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抑郁缓控释给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30550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抑郁药物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控释给药系统,属于药剂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剂型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是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剂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抗抑郁缓控释给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抑郁药物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控释给药系统,属于药剂

技术介绍
用药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给予治疗剂量的药物以达到所需的血液浓度,并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为了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剂型。一次给药过程包括常规胶囊或片剂单次给药,在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使血药浓度迅速上升,随即快速消除。普通剂型单次给药血药浓度难以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目前常规剂型采用间隔重复给药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达到稳定血药浓度所需时间取决于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但是多次给药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给药间隔时间与药物半衰期不匹配,会导致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同事,在初始给药,需要一定的药物吸收时间血药浓度才能达到治疗剂量,难以快速缓解某些疾病症状。如果患者不按时服用药物,难以维持一定时间内的稳态血药浓度,也可能出现血药浓度较大波动,升至超过阈值产生毒性或严重不良反应,低于有效剂量无法产生药效。因此控释药物制剂存在迫切需要。目前片剂,胶囊剂,酏剂和混悬剂是常规的药物剂型。这些常规剂型给药后血药浓度呈峰谷型,且不能维持一段时间稳态血药浓度。同时,这些剂型药物半衰期3~5h,每天需服用2~3次。因此需要控释剂型,定时、缓慢地向外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恒定,无"峰谷"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目前现有的控释剂型,缓慢地向外释放药物,用于达到某些治疗效果。例如,在美国专利NO.4327725;No.4612008;No.4765989和No.4783337公开。这些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以恒定速率向外释放药物,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的剂型,不会产生较大的血药浓度波动,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述剂型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可产生良好的疗效,但是37℃的体温下药物溶,这可能导致药物过早释放。给药后,药物制剂吸收流体后产生对流和流体静压力,药物溶解度增加,导致药物的过早释放。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需要一种够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拟提供一种能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剂型。本专利技术剂型可提供一种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剂型,减少药物过早释放现象,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同时,每天口服用一次,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患者顺应性。而且,可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毒性作用。采用药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与聚合物作为载体形成药物组合物。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常见的第一代抗抑郁药物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单胺氧化酶类,如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三环类是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之后的另一类抗抑郁药,以丙咪嗪为代表。三环类抗抑郁药共有产品10余种,我国除丙咪嗪外还有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马普替林虽为四环结构,但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一致。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适应证为各种类型抑郁症,有效率约70%-80%,起效时间1-2周,剂量范围50-250mg/d,缓慢加量,分次服。因镇静作用较强,晚间剂量宜大些。治疗范围血药浓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50-250ng/ml。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阻滞乙酰胆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阻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阻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重者,宜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一般不主张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由于本病有较高复发率,症状缓解后尚应维持治疗4-6个月,以利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新型药物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是新型抗抑郁药物。本类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已开发有数十种,临床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本类药物镇静作用小,也不损伤精神运动功能,对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很小。本类药物还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多用于脑内5-HT减少所致的抑郁症。抗抑郁药是反映消除病理情绪低落、提高情绪。用以治疗抑郁症性疾病的精神药物。它不同于精神振奋剂,只能消除病理性抑郁情绪,并不提高正常人的情绪。已用于临床的有三类。(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常用药物有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氯丙咪嗪(Chlorimipramine)等,治疗剂量为50~200mg/d。主要适用于内因性抑郁症及其它疾病中出现的抑郁症状。还可用于治疗症及惊恐发作。严重心、肝、肾疾患和青光眼患者禁用,老年、孕妇、前列腺肥大及癫痫患者慎用。TCA抗抑郁作用机理尚未TCA阻断胺泵、减少突触前膜对生物胺的回收,特别是减少去甲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回收,使突触后受体部位有效神经递质的浓度增高,起到抗抑郁作用。TCA的镇静作用出现最早,继之为饮食和行为方面的进步,一般在2~4周后才出现情绪改善。应用时,采取剂时递增法,于取得治疗效应后,继续应用治疗剂量治疗4~6周,然后递减至半量维持治疗6个月。TCA的副作用,以外周性抗胆碱能副作用为常见,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中可导致尿潴留,肠麻痹等。对血压的影响和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可引起心肌损害,应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电图变化。还有诱发躁狂、双手细震颤及抗胆碱能性谵妄状态等副作用。(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oxidaseinhibitor,MAOI)是最早出现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郁制单胺氧化酶(MAO),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递质的破坏,增加突触间隙内的浓度,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抗抑郁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其特征在于:包括(Ⅰ)层壁可渗透部分液体,但不能渗透抗抑郁药物及其组合物;(Ⅱ)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隔室;(Ⅲ)隔室的第一层中的药物组合物,包含抗抑郁药物和羟丙基烷基纤维素;(Ⅳ)隔室的第二层中的置换组合物,包含促渗剂;(Ⅴ)本专利技术的剂型具有出口通道,用于释放药物及其组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抗抑郁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其特征在于:包括(Ⅰ)层壁可渗透部分液体,但不能渗透抗抑郁药物及其组合物;(Ⅱ)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隔室;(Ⅲ)隔室的第一层中的药物组合物,包含抗抑郁药物和羟丙基烷基纤维素;(Ⅳ)隔室的第二层中的置换组合物,包含促渗剂;(Ⅴ)本发明的剂型具有出口通道,用于释放药物及其组合物。


2.一种新型抗抑郁缓控释给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治疗剂量的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其特征在于:包括(Ⅰ)层壁可渗透部分液体,但不能渗透抗抑郁药物及其组合物;(Ⅱ)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隔室;(Ⅲ)隔室的第一层中的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丹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集萃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