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及冷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311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及冷风机,其中,该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体、热量产生体、排热体和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内部设有存放散热介质的容置空腔;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所述散热介质之间至少部分接触;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有集气空腔,所述排热体还设有与所述集气空腔连通的排热孔;所述第二散热体位于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操作简单便捷,具有双重散热功能,散热效率更佳,实用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及冷风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风机
,具体涉及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及冷风机。
技术介绍
冷风机分为制冷工业冷风机及家用冷风机,工业冷风机一般用于冷库、冷链物流制冷环境中,家用冷风机又叫水冷空调,是一种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于一身的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其降温原理是:当风机运行时进入腔内产生负压,使机外空气流过多孔湿润的湿帘表面迫使过帘空气的干球温度降至接近于机外空气的湿球温度,即冷风机出口的干球温度比室外干球温度低5-12℃(干热地区可达15℃),空气愈干热,其温差愈大,降温效果越好。但是,现有大多数的冷风机内部的散热结构单一,散热速度以及效果不佳,不利用更长时间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及冷风机,旨在通过双重散热功能提高散热效果,提高使用效率。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体、热量产生体、排热体和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内部设有存放散热介质的容置空腔;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所述散热介质之间至少部分接触;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有集气空腔,所述排热体还设有与所述集气空腔连通的排热孔;所述第二散热体位于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工作状态,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散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散热介质流动过程进行初次散热,所述散热介质流动经过第二散热体进行二次散热后循环返回第一散热体,使得集气空腔内形成热气,再经过排热体排放扩散优选的,所述散热介质优选用水介质或者冷风介质。优选的,所述排热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上方,所述第二散热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体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体垂直或者平行于所述容置空腔的高度方向所在平面。优选的,所述热量产生体包括热量产生部件和换热器,所述热量产生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体上端的支撑顶板上,所述热量产生部件通过输送管组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散热介质接触;和/或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内板,所述分隔内板使得所述容置空腔分隔为第一容置空腔和第二容置空腔;所述分隔内板穿过所述换热器使得所述换热器拆分为换热器的左分部和换热器的右分部,所述换热器的左分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腔,所述换热器的右分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腔,并且所述换热器的左分部和换热器的右分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容置空腔与所述第二容置空腔相互连通。优选的,所述容置空腔内设置有喷射介质部件,所述喷射介质部件可输送所述散热介质至第二散热体使得所述散热介质与第二散热体接触散热。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体包括湿帘,所述湿帘位于所述集气空腔内。优选的,所述排热体内设有驱动安装槽,所述驱动安装槽均与所述排热孔、集气空腔连通;所述驱动安装槽的内设有排热气驱动机构,使得所述集气空腔的热气输送至所述排热孔;和/或所述排热体上方还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所述排热体内部的储存空腔连通,所述进水孔用于输入制冷介质;所述储存空腔内部还设有溢流口,用于将制冷介质输送至第一散热体内。优选的,所述排热气驱动机构包括转动牵引件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固定在所述驱动安装槽的内壁,所述转动牵引件转动连接在所述驱动件的底部并且所述转动牵引件转动所形成的气流均与所述排热孔、集气空腔连通。优选的,所述转动牵引件选用转动风扇,和/或所述驱动件选用转动电机。优选的,一种及冷风机,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热量发生机构经过与散热介质相接触的部分进行换热;热交换过后,散热介质在第一散热体内流动进行初次散热,紧贴着较高温度的散热介质流动至第二散热体进行散热介质与所述第二散热体之间热量交换,使得散热介质恢复至较低温度以备于下个初步散热工序,二次散热过后散热介质循环流动返回第一散热体使其形成循环散热回路;所述集气空腔内在二次散热过后内形成了温度较高的热气,所述热气经过排热体驱动排放扩散,进而可以保持散热结构内部的温度尽可能最低;从而得到散热效率更高,操作简单的双重散热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散热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第二散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排热体的仰式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排热体的俯式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的散热介质循环原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排热体;11-排热孔;12-驱动安装槽;13-进水孔;131-溢流口;2-第一散热体;21-容置空腔;211-第一容置空腔;212-第二容置空腔;22-支撑顶板;23-分隔内板;24-喷射介质部件;3-集气空腔;4-热量产生体;41-热量产生部件;410-输送管组;430-换热器;5-第二散热体;51-纵向防护架;52-湿帘;53-安装框架;54-支撑杆;6-支撑柱;7-轮组;80-热气导流槽;81-转动牵引件;82-驱动件;83-热气输送空腔;84-排热气空腔;85-流动通孔;86-吸热气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体、热量产生体、排热体和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内部设有存放散热介质的容置空腔;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所述散热介质之间至少部分接触;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有集气空腔,所述排热体还设有与所述集气空腔连通的排热孔;所述第二散热体位于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n工作状态时,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散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散热介质流动过程进行初次散热,所述散热介质流动经过第二散热体进行二次散热后循环返回第一散热体,使得集气空腔内形成热气,再经过排热体排放扩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体、热量产生体、排热体和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散热体内部设有存放散热介质的容置空腔;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所述散热介质之间至少部分接触;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设置有集气空腔,所述排热体还设有与所述集气空腔连通的排热孔;所述第二散热体位于所述排热体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
工作状态时,所述热量产生体与散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散热介质流动过程进行初次散热,所述散热介质流动经过第二散热体进行二次散热后循环返回第一散热体,使得集气空腔内形成热气,再经过排热体排放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介质优选用水介质或者冷风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上方,所述第二散热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体上并且所述第二散热体垂直或者平行于所述容置空腔的高度方向所在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风机的双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产生体包括热量产生部件和换热器,所述热量产生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体上端的支撑顶板上,所述热量产生部件通过输送管组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部并且与所述散热介质接触;
和/或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内板,所述分隔内板使得所述容置空腔分隔为第一容置空腔和第二容置空腔;所述分隔内板穿过所述换热器使得所述换热器拆分为换热器的左分部和换热器的右分部,所述换热器的左分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腔,所述换热器的右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南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海伦宝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