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及包含其的商用灶。燃烧器包括:炉头,具有最下层火孔;二次风机组件,包括二次空气出风管;导引组件,设于炉头的内部,导引组件为中空结构且沿延伸方向具有与导引组件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与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通,出口端位于炉头的中部,且出口端的末端面的延伸范围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对应最下层火孔,第二位置到锅底的距离为25mm。导引组件在火焰燃烧的过程中持续不间断地向火焰中心供应空气,火焰会主动寻找空气向中央位置靠拢,能够较为有效地使得火焰与锅体换热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热效率。相应地,能够提高包含上述燃烧器的商用灶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商用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商用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及包含其的商用灶。
技术介绍
灶具在工作状态下,可燃气体与一次空气混合后都会经炉头火孔流出被点燃,继而与锅底进行换热,此时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都是由外部空气提供,因此火焰会向外延伸以满足正常燃烧需求。商用灶具并不是全部配备二次风机,如大气式商用灶,通过引射混合部分空气,但仍需向外部寻找空气,导致火焰较为分散;配备下部风箱的灶具,二次空气或大量空气通过风箱从灶具炉膛下部向上方吹送大量空气(空气供过于求),从炉头下部和四周垂直向上进行鼓风,风箱鼓出的二次空气流速由下向上逐渐变小,二次空气速度最高点位置靠下,火焰中心聚拢点很低,外部又较分散,火焰锋面与锅的位置不利于充分换热,导致灶具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燃烧器及包含其的商用灶。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燃烧器,用于商用灶,所述燃烧器包括:炉头,所述炉头具有最下层火孔;二次风机组件,包括二次空气出风管;导引组件,所述导引组件设于所述炉头的内部,所述导引组件为中空结构且沿延伸方向具有与所述导引组件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通,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炉头的中部,且所述出口端的末端面的延伸范围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所述最下层火孔,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炉头的上方的锅底的距离为25mm。在本方案中,导引组件的入口端与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在火焰燃烧的过程中持续不间断地向火焰中心(即距离锅底中心一定高度的位置)供应空气,火焰会主动寻找空气向中央位置靠拢。火焰聚拢点随之变化,通过调整二次空气速度最高点的位置,调整火焰形态,进而使火焰与锅体换热更为充分。通过实验,过剩空气系数能够控制在1.2~1.4之间,实验验证得出,该燃烧器的热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提升至45%左右。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引组件的最低位置(最低位置对应第一位置)位于最下层火孔,最高位置(最低位置对应第二位置)位于锅底下方25mm处,如此设置,使得导引组件既不会触碰到锅体,又能够较为有效地使得火焰与锅体换热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热效率。优选地,所述炉头包括底座,所述最下层火孔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套在所述导引组件的外部。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有利于简化燃烧器的结构,且便于实现导引组件与二次空气出风管的连接,也便于导引组件发挥作用。优选地,所述导引组件包括导引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连接件套设在所述导引本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导引本体具有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在本方案中,通过连接件便于实现导引组件与底座的配合或连接,有利于保持导引组件的位置,也有利于导引组件发挥作用。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引本体过盈配合;或者,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导引本体。在本方案中,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连接件既可与导引本体通过过盈配合而卡紧,也可以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于导引本体。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中用于供所述导引本体穿过的容置孔的顶部边缘和/或底部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止回部,所述止回部贴合于所述导引本体的外部。在本方案中,在连接件于导引本体已经配合或连接的基础上,设置止回部,既有利于提高导引组件的稳定性,又有利于提高连接件于导引本体之间配合或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有利于保持导引组件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止回部与所述导引本体之间焊接连接或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导引本体的外周面上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贴合于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在本方案中,上述延伸部增大了导引本体与连接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导引本体和连接件之间配合或连接的可靠性,且通过延伸部也便于实现连接件与导引本体的连接。优选地,所述底座上预设有螺母,所述连接件上对应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通过紧固件、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底座。优选地,所述导引本体和所述底座之间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二次空气出风管竖直设置,所述导引本体为直立管,且所述导引本体位于所述炉头的中心位置处。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导引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简化燃烧器的整体结构。优选地,所述出口端的外壁面具有外螺纹,所述出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出风管螺纹连接。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连接方式简单且可靠。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商用灶,其包括上述燃烧器。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在该燃烧器中,导引组件的入口端与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在火焰燃烧的过程中持续不间断地向火焰中心(即距离锅底中心一定高度的位置)供应空气,火焰会主动寻找空气向中央位置靠拢。火焰聚拢点随之变化,通过调整二次空气速度最高点的位置,调整火焰形态,进而使火焰与锅体换热更为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热效率。相应地,能够提高包含上述燃烧器的商用灶的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燃烧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导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导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炉头101底座102火盖103螺柱104紧固件20二次风机组件201二次空气出风管30导引组件301导引本体302连接件303连接孔304延伸部305止回部306容置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1本实施例揭示一种燃烧器及包含其的商用灶。如图1-3所示,该燃烧器炉头10、二次风机组件20和导引组件30。其中,炉头10具有最下层火孔。二次风机组件20包括二次空气出风管201。导引组件30设于炉头10的内部,导引组件30为中空结构且沿延伸方向具有与导引组件30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与二次空气出风管201相连通,出口端位于炉头10的中部,且出口端的末端面的延伸范围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对应最下层火孔,第二位置到锅底的距离为25mm。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引组件30的入口端与二次空气出风管201相连,在火焰燃烧的过程中持续不间断地向火焰中心(即距离锅底中心一定高度的位置)供应空气,火焰会主动寻找空气向中央位置靠拢。火焰聚拢点随之变化,通过调整二次空气速度最高点的位置,调整火焰形态,进而使火焰与锅体换热更为充分。通过实验,过剩空气系数能够控制在1.2~1.4之间,实验验证得出,该燃烧器的热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提升至45%左右。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引组件30的最低位置(最低位置对应第一位置)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器,用于商用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n炉头,所述炉头具有最下层火孔;/n二次风机组件,包括二次空气出风管;/n导引组件,所述导引组件设于所述炉头的内部,所述导引组件为中空结构且沿延伸方向具有与所述导引组件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通,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炉头的中部,且所述出口端的末端面的延伸范围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n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所述最下层火孔,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炉头的上方的锅底的距离为2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用于商用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
炉头,所述炉头具有最下层火孔;
二次风机组件,包括二次空气出风管;
导引组件,所述导引组件设于所述炉头的内部,所述导引组件为中空结构且沿延伸方向具有与所述导引组件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出风管相连通,所述出口端位于所述炉头的中部,且所述出口端的末端面的延伸范围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所述最下层火孔,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炉头的上方的锅底的距离为2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包括底座,所述最下层火孔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套在所述导引组件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组件包括导引本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连接件套设在所述导引本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导引本体具有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引本体过盈配合;
或者,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导引本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子洋,王旺旺,徐德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