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732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涉及皮带传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滚筒结构为了避免轴承座内的轴承过度磨损,需要专人管理,增加注油的频率来保证轴承座的正常使用,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用人成本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设置在安装板上方、并对皮带改向的滚筒装置;用于支撑滚筒装置并设置在安装板上方的支撑装置;其中,支撑装置内设有轴承和对轴承润滑油提供存储空间的第一储油间和第二储油间;支撑装置与安装板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护滚筒装置的减震装置。具有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用人成本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
本技术涉及皮带传动
,特别涉及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
技术介绍
永磁同步电动机以永磁体提供励磁,使电动机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加工和装配费用,且省去了容易出问题的集电环和电刷,提高了电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又因无需励磁电流,没有励磁损耗,提高了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动机由定子、转子和端盖等部件构成。定子与普通感应电动机基本相同,采用叠片结构以减小电动机运行时的铁耗。转子可做成实心,也可用叠片叠压。电枢绕组可采用集中整距绕组的,也可采用分布短距绕组和非常规绕组。现有技术中,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所使用的传动滚筒在工作过程中,有需要对皮带改向的情况,在改向的同时,皮带对滚筒的力会最终作用到轴承座上,为了避免轴承座内的轴承过度磨损,传统方式往往是对轴承座注油,但是现有的轴承座无法大量注油,这就需要专人管理,增加注油的频率来保证轴承座的正常使用,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用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滚筒结构为了避免轴承座内的轴承过度磨损,需要专人管理,增加注油的频率来保证轴承座的正常使用,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用人成本的技术问题,提供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设置在安装板上方、并对皮带改向的滚筒装置;用于支撑滚筒装置并设置在安装板上方的支撑装置;其中,支撑装置内设有轴承和对轴承润滑油提供存储空间的第一储油间和第二储油间;支撑装置与安装板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护滚筒装置的减震装置。进一步的,滚筒装置包括:滚筒和与滚筒固定连接的转轴,转轴的两端与支撑装置转动配合;其中,转轴的两端设有台肩,支撑装置与台肩贴合;工作时,滚筒与皮带贴合、并对皮带改向。进一步的,滚筒为圆柱筒,滚筒的圆周面设有防滑网纹,滚筒内部设有固定环;转轴通过涨紧套与固定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支撑装置包括:轴承座,轴承座与安装板通过减震装置固定连接;嵌装在轴承座内的轴承,轴承与转轴的一端转动配合;第一端盖,第一端盖与轴承座的远离滚筒的一侧固定连接,且转轴的端部在第一端盖的内部空间;第一端盖与轴承之间形成了第一储油间;第二端盖,第二端盖与轴承座的靠近滚筒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与轴承座之间还设有密封圈;第三端盖,第三端盖套装在转轴上,第三端盖的一端与台肩贴合,第三端盖的另一端与轴承的内圈贴合,第三端盖与转轴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二端盖、第三端盖与轴承之间形成了第二储油间;其中,在轴承座的顶部还设有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分别置于轴承的两侧,并且,第一注油孔与第一储油间连通,第二注油孔与第二储油间连通。进一步的,第一端盖包括第一固定板和与第一固定板一体成型的第一压环,第一固定板与轴承座固定连接,并且第一固定板与轴承座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一压环与轴承的外圈贴合;第一固定板、第一压环与转轴、轴承之间形成第一储油间;其中,第一压环上还设有第一豁口,第一注油孔通过第一豁口与第一储油间连通。进一步的,第二端盖包括环形的第二固定板和与第二固定板一体成型的第二压环,第二固定板与轴承座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固定板与轴承座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二压环与轴承的外圈贴合,第二固定板靠近第三端盖的一侧还设有两个环形沟槽;第三端盖包括环形的第三迷宫板和与第三迷宫板一体成型的第三压环,第三迷宫板靠近第二端盖的一侧设有两个环形凸起,第三迷宫板的凸起与第二端盖的沟槽配合,第三迷宫板与第二端盖之间的沟槽和凸起形成了环形的通气道;第三压环穿过第二端盖与轴承的内圈贴合;第三迷宫板的外圆周侧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了通气道的第一圆环道口,第三压环与第二固定板的内环之间形成了通气道的第二圆环道口,第二圆环道口的直径小于第一圆环道口的直径;第二端盖、第三端盖与轴承之间形成了第二储油间;其中,第二压环还设有第二豁口,第二注油孔通过第二豁口与第二储油间连通。进一步的,减震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的导向柱,导向柱与轴承座的底部滑动配合;减震弹簧,减震弹簧为压缩弹簧,减震弹簧设置在轴承座与安装板之间;调节螺钉,调节螺钉穿过轴承座的底部和减震弹簧与安装板螺纹连接;其中,每个轴承座上有两个减震弹簧和两个导向柱。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第三端盖,其与轴承之间形成了第一储油间和第二储油间,通过向第一储油间和第二储油间存储油,可以保证轴承及时润滑,注油的周期变长,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用人成本,保证了轴承的正常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1、安装板;2、滚筒装置;201、滚筒;202、转轴;203、涨紧套;204、固定环;3、支撑装置;301、轴承座;302、轴承;303、第一端盖;3031、第一固定板;3032、第一压环;3033、第一豁口;304、第一储油间;305、第一注油孔;306、第二注油孔;307、第二端盖;3071、第二固定板;3072、第二压环;3073、第二豁口;308、第三端盖;3081、第三迷宫板;3082、第三压环;309、第一圆环道口;310、通气道;311、第二圆环道口;312、第二储油间;4、减震装置;401、导向柱;402、减震弹簧;403、调节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设置在安装板1上方、并对皮带改向的滚筒装置2;用于支撑滚筒装置2并设置在安装板1上方的支撑装置3;其中,支撑装置3内设有轴承302和对轴承润滑油提供存储空间的第一储油间304和第二储油间312;支撑装置3与安装板1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护滚筒装置2的减震装置4。工作原理:通过安装板1与外部框架的固定连接,进而将滚筒装置2设置在适当位置,使滚筒装置2对皮带改向,通过支撑装置3可保证滚筒装置2的正常运行,通过设置减震装置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n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方、并对皮带改向的滚筒装置(2);/n用于支撑所述滚筒装置(2)并设置在安装板(1)上方的支撑装置(3);/n其中,所述支撑装置(3)内设有轴承(302)和对轴承(302)提供润滑油存储空间的第一储油间(304)和第二储油间(312);/n所述支撑装置(3)与安装板(1)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护滚筒装置(2)的减震装置(4)。/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
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方、并对皮带改向的滚筒装置(2);
用于支撑所述滚筒装置(2)并设置在安装板(1)上方的支撑装置(3);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3)内设有轴承(302)和对轴承(302)提供润滑油存储空间的第一储油间(304)和第二储油间(312);
所述支撑装置(3)与安装板(1)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护滚筒装置(2)的减震装置(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装置(2)包括:
滚筒(201)和与所述滚筒(201)固定连接的转轴(202),所述转轴(202)的两端与支撑装置(3)转动配合;
其中,所述转轴(202)的两端设有台肩,所述支撑装置(3)与台肩贴合;
工作时,所述滚筒(201)与皮带贴合、并对皮带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201)为圆柱筒,所述滚筒(201)的圆周面设有防滑网纹,所述滚筒(201)内部设有固定环(204);
所述转轴(202)通过涨紧套(203)与固定环(204)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固定皮带机用改向滚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3)包括:
轴承座(301),所述轴承座(301)与安装板(1)通过减震装置(4)固定连接;
嵌装在所述轴承座(301)内的轴承(302),所述轴承(302)与转轴(202)的一端转动配合;
第一端盖(303),所述第一端盖(303)与轴承座(301)的远离滚筒(201)的一侧固定连接,且
所述转轴(202)的端部在第一端盖(303)的内部空间;
所述第一端盖(303)与轴承(302)之间形成了第一储油间(304);
第二端盖(307),所述第二端盖(307)与轴承座(301)的靠近滚筒(201)的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端盖(303)和第二端盖(307)与轴承座(301)之间还设有密封圈;
第三端盖(308),所述第三端盖(308)套装在转轴(202)上,所述第三端盖(308)的一端与台肩贴合,所述第三端盖(308)的另一端与轴承(302)的内圈贴合,所述第三端盖(308)与转轴(202)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二端盖(307)、第三端盖(308)与轴承(302)之间形成了第二储油间(312);
其中,在所述轴承座(30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注油孔(305)和第二注油孔(306),所述第一注油孔(305)和第二注油孔(306)分别置于轴承(302)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注油孔(305)与第一储油间(304)连通,所述第二注油孔(306)与第二储油间(312)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永磁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鹏潘齐向于雪李晓波吴凡刚钱晓东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永贵机电制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