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36198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所述第一组分包括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环氧油酸甲酯、改性山梨醇;所述第二组分包括环氧化大豆油和改性柠檬酸;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该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环氧大豆油与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等混用,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加入了改性柠檬酸和改性山梨醇,提高了增塑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环氧增塑剂使用天然植物油作为生产原料,比如大豆油,价格较为高昂,而有些增塑剂使用别的原料,价格会便宜一点,但是毒性增强,不够环保,严重时可能会致癌的问题,而且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催化剂,缩短反应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塑剂,具体是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增塑剂通常是一种“类溶剂”的物质,加入到塑料、树脂或弹性体等物质中时能改进它们的加工性,增加可塑性、柔韧性、拉伸性或膨胀性的物质。加入增塑剂可以降低塑料的熔融黏度、玻璃化温度和弹性体的弹性模量,而不会改变被增塑物质的基本化学特性。目前环氧增塑剂主要以环氧大豆油为主,环氧大豆油是以大豆油为原料,通过环氧改性制成的生物基增塑剂,被广泛的应用于PVC无毒制品中。另外,环氧大豆油还可作为PVC的辅助热稳定剂,可以与金属盐类热稳定剂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热稳定效果,减少昂贵的有机金属盐热稳定剂的用量。但是现有的环氧增塑剂在制备时,需要进行氧化反应,反应时间较长,制备时间较长,而且现有的环氧增塑剂使用天然植物油作为生产原料,比如大豆油,价格较为高昂,而有些增塑剂使用别的原料,价格会便宜一点,但是毒性增强,不够环保,严重时可能会致癌,从这方面比较,大豆油可经过环氧化改性制备成无毒、可再生、生物基塑料增塑剂,如果可以两者混合使用,在环氧大豆油中掺杂适量的其他增塑剂,就可以在保证不危害人体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30-5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0-20重量份、改性山梨醇5-10重量份;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30-5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3-9重量份;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0-20重量份。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环氧类增塑剂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35-45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2-18重量份、改性山梨醇6-9重量份;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35-45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4-8重量份;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2-18重量份。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环氧类增塑剂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4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5重量份、改性山梨醇8重量份;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4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6重量份;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5重量份。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环氧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原料包括:柠檬酸、大豆油、甘油、山梨醇、聚乙烯、脂肪酸甘油三酯、油酸甲酯、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取柠檬酸和甘油制备改性柠檬酸;S2、制备第二组分:在碱催化下,将改性柠檬酸与大豆油进行甘油解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进行闪蒸,过滤、水洗、减压蒸馏除去水分后取出,加入催化剂后,与甲酸、双氧水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粗产品,再进行精制,得到环氧化大豆油;S3、取山梨醇、聚乙烯、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制备改性山梨醇;S4:制备第一组分:按重量比取脂肪酸甘油三酯、油酸甲酯和改性山梨醇,将脂肪酸甘油三酯和油酸甲酯与改性山梨醇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催化剂,在密封环境下通入臭氧,至环氧值达到所需,即可完成;S5:将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混合,加入三盐基硫酸铅,搅拌均匀,冷却静置即可。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改性柠檬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置柠檬酸水溶液,向柠檬酸溶液中加入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得到柠檬酸淀粉混合,向柠檬酸淀粉混合液中加入甘油,搅拌混合,进行微波处理,150℃加热20min,静置冷却,即可得到改性柠檬酸。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改性山梨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重量比7:10称取定量山梨醇和聚乙烯醇放入球磨罐进行球磨,将原料打碎;向球磨罐中加入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球磨30~60min,得到白色粉末;将粉末放入置于马弗炉里,匀速升温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550~600°C,并保温1~2h,即可。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催化剂的组分由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甲基苯磺酸、硫酸镁、硫酸氢钠、稳定剂组成。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稳定剂为锌皂稳定剂、锡皂稳定剂、钙皂稳定剂、钡皂稳定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环氧大豆油与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等混用,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加入了改性柠檬酸和改性山梨醇,提高了增塑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环氧增塑剂使用天然植物油作为生产原料,比如大豆油,价格较为高昂,而有些增塑剂使用别的原料,价格会便宜一点,但是毒性增强,不够环保,严重时可能会致癌的问题,而且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催化剂,缩短反应时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实施例1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原料包括:柠檬酸、大豆油、甘油、山梨醇、聚乙烯、脂肪酸甘油三酯、油酸甲酯、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S2:制备改性柠檬酸:配置柠檬酸水溶液,向柠檬酸溶液中加入淀粉反应一段时间得到柠檬酸淀粉混合,向柠檬酸淀粉混合液中加入甘油,搅拌混合,进行微波处理,150℃加热20min,静置冷却,即可得到改性柠檬酸;S3、制备第二组分:在碱催化下,将改性柠檬酸与大豆油进行甘油解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液进行闪蒸,过滤、水洗、减压蒸馏除去水分后取出,加入催化剂后,与甲酸、双氧水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粗产品,再进行精制,得到环氧化大豆油;S4、取环氧化大豆油4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6重量份,搅拌混合,静置备用;S5、制备改性山梨醇:按照重量比7:10称取定量山梨醇和聚乙烯醇放入球磨罐进行球磨,将原料打碎;向球磨罐中加入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球磨30~60min,得到白色粉末;将粉末放入置于马弗炉里,匀速升温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550~600°C,并保温1~2h,即可;S6、制备第一组分:按重量比取脂肪酸甘油三酯、油酸甲酯,将脂肪酸甘油三酯和油酸甲酯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催化剂,在密封环境下通入臭氧,至环氧值达到所需,即可完成;S7、取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4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5重量份、改性山梨醇8重量份,混合搅拌,静置备用;S8、将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按重量份混合,加入15重量份三盐基硫酸铅,搅拌均匀,冷却静置即可。具体的,催化剂由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甲基苯磺酸、硫酸镁、硫酸氢钠、锌皂稳定剂组成。实施例2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原料包括:柠檬酸、大豆油、甘油、山梨醇、聚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n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30-5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0-20重量份、改性山梨醇5-10重量份;/n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30-5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3-9重量份;/n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0-20重量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氧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
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30-5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0-20重量份、改性山梨醇5-10重量份;
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30-5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3-9重量份;
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0-2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
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35-45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2-18重量份、改性山梨醇6-9重量份;
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35-45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4-8重量份;
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2-18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氧类增塑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和添加剂,
所述第一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脂肪酸甘油三酯40重量份、环氧油酸甲酯15重量份、改性山梨醇8重量份;
所述第二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环氧化大豆油40重量份和改性柠檬酸6重量份;
所述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三盐基硫酸铅15重量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环氧类增塑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原料,原料包括:柠檬酸、大豆油、甘油、山梨醇、聚乙烯、脂肪酸甘油三酯、油酸甲酯、氢氧化钠和去离子水,取柠檬酸和甘油制备改性柠檬酸;
S2、制备第二组分:在碱催化下,将改性柠檬酸与大豆油进行甘油解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孙立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创嘉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