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46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鞋类制品技术领域,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所述缓震元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顶部具有横向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端底部连接有塑形部,所述塑形部底部连接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底部连接有支撑部,所述连接部顶部和支撑部底部与鞋底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了提升鞋子的减震效果,在鞋底同一区域的减震效果能够较佳适配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相应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及鞋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鞋类制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在日常生活里更多的参与到运动健身当中。其中,在跑步等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在运动者鞋子底部触地瞬间,鞋底会受到人体本身重力对鞋底施加的下压力,以及受到底面对其施加的反冲击力(一般相当于人体体重的3至5倍),这股冲击力容易给运动者膝关节和/或踝关节等人体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鞋子是保护腿脚等部位不受伤的足上用品,而鞋子的减震缓震功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有市面上的很多具备减震功能的鞋子,都是在鞋底的材质或结构上进行设计制造,在鞋底减震结构方面,存在如空气垫结构、减震柱结构等等,但这些减震结构普遍存在以下局限性:目前的缓震结构相对简单,单个气垫磅数或弹性柱的弹性强度固定,因此,在设置现有缓震结构的各鞋底区域处具备的弹性效果固定,这会导致在同一鞋底区域受到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时,减震效果不能较佳的全部匹配。例如现有鞋底在鞋跟区域设置的气垫磅数或弹性柱的弹性强度相对较大,当鞋跟区域受到较小压力或冲击力时,得到的减震缓震效果不佳。故,现有鞋类的减震缓震功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为了提升鞋子的减震效果,在鞋底同一区域的减震效果能够较佳适配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相应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及鞋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所述缓震元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顶部具有横向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端底部连接有塑形部,所述塑形部底部连接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底部连接有支撑部,所述连接部顶部和支撑部底部与鞋底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两端的厚度大于中部的厚度。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的轮廓具有若干个横向褶皱和/或纵向褶皱。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外侧沿缓震元件长边方向两端设有延伸部。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和折弯部的弹性强度小于所述塑形部和支撑部的弹性强度。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的材料为EVA、PU、TPU、TPE、PVC、橡胶和尼龙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外侧包覆有外包缘,外包缘采用弹性材质制成薄片包覆结构,且外包缘的抗老化性能强于所述缓震元件的抗老化性能。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设置有上述超高弹性缓震结构。优选的,该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设有若干个缓震腔,所述缓震元件设置于所述缓震腔内。优选的,该鞋底底部设置有防滑耐磨片。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子,该鞋子包括鞋帮和上述鞋底。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其通过设置缓震元件,让每个缓震结构都具备多级弹性效果,具体的,受到大小不同的压力或冲击力时,缓震元件根据其结构特点,作出相适配的形变,结合缓震元件本身具备的弹性,起到缓冲、分卸、蓄能的作用,实现减震缓震的效果,也因此使得在鞋底同一区域的减震效果能够较佳适配不同压力或冲击力,避免现有减震结构在同一区域受到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时可能丧失减震效果的问题;而将缓震元件由结构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承担相应的形变减震缓震或连接支撑等作用,细化了功能分区,避免了多余累赘的结构,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结构利用率,并减轻产品质量,进而提供更佳穿戴舒适性;另外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缓震元件的顶部与鞋底的接触面积较大,结合对称的向内侧弯折的折弯部,即使缓震元件受到的是倾斜的纵向作用力,缓震元件的上半部分会发生相应摆动形变,随后能够进行反向摆动恢复,实现对原作用力方向提供反向作用力,从而实现在穿戴时具备舒适的回弹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再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又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应用在鞋底上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应用在鞋子上的结构示意图。图9至图11为缓震元件受到由小到大压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注:1-缓震元件;11-连接部;12-塑形部;13-折弯部;14-支撑部;15-横向褶皱;16-纵向褶皱;17-延伸部;18-加固部;10-第一形变区;20-第二形变区;100-鞋底;110-缓震腔;130-防滑耐磨片;200-鞋帮。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两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公开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1,所述缓震元件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采用EVA材质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1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1包括连接部11、塑形部12、折弯部13和支撑部14。位于顶部的连接部11横向设置,连接部11的纵向横截面为向上隆起的弧线结构,其左右两端的厚度大于其中部的厚度,连接部11顶部与鞋底连接固定,主要起连接、形变缓冲、缓震、蓄能的作用,在受到不同大小的作用力时,连接部11能够相应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形变,随后由于其自身弹力特性,能够及时复位、恢复至原始状态。所述连接部11左右两端底部固定连接有塑形部12,左右两侧的塑形部12为对称的圆弧状结构,共同构成类括号状,具体的,其纵向中部厚度往上下两端逐渐变小,塑形部12的厚度大于连接部11的厚度,主要起连接上下方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以及当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发生形变时,两侧的塑形部12能够起到保持架构形态位置,避免结构崩塌的作用。所述塑形部12底部连接有折弯部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所述缓震元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顶部具有横向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端底部连接有塑形部,所述塑形部底部连接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底部连接有支撑部,所述连接部顶部和支撑部底部与鞋底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所述缓震元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顶部具有横向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端底部连接有塑形部,所述塑形部底部连接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底部连接有支撑部,所述连接部顶部和支撑部底部与鞋底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两端的厚度大于中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元件的轮廓具有若干个横向褶皱和/或纵向褶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外侧沿缓震元件长边方向两端设有延伸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海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玖富隆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