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868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作为氧化剂,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氧化反应,一锅法制备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原料易得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为氧化剂,一锅法制备目标产物,反应时间短,收率高。纯度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合成
,具体涉及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杀菌、抗惊厥、抗高血压剂、抗微生物等。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可作为一类新型有机荧光剂应用于保险文件等有效证件的防伪。4(3H)-喹唑啉酮还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如生物碱LuotoninF,LuotoninA,Mackinazolinone,Vasicinone,Tryptanthrin均具有喹唑啉酮结构(图6)。这些喹唑啉酮类生物碱表现出各种生物活性,如LuotoninA具有类似于喜树碱的抗肿瘤作用;Vasicinone表现出消炎、抗微生物、抗高血压的活性;Mackinazolinone具有广谱药物活性。目前报道的合成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邻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与乙酰氯或苯甲酰氯、酮、醛等反应;也可利用4H-3,1-苯并噁嗪与胺或甲酰胺反应制得;此外,重金属催化下的N-(2-硝基苯甲酰基)酰胺也可合成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这些方法要么受到反应底物结构的限制,要么存在需要高温或长时间反应等剧烈反应条件,因此新的简便合成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在氧化剂作用下,通过控制氧化剂的用量,可以分别得到靛红酸酐和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作为氧化剂,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氧化反应,一锅法制备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所述反应溶剂为乙腈、THF、二氧六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甲醇、水中的一种或混合溶剂。所述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2-4),得到靛红酸酐。所述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0.45-0.55),得到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所述氧化反应的时间为1-24h。所述氧化反应的温度为室温。反应机理如下:当加入的反应溶剂与水不互溶时,需加入相转移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加速氧化,提高收率,并且后处理简单,无需减压回收溶剂,直接分取有机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溶剂,重结晶得目标产物。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三乙基苄基溴化铵、三乙基苄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所述相转移催化剂的用量为2,3-二酮二氢吲哚质量的0.1-2%。当加入的反应溶剂与水互溶时,就无需加入相转移催化剂,但反应结束后需减压回收有机溶剂,并加入萃取溶剂,分取有机相,水洗、干燥,回收有机溶剂,重结晶得目标产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氧化剂的用量,得到不同的产物。当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2-4)时得到靛红酸酐,当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0.45-0.55)时得到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2)本专利技术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原料易得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为氧化剂,一锅法制备目标产物,反应时间短,收率高。纯度高,适合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靛红酸酐的氢谱图;图2为靛红酸酐的碳谱图;图3为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氢谱图;图4为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碳谱图;图5为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质谱图;图6为天然产物中的喹唑啉酮类生物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乙腈50ml,8%次氯酸钠水溶液100ml,室温搅拌24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减压回收乙腈后,加入100ml乙酸乙酯,分取乙酸乙酯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得到靛红酸酐10.3g,收率63%。1H-NMR(CD3OD,400MHz)ppm:7.79(1H,m,ArH),7.22(1H,m,ArH),6.72(1H,m,ArH),7.56(1H,m,ArH);13C-NMR(CD3OD,100MHz)ppm:170.19,151.40,133.55,131.23,116.30,115.11,110.29,109.99.实施例2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乙腈50ml,8%次氯酸钾水溶液150ml,室温搅拌10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减压回收乙腈后,加入100ml乙酸乙酯,分取乙酸乙酯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得到靛红酸酐11.3g,收率69%。实施例3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乙腈50ml,8%次氯酸钾水溶液120ml,室温搅拌9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减压回收乙腈后,加入100ml乙酸乙酯,分取乙酸乙酯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得到靛红酸酐14g,收率85%。实施例4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二氧六环50ml,8%次氯酸钠水溶液180ml,室温搅拌10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减压回收乙腈后,加入100ml乙酸乙酯,分取乙酸乙酯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得到靛红酸酐7.6g,收率46.6%。实施例5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THF50ml,8%次氯酸钾水溶液120ml,室温搅拌8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减压回收乙腈后,加入100ml乙酸乙酯,分取乙酸乙酯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得到靛红酸酐14g,收率85%。实施例6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3-二酮二氢吲哚(14.7g,0.1mol),水20ml,二氯甲烷50ml,8%次氯酸钾水溶液100ml,室温搅拌4h,TLC检测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10%硫代硫酸钠水溶液,搅拌10min,分取二氯甲烷层,水洗、干燥减压回收二氯甲烷,得到靛红酸酐5.6g,收率34%。实施例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作为氧化剂,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氧化反应,一锅法制备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2,3-二酮二氢吲哚作为原料,以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钾作为氧化剂,在反应溶剂中进行氧化反应,一锅法制备4(3H)-喹唑啉酮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溶剂为乙腈、THF、二氧六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甲醇、水中的一种或混合溶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2-4),得到靛红酸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剂与2,3-二酮二氢吲哚比的摩尔比为1:(0.45-0.5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乙巳何勇冯慧怡谢大乐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