,当到达目的地之后再打开婴儿车推小孩,这就需要婴儿车收合后的材积越小越好。现有婴儿车由于受结构所限,其收合后还是较大,不便于携带、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新型婴儿车,其收合后整体材积小,便于携带、存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脚;前轮座,其上侧与所述前脚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上下移动,下侧连接有前轮;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前脚与前轮座之间;后支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第一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第二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枢接,后侧与所述后支架枢接;第三联动件,其上侧与第一联动件枢接,下侧与所述驱动装置上侧枢接;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后支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相对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三联动件的带动下驱动所述前轮座相对前脚旋转,前轮被前轮座带动往与所述前脚平行的方向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脚的驱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与前轮座上的螺旋槽以及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端部可相对滑动地与螺旋槽连接,所述第三联动件下侧与驱动件上侧枢接。所述驱动件下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内,所述前轮座上侧也伸入所述前脚内,所述螺旋槽以及滑动杆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下侧与前轮座上侧。所述驱动件上侧伸出于前脚后侧外与第三联动件前下侧枢接,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上侧与第一联动件枢接,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上侧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位于前脚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以及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之间。所述前脚后上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缺口,所述驱动件上侧往外延伸出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缺口伸出于前脚后侧外与第三联动件下侧枢接,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连接部沿着缺口移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经该缺口位于前脚内。所述第二联动件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外形相适配的避让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部内。所述前轮座与前脚之间还设置于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角度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轮座以及前脚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伸入弧形限位槽内,在所述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限位块相对在弧形限位槽内旋转移动,且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块分别与弧形限位槽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弧形限位槽的另一端抵靠。所述前轮被设置为,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前轮旋转至与所述前脚平行的位置。所述车架包括相连接的左右两侧支架,每一所述侧支架均包括所述前脚、前轮座以及前轮,在车架收合过程中,两所述前轮往朝向对方所在的一侧旋转。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两前轮位于两侧支架的前脚之间。所述驱动件包括一上驱动件、连接于所述上驱动件下侧的下驱动件,所述上驱动件上侧伸出于前脚外与第三联动件下侧枢接,所述螺旋槽或滑动杆设置于所述下驱动件上;较佳的,所述上驱动件设置为片状,且所述前脚内壁上间隔凸设有两导向件,所述片状上驱动件至少部分位于两导向件之间;所述下驱动件下侧设置为圆管状,所述前轮座上侧设置为圆柱状且伸入所述圆管状下驱动件内,所述螺旋槽设置于所述圆管状下驱动件的侧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婴儿车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合后车架整体较扁平,材积小,便于携带、存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根据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婴儿车的前脚主体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根据图2中B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图6为根据图1中A—A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7为根据图2中B部分的部分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婴儿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9为图6中的组件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7中的组件处于收合过程中的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6中的组件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14为图7中的组件处于收合状态下的放大示意图;图15为根据图14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15所示,本技术婴儿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脚1;前轮座2,其上侧与所述前脚1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1上下移动,下侧连接有前轮3;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前脚1与前轮座2之间;后支架4,其前侧与所述前脚1枢接,且所述后支架4包括前侧与前脚1枢接的后脚41以及连接于所述后脚41下侧的后轮42;第一联动件5,其前侧与所述前脚1枢接;第二联动件6,其前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5枢接,后侧与所述后支架4枢接;第三联动件7,其上侧与第一联动件5枢接,下侧与所述驱动装置上侧枢接;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1、后支架4、第一联动件5、第二联动件6、第三联动件7相对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三联动件7的带动下驱动所述前轮座2相对前脚1旋转,前轮3被前轮座2带动往与所述前脚1平行的方向旋转。具体的说,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1与后支架4相对旋转靠近,所述第一联动件5后侧、第二联动件6前侧、第三联动件7上侧相对往上旋转,如此实现所述前脚1、后支架4、第一联动件5、第二联动件6、第三联动件7的相对旋转并彼此靠近相互靠近。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脚1的驱动件8、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8与前轮座2上的螺旋槽81以及滑动杆21,所述滑动杆21端部可相对滑动地与螺旋槽81连接,所述第三联动件7下侧与驱动件8上侧枢接。通过所述螺旋槽81与滑动杆21的配合而实现前轮座2与所述前脚1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1上下移动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槽81设置于所述驱动件8下侧,所述滑动杆21设置于所述前轮座2上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螺旋槽81设置于所述前轮座2上侧,所述滑动杆21设置于所述驱动件8下侧。较佳的,所述驱动件8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n前脚;/n前轮座,其上侧与所述前脚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上下移动,下侧连接有前轮;/n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前脚与前轮座之间;/n后支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n第一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n第二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枢接,后侧与所述后支架枢接;/n第三联动件,其上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枢接,下侧与所述驱动装置上侧枢接;/n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后支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相对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三联动件的带动下驱动所述前轮座相对前脚旋转,前轮被前轮座带动往与所述前脚平行的方向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婴儿车,其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
前脚;
前轮座,其上侧与所述前脚相对转动连接并可相对前脚上下移动,下侧连接有前轮;
驱动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前脚与前轮座之间;
后支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
第一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前脚枢接;
第二联动件,其前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枢接,后侧与所述后支架枢接;
第三联动件,其上侧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枢接,下侧与所述驱动装置上侧枢接;
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前脚、后支架、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第三联动件相对旋转,所述驱动装置在第三联动件的带动下驱动所述前轮座相对前脚旋转,前轮被前轮座带动往与所述前脚平行的方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脚的驱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与前轮座上的螺旋槽以及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端部可相对滑动地与螺旋槽连接,所述第三联动件下侧与驱动件上侧枢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下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脚内,所述前轮座上侧也伸入所述前脚内,所述螺旋槽以及滑动杆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下侧与前轮座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侧伸出于前脚后侧外与第三联动件前下侧枢接,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上侧与第一联动件枢接,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上侧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位于前脚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以及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侧伸出于前脚后侧外与第三联动件前下侧枢接,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上侧与第一联动件枢接,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上侧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位于前脚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以及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的枢接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后上侧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缺口,所述驱动件上侧往外延伸出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缺口伸出于前脚后侧外与第三联动件下侧枢接,在所述车架收合过程中,所述连接部沿着缺口移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经该缺口位于前脚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外形相适配的避让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外形相适配的避让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至少部分外形相适配的避让部,在车架处于收合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联动件后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座与前脚之间还设置于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角度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轮座以及前脚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伸入弧形限位槽内,在所述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限位块相对在弧形限位槽内旋转移动,且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块分别与弧形限位槽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弧形限位槽的另一端抵靠。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5、9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座与前脚之间还设置于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角度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轮座以及前脚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伸入弧形限位槽内,在所述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限位块相对在弧形限位槽内旋转移动,且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块分别与弧形限位槽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弧形限位槽的另一端抵靠。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座与前脚之间还设置于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角度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轮座以及前脚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伸入弧形限位槽内,在所述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换时,所述限位块相对在弧形限位槽内旋转移动,且在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块分别与弧形限位槽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车架处于收合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弧形限位槽的另一端抵靠。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座与前脚之间还设置于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角度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前轮座以及前脚上的弧形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伸入弧形限位槽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茂华
申请(专利权)人:九江市厚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