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93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9
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反射组件。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第二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具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屈光力,此第四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反射组件包括反射面。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至少其中一项条件:2mm<L<6mm;5mm<ALOD<14mm;其中,L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反射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现今手机的成像镜头的发展趋势不断朝向高分辨率发展,其中成像镜头所使用的透镜数目愈来愈多,使得成像镜头的镜头总长度愈来愈长,已经无法满足手机轻薄的需求,所以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及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镜头总长度较短、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反射组件。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第二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屈光力,此第四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反射组件包括反射面。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0<TTL/ALOD<2;1<(TTL+f)/fobj1<5;其中,TTL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度,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obj1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更包括至少一反射组件,成像镜头具有第一位置为该像侧与最靠近该像侧的透镜之间、第二位置为该复数个透镜之间以及第三位置为最靠近该像侧的透镜与该像侧之间;该第一位置、该第二位置以及该第三位置中至少一处设置有该反射组件,该反射组件的反射面包含有金属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其中该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四透镜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更包括第五透镜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更包括第六透镜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凸面朝向该像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1<ALOD/f<4;FPDmax<4mm;5<TTL/OD1<14;0.5<ID1/OD1<1.5;其中,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PDmax为反射组件朝向物侧的透镜的一最大光学有效直径,TTL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度,OD1为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ID1为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像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1<fobj1/L1T<4;0.2mm2<L1T×L1SD<2.2mm2;-4mm2<L1T×R11<0mm2;其中,TTL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度,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obj1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L1T为该第一透镜沿着该光轴的厚度,L1SD为该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半径,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TTL/f>1.2;-1<fobj3/fobj4<2;0.5<M1T/L1T<4;1<TTL/L<5;0<L/f<2.5;其中,fobj3为第三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fobj4为第四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M1T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该反射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L1T为该第一透镜沿着该光轴的厚度,TTL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度,L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反射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2mm<8×M1T-(OD2+OD3+OD4+OD5)<1mm;其中,M1T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该反射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OD2为第二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OD3为第三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OD4为第四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OD5为第五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反射组件。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此第二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屈光力,此第四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反射组件包括反射面。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反射组件设置于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成像镜头满足至少其中一项条件:2mm<L<6mm;5mm<ALOD<14mm;其中,L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反射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较短、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以及适合设置于显示面板与边框间的间隙,例如是应用于手机的前置镜头,不需大面积的镜头模块或者将屏幕开孔,能隐藏在屏幕与边框之间做为摄像镜头,达成免开孔全屏且具有高倍率光学变焦及良好光学性能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2A、2B、2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畸变(Distortion)图、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图。图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4A、4B、4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5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6A、6B、6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7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8A、8B、8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9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图10A、10B、10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图1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12A、12B、12C分别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n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n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n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该像侧;以及/n反射组件,该反射组件包括反射面;/n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n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n0<TTL/ALOD<2;/n1<(TTL+f)/f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31 TW 108139552;20200305 TW 109107271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该像侧;以及
反射组件,该反射组件包括反射面;
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沿着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
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
0<TTL/ALOD<2;
1<(TTL+f)/fobj1<5;
其中,TTL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学系统总长度,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obj1为最靠近该物侧的透镜的有效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反射组件,成像镜头具有第一位置为该像侧与最靠近该像侧的透镜之间、第二位置为该复数个透镜之间以及第三位置为最靠近该像侧的透镜与该像侧之间;
该第一位置、该第二位置以及该第三位置中至少一处设置有该反射组件,该反射组件的反射面包含有金属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四透镜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五透镜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六透镜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凸面朝向该像侧。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至少其中一项条件:
1<ALOD/f<4;
FPDmax<4mm;
5<TTL/OD1<14;
0.5<ID1/OD1<1.5;
其中,ALOD为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总合,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PDm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国扬陈柏言张锡龄姚淳飏陈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