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184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所述反馈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所述CPU芯片的PWM输出端口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电性连接,直流电源与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电性连接,变压器副边的两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输出高压直流信号,分压电路采集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并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与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
技术介绍
直流升压电路用于将蓄电池的直流电经直流升压后生成高压直流信号并提供给全桥逆变模块进行逆变,直流升压电路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的稳定度是直接体现逆变器性能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目前,为了保证直流升压电路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稳定需要设置一个闭环反馈电路。然而,根据应用需求,逆变器在不同场所输出信号的功率和电压不同,因此需要针对逆变器输出的信号设计不同的闭环反馈电路,比较费时费力,通用性差。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通用性强,可以对不同逆变器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进行采集,不需要针对逆变器改变反馈电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通用性强,可以对不同逆变器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进行采集,不需要针对逆变器改变反馈电路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包括CPU芯片、推挽升压模块、直流电源、变压器、整流模块和反馈电路,反馈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CPU芯片的PWM输出端口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电性连接,直流电源与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电性连接,变压器副边的两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输出高压直流信号,分压电路采集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并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与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电性连接。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R4;电阻R1的一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与电压调节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更进一步优选的,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5、电容C20和电位器R6;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电容C20一端、电位器R6的第一引脚以及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20的另一端以及电位器R6的第三引脚均接地,电位器R6的第二引脚与其第一引脚电性连接。更进一步优选的,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7-R8和NPN型三极管Q1;电阻R7的一端与电位器R6的第一引脚电性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8与电源电性连接,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光耦隔离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更进一步优选的,光耦隔离电路包括光耦隔离器P817和电阻R9;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光耦隔离器P817的引脚2电性连接,光耦隔离器P817的引脚1通过电阻R9与电源电性连接,光耦隔离器P817的引脚3接地,光耦隔离器P817的引脚4与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电性连接。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推挽升压模块包括第一推挽电路、第二推挽电路、第一扩流电路和第二扩流电路;CPU芯片包括PWM1输出端和PWM2输出端;CPU芯片的PWM1输出端口和PWM2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推挽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推挽电路的输入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第一推挽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推挽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扩流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扩流电路的输入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第一扩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扩流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直流电源采用输出12V或24V的直流电源。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分压电路,对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进行分压采集,防止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烧毁后级电路;(2)通过设置电压调节电路,用于调节分压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当更换不同输出的逆变器时,通过电压调节电路,使分压电路输出信号稳定,从而保证进入CPU芯片的电压稳定,适用于不同功率的逆变器电压信号的采集,实现通用性强的功能;(3)通过设置光耦隔离电路,可以有效过滤掉放大电路输出的干扰信号,实现电气隔离,增强高压直流信号反馈的精确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的系统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中反馈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包括CPU芯片、推挽升压模块、直流电源、变压器、整流模块和反馈电路。CPU芯片,用于给推挽升压模块提供PWM方波脉冲信号,对反馈电路反馈的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进行检测判断,当反馈电路反馈的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大于或小于设定的阈值时,CPU芯片通过调节输出的PWM方波脉冲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使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等于设定的阈值。CPU芯片包括PWM1输出端和PWM2输出端;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与反馈电路的输出端电性连接,CPU芯片的PWM1输出端和PWM2输出端分别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CPU芯片选用SA8281芯片。推挽升压模块,用于放大CPU芯片输出的PWM方波脉冲信号;CPU芯片的PWM输出端口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变压器的原边电性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推挽升压模块包括第一推挽电路、第二推挽电路、第一扩流电路和第二扩流电路;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挽电路和第二推挽电路结构相同,第一扩流电路和第二扩流电路结构相同;第一推挽电路和第二推挽电路并联,两组推挽电路输出的电流叠加,输入的PWM脉冲信号放大;第一扩流电路和第二扩流电路并联,对推挽电路输出的电流进行分流。CPU芯片的PWM1输出端口和PWM2输出端口分别与第一推挽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推挽电路的输入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第一推挽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推挽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扩流电路的输入端和第二扩流电路的输入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第一扩流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扩流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由于不同逆变器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不同,设计的推挽升压模块也不同,因此,在此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包括CPU芯片、推挽升压模块、直流电源、变压器、整流模块和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n所述CPU芯片的PWM输出端口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电性连接,直流电源与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电性连接,变压器副边的两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输出高压直流信号,分压电路采集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并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与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包括CPU芯片、推挽升压模块、直流电源、变压器、整流模块和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分压电路、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
所述CPU芯片的PWM输出端口与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推挽升压模块的输出端与变压器原边的两端电性连接,直流电源与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电性连接,变压器副边的两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输出高压直流信号,分压电路采集整流模块输出的高压直流信号,并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压调节电路、放大电路和光耦隔离电路与CPU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1-R4;
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与电压调节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5、电容C20和电位器R6;
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电容C20一端、电位器R6的第一引脚以及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20的另一端以及电位器R6的第三引脚均接地,电位器R6的第二引脚与其第一引脚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逆变器的高压直流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远林赵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冠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