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3931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涉及枣树栽培领域。该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包括:整地施肥;起垄并定植枣树于垄沟;以及铺设灌水系统,其中所述灌水系统包括:在每个枣树的两侧设置纵向砂管,每个所述砂管均位于垄沟内,且多个所述砂管朝着枣树的行向分布;每个所述砂管内填充有细砂,所述细砂的粒径为2‑3mm。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实现了微降雨的高效集水入渗,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能够有效减少灌溉用水量,而且渗水速度和深度科学,浅表层枣树根系吸水充分,有利于枣树的快速生长并提高大枣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枣树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枣树是我国主要经济树种,对盐碱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随着水资源缺乏问题的不断凸显,高效和节约利用水资源栽培枣树成为研究热点。覆膜垄沟栽培是通过收集轻微降雨和保留较强降雨的地表径流,从而延长植物水分的有效性,尤其适合干旱和半干旱区。砂管灌溉是在地表挖圆柱状浅坑,并以粗砂替换土壤后,通过导流管出流或其他方式供水的新型灌溉方式。砂管灌溉能够减少地表湿润而直接将水分湿润于地表以下,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CN102792873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林木井式节水灌溉方法,通过常规滴灌系统和带孔竖井管的横向渗漏将水分直接灌溉到大枣的根系土壤中,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节水效果明显。但该专利技术中带孔竖井管为40~60cm硬质材料管,管内无填充物,滴灌水直接滴入管内进行下渗,存在地下水渗漏问题,且存在滴灌水在重力作用下很快向下入渗,湿润的土体超过了根系的主要吸水部分,造成浅表层林木根系缺水,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下部入渗太深造成了灌溉水的浪费;同时硬质材料管的使用加大了灌溉工程的投资,同时该硬质材料管内无任何填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管内周围的土壤保持水分能降低,反而导致深层土壤很快干燥。本专利技术将带孔竖井管设置深为20cm,填充2~3mmm粒径的细沙作为一个蓄水体,由于水分在细沙中向下入渗时受到细沙阻力,起到缓慢渗水的作用,同时可保证管内周围土壤湿润和浅层根系水分的供应,同时避免了地表滴灌集水而增大蒸发。
技术实现思路
<br>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井式节水灌溉水分下渗过快且深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整地施肥;起垄并定植枣树于垄沟;以及铺设灌水系统,所述灌水系统包括:在每个枣树的两侧设置纵向砂管,每个所述砂管均位于垄沟内,且多个所述砂管朝着枣树的行向分布;每个所述砂管内填充有细砂,所述细砂的粒径为2-3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整地施肥包括:深耕土壤250-350mm;以及在土壤中进行开沟施肥,所述开沟施肥包括:在深度550-650mm的沟内,将沟内翻出的土壤与猪粪、羊粪或有机绿草沤肥的任一种混合后填入沟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沟施肥的施肥量包括:猪粪1300-1420kg/亩;或者羊粪1400-1520kg/亩;或者有机绿草沤肥1500-1600kg/亩。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枣树定植的株行距为1500mm×3500mm;所述砂管与枣树的距离为300mm,且所述砂管的管径为10cm,高度20-35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垄的垄面为弧形结构,以使垄面的水流向垄沟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垄上覆膜,以及设置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包括:在垄的坡面沿其走向铺设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砂管的顶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垄沟内铺设有细砂;所述细砂的铺设宽度为100-150mm,铺设厚度为80-16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细砂铺设包括由上至下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所述第一层铺设粒径为3-5mm的砂石;所述第二层铺设粒径为1-2mm的砂石;所述第二层铺设粒径为0.2-1mm的砂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枣树定植前还包括枣树苗的选择和预处理:所述枣树苗的选择和预处理包括:选择1-2年生且根系长度为15-20cm的枣树苗;在无菌条件下,对枣树苗的根系末端进行破皮处理,破皮比例为总根系长度的20-30%,开口长度为1.5-3cm;以及对破皮处理的枣树苗进行浸根处理,所述浸根处理包括:将生根粉、赤霉素、酒精和水按质量比为1:1:50:1000混合后,用于浸泡枣树苗的根系2h。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灌水与施肥管理;所述灌水管理包括:在枣树萌芽展叶期灌水1次,灌水量为200-300m3/hm2;在开花坐果期灌水3次,每次灌水量均为200-300m3/hm2;在果实膨大期灌水4次,每次灌水量均为200-300m3/hm2;在果实成熟期灌水1次,灌水量为200-400m3/hm2;以及在果实采摘后15-20天灌水1次,灌水量为200~400m3/hm2;所述施肥管理包括:在枣树萌芽展叶期灌水时,随灌水施复合肥0.20-0.25kg/棵,其中所述复合肥中N:P:K为2:1:2;以及在枣树开花坐果期和开花坐果期,随各期第一次灌水施尿素0.25-0.30kg/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通过在定植于垄沟的枣树两侧设置纵向砂管,并在每个砂管内填充粒径为2-3mm的细砂,从而实现了微降雨的高效集水入渗,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灌溉用水量,而且渗水速度和深度科学,浅表层枣树根系吸水充分,有利于枣树的快速生长并提高大枣产量。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通过减少地表水分的横向入渗而降低土壤棵间蒸发,实现了节约灌溉用水量,尤其适用于干旱区枣树栽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灌水系统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砂管灌打孔填砂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砂管灌灌溉大田试验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枣树砂管灌、导流管出流和沟灌产量对比图;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土壤入渗试验装置;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普通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浅坑内填筑粒径0.25-0.5mm细砂的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浅坑内填筑粒径0.5-1.0mm细砂的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浅坑内填筑粒径1.0-2.0mm细砂的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1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浅坑内填筑粒径2.0-3.0mm细砂的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浅坑内填筑粒径3.0-5.0mm细砂的平整地表点源入渗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不同细砂粒径下的湿润比对照示意图。图标:1-枣树苗;2-导流管;3-供水管;4-垄;5-砂管;6-湿润体;7-覆膜;8-细砂铺设层;9-垄沟。具体实施方士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调整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整地施肥;/n起垄并定植枣树于垄沟;以及/n铺设灌水系统,所述灌水系统包括:/n在每个枣树的两侧设置纵向砂管,每个所述砂管均位于垄沟内,且多个所述砂管朝着枣树的行向分布;/n每个所述砂管内填充有细砂,所述细砂的粒径为2-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整地施肥;
起垄并定植枣树于垄沟;以及
铺设灌水系统,所述灌水系统包括:
在每个枣树的两侧设置纵向砂管,每个所述砂管均位于垄沟内,且多个所述砂管朝着枣树的行向分布;
每个所述砂管内填充有细砂,所述细砂的粒径为2-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施肥包括:
深耕土壤250-350mm;以及
在土壤中进行开沟施肥,所述开沟施肥包括:
在深度550-650mm的沟内,将沟内翻出的土壤与猪粪、羊粪或有机绿草沤肥的任一种混合后填入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沟施肥的施肥量包括:
猪粪1300-1420kg/亩;或者
羊粪1400-1520kg/亩;或者
有机绿草沤肥1500-1600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枣树定植的株行距为1500mm×3500mm;
所述砂管与枣树的距离为300mm,且所述砂管的管径为10cm,高度20-3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垄的垄面为弧形结构,以使垄面的水流向垄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垄上覆膜,以及设置供水系统;
所述供水系统包括:
在垄的坡面沿其走向铺设供水管,所述供水管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砂管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枣树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垄沟内铺设有细砂;
所述细砂的铺设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有帅贾生海赵霞高峰杨述睿白生才马雁寇睿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农业大学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