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990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涉及电芯生产技术领域。该下料预压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两个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内夹针贯穿电芯设置,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内夹针的两端,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内夹针抵持,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内夹针抵持,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内夹针相互远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能够避免内夹针发生倾斜和变形,防止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减小电芯转角间隙,提高转角间隙的均匀度,保证电芯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芯生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动力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电芯下料预压成形是电芯卷绕工序中的重要部分。而现在的电芯卷绕机大部分采用的是悬臂式内夹针将电芯夹持下料并向外拉开,以便于进行预压工序。但是这样一来,悬臂式内夹针的长度较长,其在向电芯施加拉力时由于刚性不足容易发生倾斜和变形,导致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并且会造成电芯的转角间隙过大,转角间隙不均匀等问题,影响电芯的生产质量,降低良品率。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保证电芯质量的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特别是在电芯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料预压装置,能够避免内夹针发生倾斜和变形,防止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减小电芯转角间隙,提高转角间隙的均匀度,保证电芯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卷绕机,能够避免内夹针发生倾斜和变形,防止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减小电芯转角间隙,提高转角间隙的均匀度,保证电芯质量,提高良品率。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下料预压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两个夹持机构,两个夹持机构用于一一对应地对电芯的两侧进行夹持,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内夹针贯穿电芯设置,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内夹针的两端,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双向位移组件,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内夹针抵持,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内夹针抵持,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内夹针相互远离。可选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设置于两个内夹针之间,双向位移组件还用于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互靠近。可选地,双向位移组件包括驱动模组和底座,驱动模组安装于底座上,且分别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连接,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与底座滑动配合。可选地,驱动模组包括双向丝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安装于底座上,且与双向丝杆连接,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均套设于双向丝杆外,且均与双向丝杆螺纹配合,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的螺纹旋向相反,第一螺母与第一支撑座固定连接,第二螺母与第二支撑座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一支撑座开设有滑槽,底座设置有导滑轨道,导滑轨道与滑槽滑动配合。可选地,第一支撑座包括滑动部和支撑部,驱动模组与滑动部连接,滑动部与支撑部固定连接,滑槽开设于滑动部上,支撑部用于与内夹针抵持。可选地,夹持机构还包括外夹针和夹持座,外夹针和内夹针均安装于夹持座上,外夹针能够靠近或者远离内夹针,以夹持或者松开电芯。可选地,下料预压装置还包括皮带承载机构,皮带承载机构包括传送带组件和升降气缸,升降气缸与传送带组件连接,以带动传送带组件升起或者降落,传送带组件用于承载并输送电芯。可选地,下料预压装置还包括预压机构,预压机构包括驱动气缸和预压板,驱动气缸与预压板连接,以带动预压板对电芯进行预压。一种电芯卷绕机,包括上述的下料预压装置,该下料预压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两个夹持机构,两个夹持机构用于一一对应地对电芯的两侧进行夹持,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内夹针贯穿电芯设置,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内夹针的两端,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双向位移组件,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内夹针抵持,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内夹针抵持,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内夹针相互远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以及电芯卷绕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两个夹持机构用于一一对应地对电芯的两侧进行夹持,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内夹针贯穿电芯设置,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内夹针的两端,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双向位移组件,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内夹针抵持,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内夹针抵持,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内夹针相互远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由于采用了相对设置于内夹针的两端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以能够避免内夹针发生倾斜和变形,防止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减小电芯转角间隙,提高转角间隙的均匀度,保证电芯质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卷绕机,包括下料预压装置,能够避免内夹针发生倾斜和变形,防止电芯内圈的极片和隔膜打皱,减小电芯转角间隙,提高转角间隙的均匀度,保证电芯质量,提高良品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卷绕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应用的电芯变形成方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料预压装置中第一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第一支撑座与底座滑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电芯卷绕机;100-下料预压装置;110-第一支撑机构;111-第一支撑座;1111-滑槽;1112-滑动部;1113-支撑部;112-第二支撑座;113-双向位移组件;114-驱动模组;1141-双向丝杆;1142-第一螺母;1143-第二螺母;1144-驱动电机;115-底座;1151-导滑轨道;120-第二支撑机构;130-夹持机构;131-内夹针;132-外夹针;133-夹持座;140-皮带承载机构;141-传送带组件;142-升降气缸;150-预压机构;151-驱动气缸;152-预压板;200-电芯;210-极片;220-隔膜;300-卷绕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料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两个夹持机构,两个所述夹持机构用于一一对应地对电芯的两侧进行夹持,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所述内夹针贯穿所述电芯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内夹针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双向位移组件,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所述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所述内夹针抵持,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所述内夹针抵持,所述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所述内夹针相互远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料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两个夹持机构,两个所述夹持机构用于一一对应地对电芯的两侧进行夹持,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内夹针,所述内夹针贯穿所述电芯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内夹针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均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双向位移组件,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相对连接于所述双向位移组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与一个所述内夹针抵持,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与另一个所述内夹针抵持,所述双向位移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相互远离,以推动两个所述内夹针相互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均设置于两个内夹针之间,所述双向位移组件还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相互靠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位移组件包括驱动模组和底座,所述驱动模组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均与所述底座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料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组包括双向丝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双向丝杆连接,所述第一螺母和所述第二螺母均套设于所述双向丝杆外,且均与所述双向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螺母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世名杨吉陈飞阳如坤魏宏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