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36041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排灌渠;步骤二、生态软围隔设立;步骤三、出水口设置;步骤四、富氧生物膜安装;步骤五、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步骤六、生化处理环境成型;步骤七:水葫芦培植;步骤八:生态浮岛的设立;步骤九:水质监测点设置;步骤十:排放。富氧生物膜技术修复后的水体从根本上消除了引发河道黑臭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具备抗污染冲击的能力,恢复了主水体的自净能力;富氧生物膜技术在纳污黑臭水体中运转良好,水质改善效果显著,为无法截污纳管的纳污型黑臭水体消除水体黑臭指明了技术方向,提供了完整成熟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是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根据对细河县城中心段河道水质的监测结果,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中氨氮、COD、总磷、有机污染源、含磷化合物等严重超标,上述有机污染物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河道上游未处理来水、生产生活垃圾经降雨冲刷入河。有机污染物分解过程对溶解氧消耗量较大,水体耗氧量远远超出复氧量,导致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发生厌氧分解反应,必然导致CH4、H2S、NH3等易挥发且具有异味的小分子气体产生,氨基酸等有机物在水中发生的脱氨基、脱羧酸等反应也会在水中产生大量的硫醚类化合物,上述有机物含量一旦超过水体负荷水平都将造成河道水体发黑发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水体耗氧量远远超出复氧量,导致水体缺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排灌渠: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将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至排灌渠,污水由截留堰收集;步骤二、生态软围隔设立:设计沿河两岸安装生态软围隔,将污水与河水隔绝开,形成污水净化走廊;步骤三、出水口设置:污水净化走廊的出水口距排污口约50米;步骤四、富氧生物膜安装:在污水净化走廊内布置富氧生物膜;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亲氧特性的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和复合纤维丝膜,并结合低通量富氧技术,采用动态的自然培养挂膜形成;使对水中污染物有较高亲和力和较强降解作用的种属在富氧生物膜上形成优势菌种;步骤五、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富氧生物膜附属在低通量富氧软管上;所述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在河道的底端,通过调整低通量富氧软管的开孔率,控制通气量0.3-0.35/(m·h),将气泡造成的底泥搅动减至最低,达到在微搅动的情况下,向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体传输氧气;步骤六、生化处理环境成型:在污水净化走廊中投放生物填料,将隔绝开的污水在顺污水水流的方向形成交替的好氧厌氧的生化处理环境,促使污水中有机污染降解、脱氮除磷;所述生物填料采用内充空心球状填料,利用附着于空心球状填料内外表面的厌氧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氨和磷;步骤七:水葫芦培植:在污水净化走廊的后半段至出水口250米范围内,长800米,圈养水葫芦;步骤八:生态浮岛的设立:在出水口300米段,安装生态浮岛,强化水体中氮磷的输出;步骤九:水质监测点设置:在污水净化走廊上设置水质监测点;步骤十:排放:将净化处理后的水排放;步骤十一:排放水水质检测:对排放后的水进行水质采样检测。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低通量富氧软管的曝气通量设置范围是0.2-0.7·(m·h)。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有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45-50%、复合纤维丝膜4%-9%、磁性纳米fe3o4颗粒3%-4%及亲水性强母料6%-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生态软围隔安装位置为距河岸2米。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低通量复氧软管向上覆水体和富氧生物膜群释放的氧气,提升生物膜吸收、降解、转化水中污染物质的速度,促使表面附着的生物层更新换代。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生态浮岛的设计安装密度为河道水面的8%-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质监测点在污水净化走廊的中段和出水口设置两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富氧生物膜技术提供足够的氧、提高氧的浓度,使溶解氧尽量多地扩散到膜的内层富氧生物膜内处于完全的好氧状态,富氧生物膜技术修复后的水体从根本上消除了引发河道黑臭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具备抗污染冲击的能力,恢复了主水体的自净能力;富氧生物膜技术在纳污黑臭水体中运转良好,水质改善效果显著,为无法截污纳管的纳污型黑臭水体消除水体黑臭指明了技术方向,提供了完整成熟的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实施例1富氧生物膜技术在实验模型中的应用:建立实验水体模型,本实验水体模型是参考污染河流出水体建立,当地居民自建房屋密集,沿河而建,无污水收集管,周边居民大部分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无环保意识,生活污水、粪便,均直排入河,然后在实验水体模型中安装设置本专利技术的生态修复系统结构。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排灌渠:生活污水集中排放,江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至排灌渠,污水由截留堰收集;步骤二、生态软围隔设立:设计沿河两岸安装生态软围隔,所述生态软围隔安装位置为距实验水体模型河岸2米,将污水与实验水体模型河水隔绝开,形成污水净化走廊;步骤三、出水口设置:污水净化走廊的出水口距排污口约50米;步骤四、富氧生物膜安装:在污水净化走廊内布置富氧生物膜;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亲氧特性的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和复合纤维丝膜,并结合低通量富氧技术,采用动态的自然培养挂膜形成;使对水中污染物有较高亲和力和较强降解作用的种属在富氧生物膜上形成优势菌种;于本实例中,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有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45-50%、复合纤维丝膜4%-9%、磁性纳米fe3o4颗粒3%-4%及亲水性强母料6%-8%。步骤五、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富氧生物膜附属的在低通量富氧软管,低通量富氧软管的曝气通量设置范围是0.2-0.7·(m·h),所述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在实验水体模型河道的底端,通过调整低通量富氧软管的开孔率,控制通气量0.3-0.35/(m·h),将气泡造成的底泥搅动减至最低,达到在微搅动的情况下,向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体传输氧气,所述低通量复氧软管向上覆水体和富氧生物膜群释放的氧气,提升生物膜吸收、降解、转化水中污染物质的速度,促使表面附着的生物层更新换代;步骤六、生化处理环境成型:在污水净化走廊中投放生物填料,将隔绝开的污水在顺污水水流的方向形成交替的好氧厌氧的生化处理环境,促使污水中有机污染降解、脱氮除磷,所述生物填料采用内充空心球状填料,利用附着于空心球状填料内外表面的厌氧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氨和磷;步骤七:水葫芦培植:在污水净化走廊的后半段至出水口250米范围内,长800米,圈养水葫芦;步骤八:生态浮岛的设立:在出水口300米段,安装生态浮岛,强化水体中氮磷的输出,所述生态浮岛的设计安装密度为实验水体模型河道水面的8%-9%;步骤九:水质监测点设置:再污水净化走廊的中段和出水口设置两个水质监测点;步骤十:排放:将净化处理后的水排放;步骤十一:排放水水质检测:对排放后的水进行水质采样检测。实施例2富氧生物膜技术在实验水体中的应用:确定实验水体,本实验水体当地居民自建房屋密集,沿河而建,无污水收集管,周边居民大部分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无环保意识,生活污水、粪便,均直排入河,然后在实验水体模型中安装设置本专利技术的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排灌渠: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将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至排灌渠,污水由截留堰收集;/n步骤二、生态软围隔设立:设计沿河两岸安装生态软围隔,将污水与河水隔绝开,形成污水净化走廊;/n步骤三、出水口设置:污水净化走廊的出水口距排污口约50米;/n步骤四、富氧生物膜安装:在污水净化走廊内布置富氧生物膜;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亲氧特性的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和复合纤维丝膜,并结合低通量富氧技术,采用动态的自然培养挂膜形成;使对水中污染物有较高亲和力和较强降解作用的种属在富氧生物膜上形成优势菌种;/n步骤五、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富氧生物膜附属在低通量富氧软管上;所述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在河道的底端,通过调整低通量富氧软管的开孔率,控制通气量0.3-0.35/(m·h),将气泡造成的底泥搅动减至最低,达到在微搅动的情况下,向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体传输氧气;/n步骤六、生化处理环境成型:在污水净化走廊中投放生物填料,将隔绝开的污水在顺污水水流的方向形成交替的好氧厌氧的生化处理环境,促使污水中有机污染降解、脱氮除磷;所述生物填料采用内充空心球状填料,利用附着于空心球状填料内外表面的厌氧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氨和磷;/n步骤七:水葫芦培植:在污水净化走廊的后半段至出水口250米范围内,长800米,圈养水葫芦;/n步骤八:生态浮岛的设立:在出水口300米段,安装生态浮岛,强化水体中氮磷的输出;/n步骤九:水质监测点设置:在污水净化走廊上设置水质监测点;/n步骤十:排放:将净化处理后的水排放;/n步骤十一:排放水水质检测:对排放后的水进行水质采样检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水体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排灌渠: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将污水生活污水排放至排灌渠,污水由截留堰收集;
步骤二、生态软围隔设立:设计沿河两岸安装生态软围隔,将污水与河水隔绝开,形成污水净化走廊;
步骤三、出水口设置:污水净化走廊的出水口距排污口约50米;
步骤四、富氧生物膜安装:在污水净化走廊内布置富氧生物膜;所述富氧生物膜包括亲氧特性的纳米级聚氨酯聚酰胺和复合纤维丝膜,并结合低通量富氧技术,采用动态的自然培养挂膜形成;使对水中污染物有较高亲和力和较强降解作用的种属在富氧生物膜上形成优势菌种;
步骤五、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富氧生物膜附属在低通量富氧软管上;所述低通量富氧软管安装在河道的底端,通过调整低通量富氧软管的开孔率,控制通气量0.3-0.35/(m·h),将气泡造成的底泥搅动减至最低,达到在微搅动的情况下,向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体传输氧气;
步骤六、生化处理环境成型:在污水净化走廊中投放生物填料,将隔绝开的污水在顺污水水流的方向形成交替的好氧厌氧的生化处理环境,促使污水中有机污染降解、脱氮除磷;所述生物填料采用内充空心球状填料,利用附着于空心球状填料内外表面的厌氧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氨和磷;
步骤七:水葫芦培植:在污水净化走廊的后半段至出水口250米范围内,长800米,圈养水葫芦;
步骤八: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斯濠林辉胡爽杨草杨立辉何忠艳苏桂鑫苏乐李文威陈诗婷胡秀红甘诗迪庄伟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信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