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713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公开一种镜片组合结构,其包括一第一镜片、一第二镜片、一阻水胶与一光学透明胶。第一镜片具有一第一内表面,第一内表面具有第一环形沟槽,第一环形沟槽与第一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第二镜片具有一第二内表面,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阻水胶填设于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之间,并填设于第一环形沟槽中。阻水胶、第二内表面及第一内表面形成一注胶空间。光学透明胶填设于注胶空间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环形沟槽所形成的表面张力将光学透明胶停留在沟槽的边缘,或利用沟槽提供光学透明胶过多时可流入的空间,避免溢流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镜片组合结构
本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组合结构,且特别关于一种镜片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一些光学模组中,会使用由多个镜片所组成的镜片组,举例来说,可以通过两个透镜镜片作贴合,由双镜片组成一个镜片组。液态光学胶由于其具有流动性,相较于膜状的光学胶在曲面贴合或物体表面具有高低起伏的贴合会有更好的包覆性及气泡表现。因此被应用目前的曲面镜片贴合技术中。当光学胶是液态时,镜片在下压贴合的过程中液态光学胶会逐渐向外扩散,如果填设液态光学胶的胶量过多或图样设计不佳,会有胶溢出物体边缘的情形。为了防止水液态光学胶在物体边缘的溢流现象,一般会在离物体边缘一定距离处涂上框胶,以减缓或阻止液态光学胶的扩散。不过物体本身的公差、物体曲面设计、框胶高度不一或是下压力不均会都对液态光学胶的扩散行为产生影响,实际上仍有机会造成溢胶的发生。此外。由于光学胶在遇到水气时,胶会与水气逐渐反应而造成解离的情况,促使贴合镜片分离。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减缓水气的渗入,延长镜片的使用寿命,在镜片贴合完后会于其边缘上喷涂阻水胶。不过阻水胶的效果会与其厚度与致密性相关。当光学胶过多时,阻水胶的厚度则较薄,此将导致无法有效避免水气的渗入。因此,本专利技术系在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镜片组合结构,以解决习知所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镜片组合结构,其系防止光学透明胶的溢流现象发生,并增加阻水胶的厚度,以稳固阻水胶,避免阻水胶脱落,且延长水气扩散到光学透明胶所需的行程与时间,以避免光学透明胶与水气发生解离现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一种镜片组合结构包括一第一镜片、一第二镜片、一阻水胶与一光学透明胶。第一镜片具有一第一内表面,第一内表面具有第一环形沟槽,第一环形沟槽与第一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第二镜片具有一第二内表面,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阻水胶填设于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之间,并填设于第一环形沟槽中。阻水胶、第二内表面及第一内表面形成一注胶空间。光学透明胶填设于注胶空间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内表面具有第二环形沟槽,阻水胶填设于第二环形沟槽中,第二环形沟槽与第二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沟槽相距第二内表面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实质上小于第一环形沟槽相距第一内表面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镜片组合结构更包括一框胶,其系设于第一内表面上,并位于注胶空间中,光学透明胶覆盖框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沟槽具有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底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第一侧壁环绕第二侧壁,且第二侧壁的高度实质上大于第一侧壁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沟槽的开口的最小宽度实质上大于或等于第二侧壁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内表面具有第二环形沟槽,阻水胶填设于第二环形沟槽中,第二环形沟槽与第二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第二环形沟槽具有一第三侧壁与一第四侧壁,第三侧壁环绕第四侧壁,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的顶部的位置经过两并行线,第二侧壁的高度实质上大于两并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一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四侧壁的高度实质上大于垂直距离的一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的底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且第四侧壁的高度实质上大于第三侧壁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沟槽的开口的最小宽度实质上大于或等于第四侧壁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光学透明胶的部分填设于第一环形沟槽中,阻水胶围绕光学透明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光学透明胶的部分填设于第二环形沟槽中,阻水胶围绕光学透明胶。基于上述,镜片组合结构利用环形沟槽防止光学透明胶的溢流现象发生,并增加阻水胶的厚度,以稳固阻水胶,避免阻水胶脱落,且延长水气扩散到光学透明胶所需的行程与时间,以避免光学透明胶与水气发生解离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镜片组合结构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图1沿A-A’线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与框胶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的内边缘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中的结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与阻水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中的结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框胶与阻水胶的结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镜片组合结构的结构俯视图。图9为图8沿B-B’线的结构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与框胶的结构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与第二环形沟槽的内边缘的结构剖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中的结构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与阻水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与第二环形沟槽中的结构剖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框胶与阻水胶的结构剖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透明胶停留在第一环形沟槽与第二环形沟槽的内边缘的结构剖视图。附图标记:1…镜片组合结构10…第一镜片100…第一环形沟槽11…第二镜片110…第二环形沟槽12…阻水胶13…光学透明胶14…框胶D1…高度D2…高度W1…最小宽度S…压合间距D3…高度D4…高度W2…最小宽度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将藉由下文配合相关附图进一步加以解说。尽可能的,于附图与说明书中,相同标号系代表相同或相似构件。于附图中,基于简化与方便标示,形状与厚度可能经过夸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别显示于附图中或描述于说明书中的元件,为所属
中具有通常技术者所知的形态。本领域的通常技术者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而进行多种的改变与修改。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上』时,它可泛指该元件直接在其他元件上,也可以是有其他元件存在于两者之中。相反地,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它是不能有其他元件存在于两者的中间。如本文所用,词汇『及/或』包括了列出的关联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于下文中关于“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描述系指关于至少一实施例内所相关连的一特定元件、结构或特征。因此,于下文中多处所出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多个描述并非针对同一实施例。再者,于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构件、结构与特征可依照一适当方式而结合。揭露特别以下述例子加以描述,这些例子仅系用以举例说明而已,因为对于熟习此技艺者而言,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在通篇说明书与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内容清楚指定,否则「一」以及「该」的意义包括这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镜片,具有第一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内表面具有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n第二镜片,具有第二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n阻水胶,填设于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并填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中,其中所述阻水胶、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内表面形成一注胶空间;以及/n光学透明胶,填设于所述注胶空间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镜片,具有第一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内表面具有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
第二镜片,具有第二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
阻水胶,填设于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之间,并填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中,其中所述阻水胶、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内表面形成一注胶空间;以及
光学透明胶,填设于所述注胶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内表面具有第二环形沟槽,所述阻水胶填设于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中,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外边缘相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环形沟槽相距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环形沟槽相距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中心位置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框胶,其系设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上,并位于所述注胶空间中,所述光学透明胶覆盖所述框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片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沟槽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底部的位置相同,所述第一侧壁环绕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二侧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国佑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