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912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所述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第二火孔板、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二火孔板、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三火孔板、所述第二火孔板和所述第四火孔板分别组成有火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增加了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不同方向的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不仅使各个火孔中的气流在燃烧之前都得到很好的均匀性;而且在结构上非常紧凑,整流效果好。当燃烧器本体混合部分发生设计变动时,上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可以进行灵活变更,以对应的异形结构,如可以具有一定的斜度、或形成弧形等其它方案应对,使气流方向保持竖直向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器
,尤其涉及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燃气燃烧器是燃气热水器和燃气壁挂炉的关键部件,通过将燃气和空气混合后燃烧的方式加热介质。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一种经典的浓淡型低氮氧化物燃烧器结构。该燃烧器由内壳1、安装在内壳1内的火孔板2,以及安装在内壳1外的外壳3组成。燃气和空气混合气体在燃烧器内经过混合后流出,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火焰。流经内壳1的燃气浓度较低,称为淡侧4;流经内壳1和外壳3之间的燃气浓度较高,称为浓侧5。相应的,其燃烧火孔分别称为淡火孔和浓火孔。如图2-图5所示:淡测的火孔由四层竖直金属板组成,分别标识四层金属板为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第四火孔板9。其中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组成第一火孔10;第一火孔板6和第三火孔板8、第二火孔板7和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第二火孔11和第三火孔12。燃烧器的内壳1与第三火孔板8、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回流区13在距离火孔出口以下的位置,燃烧器壳体设置两个对称的内凹的平台,该平台的顶部面与第三火孔板8、第四火孔板9分别紧密接触,形成对回流区13的封闭,使上游气流无法从该位置流入回流区13。此外,在各火孔板出口位置设置对应的凹槽14并以镜像对称的方式互相接触,以将第一火孔10、第二火孔11、第三火孔12分成若干独立的火孔。如图4-图5所示,在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上分别设置若干朝向第一火孔10流道的第一凸台15、第二凸台16,对称的两个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的顶端紧密接触,形成整流部,每个独立火孔内有一组整流部。该结构的缺点在于,随着燃烧器高度的不断降低,混合后进入火孔的气体流动方向发生了偏转,尤其是第二火孔11和第三火孔12,缺乏二次整流结构导致气流偏转更加严重,最终使火焰发生扭曲和偏转,影响排放、噪声等性能指标。因此,需要一种合理的结构进行二次整流,确保火焰方向竖直向上。本
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所述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第二火孔板、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二火孔板、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三火孔板、所述第二火孔板和所述第四火孔板分别组成火孔,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二火孔板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火孔板和所述第二火孔板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分别处于每个所述火孔内,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的内表面贴合,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的高度。优选的,在每个所述火孔内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分别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分别设置有三组,两组所述第一凸台处于三组所述第三凸台的距离中心处,两组所述第二凸台处于三组所述第四凸台的距离中心处,所述第一凸台之间的间距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间距分别相等,所述第三凸台之间的间距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间距分别相等。优选的,在每个所述火孔内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分别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分别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三凸台处于三组所述第一凸台的距离中心处,两组所述第四凸台处于三组所述第二凸台的距离中心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由于上述结构设计,增加了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不同方向的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不仅使各个火孔中的气流在燃烧之前都得到很好的均匀性;而且在结构上非常紧凑,整流效果好。当燃烧器本体混合部分发生设计变动时,上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可以进行灵活变更,以对应的异形结构,如可以具有一定的斜度、或形成弧形等其它方案应对,使气流方向保持竖直向上。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燃烧器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火孔板、第二火孔板、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组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燃烧器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火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二火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火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火孔板、第二火孔板、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火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火孔板、第二火孔板、第三火孔板和第四火孔板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壳、2火孔板、3外壳、4淡侧、5浓侧、6第一火孔板、7第二火孔板、8第三火孔板、9第四火孔板、10第一火孔、11第二火孔、12第三火孔、13回流区、14凹槽、15第一凸台、16第二凸台、17第三凸台、18第四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实施例1:如图6-图7所示,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第一火孔板6和第三火孔板8、第二火孔板7和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有火孔。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第一凸台15、第二凸台16、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分别处于每个火孔内。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分别与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的方向相反。第一凸台15和第四凸台18的顶端分别与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的内表面贴合,第一凸台15和第四凸台18的高度分别高于第三凸台17和第二凸台16的高度。具体的,在每个火孔内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分别设置有三组,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分别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三凸台17处于三组第一凸台15的距离中心处,两组第四凸台18处于三组第二凸台16的距离中心处。具体的,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所形成的火孔,是由一片材料经冲压、折弯、落料、整形等数道工序后形成的。实施例2:如图8-图9所示,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第一火孔板6和第三火孔板8、第二火孔板7和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有火孔。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第一火孔板6和第二火孔板7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n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三火孔板(8)、所述第二火孔板(7)和所述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有火孔;/n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n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n所述第一凸台(15)、所述第二凸台(16)、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分别处于每个所述火孔内;/n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15)和所述第二凸台(16)的方向相反;/n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的内表面贴合;/n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第一凸台(15)和所述第二凸台(16)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火孔板(6)、第二火孔板(7)、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
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三火孔板(8)、所述第二火孔板(7)和所述第四火孔板(9)分别组成有火孔;
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15)和第二凸台(16);
所述第一火孔板(6)和所述第二火孔板(7)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凸台(17)和第四凸台(18);
所述第一凸台(15)、所述第二凸台(16)、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分别处于每个所述火孔内;
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15)和所述第二凸台(16)的方向相反;
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火孔板(8)和第四火孔板(9)的内表面贴合;
所述第三凸台(17)和所述第四凸台(18)的高度分别高于所述第一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林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