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04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包括靠背骨架,该靠背骨架的正面固定有靠背发泡体;还包括气袋;靠背发泡体的背面设有凹腔,气袋固定在靠背骨架的正面并容纳在靠背发泡体的凹腔中,且气袋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填充靠背发泡体的凹腔;气袋的放气口连接有放气阀门,该放气阀门的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电性连接,信号发生器能够在接收到汽车后碰撞信号时控制放气阀门打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汽车正常行驶期间不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在汽车受到后碰撞时,能够吸收乘员的撞击能量,并能够增大乘员躯干在靠背发泡体的凹腔处的向后侵入量,以抵消Backset值的不利影响,避免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受到座椅头枕鞭打,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
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具体的说是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
技术介绍
汽车座椅为汽车上重要的安全件之一,在为乘客提供乘坐舒适性的同时,必须满足国家安全性法规要求,达到保护乘客安全的目的。当车辆受到由后向前的冲击时,人体由于惯性将向后方仰倒,此时人体下肢和躯干将先于头部受到约束,导致乘客头部与身体加速度不同步,导致颈部受力,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国家制定了鞭打实验用以模拟车辆从后方受到冲击时,乘员受到伤害的情况,并进行伤害评估。目前大部分车型座椅设计时都会考虑鞭打实验要求。在座椅设计状态时,出于法规要求、舒适性和实际使用情况的考虑,假人头部与头枕之间必须设定一个间隙(即Backset值),而此时假人躯干与座椅靠背已经压紧,这必将导致在鞭打实验时躯干先受力而头部后受力,更加不利于提高鞭打实验得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包括靠背骨架,该靠背骨架的正面固定有靠背发泡体,该靠背发泡体外包覆靠背面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还包括气袋;所述靠背发泡体的背面设有凹腔,所述气袋固定在所述靠背骨架的正面并容纳在所述靠背发泡体的凹腔中,且所述气袋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的凹腔;所述气袋的放气口连接有放气阀门,该放气阀门的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能够在接收到汽车后碰撞信号时控制所述放气阀门打开。其中,所述信号发生器可以通过汽车的ECU获得所述汽车后碰撞信号,或者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独立后碰撞传感器获得所述汽车后碰撞信号;所述信号发生器可以集成于整车碰撞信号发生器,也可以是布置在座椅上的独立发生器。从而,在汽车正常行驶期间,由于充气状态下的气袋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的凹腔,乘员背靠在靠背发泡体上没有空鼓,不会影响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而在汽车受到后碰撞时,信号发生器控制放气阀门打开,使得气袋放气,由于乘员在汽车后碰撞时会向后撞击靠背,气袋受到该撞击作用力而加速放气,并在该放气过程中吸收乘员的撞击能量,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由于气袋放气后体积减小,靠背发泡体与靠背骨架在其凹腔处产生间隙,使得乘员的向后撞击还会带动靠背发泡体在其凹腔处的部分向后移动,令靠背发泡体在其凹腔处为乘员释放出了向后移动的空间,增大了乘员躯干在靠背发泡体的凹腔处的向后侵入量,以抵消Backset值的不利影响,避免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受到座椅头枕鞭打,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优选的:所述气袋能够在75ms内完成从所述充气状态到完全放气的变化,以确保气袋能够在汽车后碰撞时及时放气。优选的:所述气袋与靠背骨架之间设有毛毡衬垫,以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气袋不被尖锐物割破。优选的:所述气袋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汽车系统传输气袋的气压信号。优选的:所述气袋通过卡扣或扎带与所述靠背骨架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袋包括用于与所述靠背骨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片,该连接片上设置有多个气囊单元,各个所述气囊单元按照阵列方式布置成至少两行两列。从而,能够避免气袋仅采用单个气囊单元时容易引起靠背发泡体装配面不平整的问题,确保充气状态下的气袋对靠背发泡体支撑的平稳性。优选的:各个所述气囊单元处于所述充气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的充气高度,由上至下逐行减小。从而,使得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靠背发泡体在其凹腔处向后侵入量的增大幅度,由上至下逐行减小,以适应于人体的躯干曲线,确保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不会受到座椅头枕鞭打,进一步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气袋,各个所述气袋沿上下方向排列布置。从而,能够避免气袋仅采用单个气囊单元时容易引起靠背发泡体装配面不平整的问题,确保充气状态下的气袋对靠背发泡体支撑的平稳性。优选的:各个所述气袋处于所述充气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的充气高度,由上至下逐个减小。从而,使得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靠背发泡体在其凹腔处向后侵入量的增大幅度,由上至下逐行减小,以适应于人体的躯干曲线,确保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不会受到座椅头枕鞭打,进一步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设有气袋、放气阀门和信号发生器,能够在汽车正常行驶期间不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在汽车受到后碰撞时,能够吸收乘员的撞击能量,并能够增大乘员躯干在靠背发泡体的凹腔处的向后侵入量,以抵消Backset值的不利影响,避免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受到座椅头枕鞭打,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第二,本技术通过采用多个气囊单元组成气袋,或者,通过设置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列布置的气袋,均能够避免气袋仅采用单个气囊单元时容易引起靠背发泡体装配面不平整的问题,确保充气状态下的气袋对靠背发泡体支撑的平稳性。第三,本技术通过将气囊单元或气袋的充气高度由上至下逐行/个减小,使得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靠背发泡体在其凹腔处向后侵入量的增大幅度,由上至下逐行减小,以适应于人体的躯干曲线,确保乘员头部在汽车后碰撞时不会受到座椅头枕鞭打,进一步有效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中气袋实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气袋实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但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之技术构思的前提下,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的是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包括靠背骨架1,该靠背骨架1的正面固定有靠背发泡体2,该靠背发泡体2外包覆靠背面套3;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还包括气袋4;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背面设有凹腔,所述气袋4固定在所述靠背骨架1的正面并容纳在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中,且所述气袋4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所述气袋4的放气口4a连接有放气阀门5,该放气阀门5的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6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6能够在接收到汽车后碰撞信号时控制所述放气阀门5打开。其中,所述信号发生器6可以通过汽车的ECU获得所述汽车后碰撞信号,或者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独立后碰撞传感器获得所述汽车后碰撞信号;所述信号发生器6可以集成于整车碰撞信号发生器,也可以是布置在座椅上的独立发生器。从而,在汽车正常行驶期间,由于充气状态下的气袋4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乘员背靠在靠背发泡体2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包括靠背骨架(1),该靠背骨架(1)的正面固定有靠背发泡体(2),该靠背发泡体(2)外包覆靠背面套(3);/n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还包括气袋(4);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背面设有凹腔,所述气袋(4)固定在所述靠背骨架(1)的正面并容纳在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中,且所述气袋(4)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所述气袋(4)的放气口(4a)连接有放气阀门(5),该放气阀门(5)的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6)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6)能够在接收到汽车后碰撞信号时控制所述放气阀门(5)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包括靠背骨架(1),该靠背骨架(1)的正面固定有靠背发泡体(2),该靠背发泡体(2)外包覆靠背面套(3);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还包括气袋(4);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背面设有凹腔,所述气袋(4)固定在所述靠背骨架(1)的正面并容纳在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中,且所述气袋(4)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填充所述靠背发泡体(2)的凹腔;所述气袋(4)的放气口(4a)连接有放气阀门(5),该放气阀门(5)的控制端与信号发生器(6)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发生器(6)能够在接收到汽车后碰撞信号时控制所述放气阀门(5)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4)能够在75ms内完成从所述充气状态到完全放气的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4)与靠背骨架(1)之间设有毛毡衬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袋支撑式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东林田建明高伟曾桂银祁雨昇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