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8938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地下框架基础,包括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设置的匚形接头,匚形接头包括匚形面板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布置的框格加劲肋;匚形面板包括腹板和分别连接于腹板水平纵向两端的两侧板,腹板与腹板自身所在方向的地下框架基础的钢筋笼抵接,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固定穿设于腹板并与相对向的另一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对应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穿过匚形接头,并在两个开口相对的匚形接头组成的接头箱内进行对应连接,然后在接头箱内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达到有效传递弯矩荷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逐渐增高,为了减少开挖量,在我国西部硬土地区提出一种悬索桥重力式锚碇新型分离式框架基础,此框架基础由分离的连续地下框架基础组成,连续地下框架基础采用分段浇筑施工,即先挖好一副地下框架基础槽段,然后下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在此幅地下框架基础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下一幅地下框架基础槽段施工,最终形成连续地下框架基础。为了满足施工工法及保证先后施工的两幅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要求,需要在两幅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处设置地下框架基础接头。目前地下框架基础接头的形式主要是接头管接头、接头箱接头、工字钢接头和预制混凝土箱接头等,通过地下框架基础接头可将先浇筑段与后浇筑段连接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但是以往的地下框架基础接头处的先、后浇筑段仅通过混凝土连接在一起,若将其作为截水、防渗、挡水或挡土结构时,能满足一定承载需求,但若将其作为框架基础的一部分,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时,连续地下框架基础的墙身在被动土压力作用下会产生较大弯矩,而用上述的连接方式浇筑而成的地下框架基础接头并不能有效的传递弯矩荷载,因此会使得连续地下框架基础的跨中弯矩格外的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施工简单、造价合理且能够有效传递弯矩荷载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地下框架基础,包括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设置的匚形接头,匚形接头包括匚形面板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布置的框格加劲肋;匚形面板包括腹板和分别连接于腹板水平纵向两端的两侧板,腹板与腹板自身所在方向的地下框架基础的钢筋笼抵接,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固定穿设于腹板并与相对向的另一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对应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于匚形接头内的对应连接点,在竖直方向上呈左右依次交错排列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穿过所在方向的腹板后通过连接钢筋对应连接;连接钢筋的第一端与一水平钢筋的端部机械连接,连接钢筋的第二端与另一水平钢筋的端部焊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钢筋与其两端的水平钢筋的连接方式,在竖直方向上依次交替进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格加劲肋包括沿匚形面板内表面竖向设置并水平间隔分布的若干竖向支撑,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水平设置并竖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水平支撑;水平支撑包括第一加劲肋、两第二加劲肋以及两第三加劲肋;第一加劲肋沿腹板内表面水平纵向设置;第二加劲肋分别连接于第一加劲肋水平纵向两端,并沿自身所在方向的侧板内表面水平横向设置;第三加劲肋斜向连接在第一加劲肋和第二加劲肋内侧用于构成支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竖向支撑的设置方位与第二加劲肋的自由端以及第一加劲肋、第二加劲肋和第三加劲肋之间的连接端所在方位相对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劲肋与第三加劲肋的连接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肋水平纵向的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第二加劲肋与第三加劲肋的连接端位于第二加劲肋的三分之一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匚形接头通过刚性连接件于第二加劲肋的自由端进行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于腹板与侧板的连接处设有用于防止地下框架基础槽段内的浆体渗入匚形接头内的止浆装置,止浆装置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平行于侧板设置并向所在地下框架基础方向延伸,第二侧壁垂直于侧板设置并向外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腹板上还固定穿设有若干剪力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两匚形接头内侧对向设置的框格加劲肋起到支挡和围护功能,创造干施工作业条件;通过将相邻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固定穿设于匚形接头,并在两匚形接头内对两侧水平钢筋进行对应连接,在两匚形接头内浇筑混凝土后,水平钢筋、匚形接头以及匚形接头内侧设置的框格加劲肋形成稳固连接,达到有效传递弯矩荷载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的施工状态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标:1-匚形接头,11-匚形面板,111-腹板,112-侧板,12-竖向支撑,13-水平支撑,131-第一加劲肋,132-第二加劲肋,133-第三加劲肋,2-钢筋笼,21-水平钢筋,3-连接钢筋,31-机械连接端,32-焊接连接端,4-刚性连接件,51-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6-剪力筋,7-地下框架基础槽段,8-膨胀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进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地下框架基础,包括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设置的匚形接头1,匚形接头1包括匚形面板11以及沿匚形面板11内表面布置的框格加劲肋;匚形面板11包括腹板111和分别连接于腹板111水平纵向两端的两侧板112,腹板111与腹板111自身所在方向的地下框架基础的钢筋笼2抵接,钢筋笼2的水平钢筋21固定穿设于腹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地下框架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设置的匚形接头,所述匚形接头包括匚形面板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布置的框格加劲肋;所述匚形面板包括腹板和分别连接于腹板水平纵向两端的两侧板,所述腹板与腹板自身所在方向的地下框架基础的钢筋笼抵接,所述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固定穿设于所述腹板并与相对向的另一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对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地下框架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开口相对且对称设置的匚形接头,所述匚形接头包括匚形面板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布置的框格加劲肋;所述匚形面板包括腹板和分别连接于腹板水平纵向两端的两侧板,所述腹板与腹板自身所在方向的地下框架基础的钢筋笼抵接,所述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固定穿设于所述腹板并与相对向的另一钢筋笼的水平钢筋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于所述匚形接头内的对应连接点,在竖直方向上呈左右依次交错排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地下框架基础的水平钢筋穿过所在方向的腹板后通过连接钢筋对应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的第一端与一水平钢筋的端部机械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的第二端与另一水平钢筋的端部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筋与其两端的水平钢筋的连接方式,在竖直方向上依次交替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地下框架基础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格加劲肋包括沿匚形面板内表面竖向设置并水平间隔分布的若干竖向支撑,以及沿匚形面板内表面水平设置并竖向间隔分布的若干水平支撑;所述水平支撑包括第一加劲肋、两第二加劲肋以及两第三加劲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锡刚柯勇柏兴伟陶齐宇黄红亚罗明勇李超曹发辉徐其刚张炜李强龚霞曾泳太周密袁文金小强代臻廖声儒刘桢郭林李松陈毅刘琦琦范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沿江宜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