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风结构及排风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78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风柜用补风结构,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口;调整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调整通道的入口与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上设有出风口,出风通道的入口与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且相交于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及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调整区,调整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出风口风速均匀。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排风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补风结构及排风柜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风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补风结构及排风柜。
技术介绍
通风设备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将一个工作空间内的废气、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气体排除至工作空间外(通常为室外)的设备,该种设备在工业和生活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或颗粒物气体的厂房,研发机构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烹饪时产生油烟的厨房等场合,均需要通风设备将一定工作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颗粒物与使用人员相隔离,防止使用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并将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出室外。例如公开号为CN109297132A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一种补风型排风柜。外壳体外背部设置补风功能柱,外壳体外侧壁设置侧风箱,补风功能柱顶部设置新风入口,补风功能柱底部与侧风箱连通,侧风箱上设置多个新风出口。本技术方案中,相对于现有技术,重新设计了补风系统,新风出口开设在侧风箱正面和内侧面,一方面避免了补风系统设计在操作空间内的通风口,补风量不能满足大量排风的需求,且容易在操作空间内造成气体紊流,有害气体逸出,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实验环境难以控制的缺陷,另一方面,避免了补风系统设计在室内顶部,直吹操作人员头面部,长期易造成不适感,同时新风与室内空气大量混合后,被排风柜吸入排出室外,造成空调系统运行成本高、室内其它区域温度和湿度难以控制的缺陷。但,现有的排风柜出风口风速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排风柜出风口风速不均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补风结构,可减少射流对流场不均的影响,将部分动压转化为静压,降低速度,出风口风速均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用补风结构,包括: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口;调整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且相交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及所述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调整区,所述调整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还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第一孔板、第二孔板及第三孔板;其中,所述第一孔板沿第三方向延伸,设于所述调整通道内,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之间呈设定角度;所述第二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孔板设于所述调整区内;所述第三孔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覆盖所述出风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少射流对流场不均的影响,将部分动压转化为静压,降低速度,出风口风速均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孔板及所述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所述调整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孔板、所述第二孔板分别垂直于调整通道的侧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孔板的投影覆盖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的投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外界空气由所述进风口依次流过所述进风通道、所述调整通道及所述出风通道后,由所述出风口均匀送风,所述均匀送风定义如下:(Vmax-Vav)/Vav≤30%,或者,(Vav-Vmin)/Vav≤30%,其中,Vmax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最大值,Vav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平均值,Vmin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最小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所述调整区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为S2,0.04≤S1/S2≤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所在的表面为第二平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孔板与所述第二平面的距离为L1,0mm≤L1≤10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孔板与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为L2,0mm≤L2≤10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调整区为等截面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调整通道为等截面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进风通道为等截面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进风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均为等截面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延伸通道,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延伸通道,所述延伸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通道平行于所述调整通道,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调整通道间隔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孔板、所述第三孔板及所述第二孔板的开孔率为30%至8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过渡通道,所述过渡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接,所述过渡通道的出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连接,所述过渡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过渡通道的入口的横截面的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过渡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渡通道和第二过渡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出风口高于所述调整通道,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进风通道设置,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出风口的尺寸、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的尺寸及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的尺寸相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排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补风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柜体的下方,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内腔设置,以向所述工作腔内送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调整通道位于所述柜体的底部,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柜体的顶部。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构的立体图一;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构的立体图二;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构的立体图三;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构的立体图四;图5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构的侧视图一;图6是图5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7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补风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风柜用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口;/n调整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n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且相交于第一平面;/n所述第一平面及所述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调整区,所述调整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n还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第一孔板、第二孔板及第三孔板;其中,/n所述第一孔板沿第三方向延伸,设于所述调整通道内,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之间呈设定角度;/n所述第二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孔板设于所述调整区内;/n所述第三孔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覆盖所述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风柜用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口;
调整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
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且相交于第一平面;
所述第一平面及所述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调整区,所述调整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
还包括以下之一或其任意组合:第一孔板、第二孔板及第三孔板;其中,
所述第一孔板沿第三方向延伸,设于所述调整通道内,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之间呈设定角度;
所述第二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孔板设于所述调整区内;
所述第三孔板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且覆盖所述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孔板及所述调整通道的侧壁围成所述调整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板、所述第二孔板分别垂直于调整通道的侧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孔板的投影覆盖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的投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外界空气由所述进风口依次流过所述进风通道、所述调整通道及所述出风通道后,由所述出风口均匀送风,所述均匀送风定义如下:(Vmax-Vav)/Vav≤30%,或者,(Vav-Vmin)/Vav≤30%,其中,Vmax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最大值,Vav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平均值,Vmin是所述出风口处风速测量最小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的面积为S1,所述调整区的任一横截面的面积为S2,0.04≤S1/S2≤0.0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所在的表面为第二平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孔板与所述第二平面的距离为L1,0mm≤L1≤10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孔板与所述第一平面的距离为L2,0mm≤L2≤100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调整区为等截面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调整通道为等截面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红正唐光野卢丙利
申请(专利权)人: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