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88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包括鞋底,所述鞋底上表面对应于鞋底的前掌和后跟之间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中置入有支撑片,支撑片与所述安置槽匹配,支撑片前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前叉脚,前叉脚的端部朝向鞋底的前掌处,所述支撑片具有微弹性。该中底支撑构造能够:1、降低制鞋成本、省略生产工序;2、增加成鞋穿着时的回弹效果;3、起到腰窝支撑,有利于分散足底压力;4、可适度增加外底厚度;5、支撑片的两条槽线可以增强支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
技术介绍
传统带跟鞋底中一般会安置钢勾心,钢勾心起到对鞋底、中底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同时该构造也是国标要求,但是传统的钢勾心置于鞋底中导致鞋底整体比较重,而且钢勾心硬度大弹性低,导致行走时鞋底前掌处的可弯折性较差,且可调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该支撑构造的回弹性和支承性能更好,且回弹性和支承性能的可调性更好。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包括鞋底,所述鞋底上表面对应于鞋底的前掌和后跟之间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中置入有采用硬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支撑片与所述安置槽匹配,支撑片前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前叉脚前叉脚的端部朝向鞋底的前掌处,所述支撑片具有微弹性。优选的,所述安置槽内具有卡槽,所述支撑片的底部对应于卡槽设置有凸件,凸件卡入于所述卡槽中。优选的,所述凸件为沿鞋底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多道凸条,所述卡槽为对应于所述凸条的长条槽,所述凸条卡入长条槽中。优选的,所述支撑片的后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后叉脚,后叉脚延伸到鞋底后跟处。优选的,所述前叉脚底部具有前倾面,前倾面呈弧形面或斜面,前倾面由中间向前倾斜,所述安置槽的底部与所述前倾面匹配。优选的,所述后叉脚底部具有后倾面,后倾面呈弧形面或斜面,后倾面由中间向后倾斜,所述安置槽的底部与所述后倾面匹配。优选的,通过调节所述支撑片的材料强度、弹性和/或前叉脚的前倾面角度和/或后叉脚的后倾面角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长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叉开角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条数,实现支撑片对鞋底足弓处的支承性能和回弹效果的调整和设定。优选的,所述安置槽前后端的前叉脚槽和后叉脚槽具有三个以上,配置有多个支撑片,各支撑片的材料强度、弹性和/或叉脚条数不同和或倾斜面不同,通过更换不同支撑片实现舒适度调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1、降低制鞋成本、省略生产工序;2、在确保对鞋底的骨架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增加成鞋穿着时的回弹效果和前掌趾跖骨处的可弯折性;3、起到腰窝支撑,有利于分散足底压力;4、可适度增加外底厚度;5、支撑片的两条槽线可以增强支撑性能;6、因支撑片向两侧叉开可增强支撑片对整个鞋底的支承效果,提升稳定性,同时前后叉脚可以使需要弯曲的部位宽度降低,更利于配合脚部行走时略有弯曲的形态,同时又能确保中间部位对足弓的高强度支承作用;7、通过在前叉脚和后叉脚底部设置倾斜面可使人体行走时,由鞋底中部触地到前掌触地时的过度更加顺畅;8、通过设置硬质非金属支撑片,可以通过调整材料强度、弹性和/或前叉脚的前倾面角度和/或后叉脚的后倾面角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长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叉开角度和/或前叉脚和后叉脚的条数,可实现支撑片对鞋底足弓处的支承性能和回弹效果的调整和设定,可以对穿着舒适性作出更加细腻的设定和掌控,进一步改善脚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支撑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后视图。图4为图2的侧视图。图5为图1中的鞋底拆除支撑片后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提供的支撑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鞋底上支撑片的分布详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参照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包括鞋底1,所述鞋底1上表面对应于鞋底1的前掌和后跟之间开设有安置槽2,安置槽2中置入有采用硬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3,主要采用高强度塑料,如ABS或尼龙等,支撑片3与所述安置槽2匹配,支撑片3前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前叉脚4,前叉脚4的端部朝向鞋底1的前掌处,所述支撑片3具有微弹性,支撑片3在鞋底1中起到类似中底的支承作用,安置槽2内具有卡槽5,所述支撑片3的底部对应于卡槽5设置有凸件6,凸件6卡入于所述卡槽5中。参照图2-5所示,为了提升支撑片3设置的稳定性并增强支撑性能,所述凸件6为沿鞋底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多道凸条,所述卡槽5为对应于所述凸条的长条槽,所述凸条卡入长条槽中。参照图2-5所示,为了使支撑片3在鞋底上受力更加均衡,所述支撑片3的后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后叉脚7,后叉脚7延伸到鞋底1后跟处。参照图2-4所示,为了能够在行走时弹性更加可控,趾跖骨位置弯曲更加顺畅舒适,所述前叉脚4底部具有前倾面8,前倾面8呈弧形面或斜面,前倾面8由中间向前倾斜,所述安置槽2的底部与所述前倾面8匹配。参照图2-4所示,为了提成支撑片3的可变形量以提升舒适性,所述后叉脚7底部具有后倾面9,后倾面9呈弧形面或斜面,后倾面9由中间向后倾斜,所述安置槽2的底部与所述后倾面9匹配。参照图1-5所示,通过调节所述支撑片3的材料强度、弹性和/或前叉脚4的前倾面8角度和/或后叉脚的后倾面9角度和/或前叉脚4和后叉脚7的长度和/或前叉脚4和后叉脚7的叉开角度和/或前叉脚4和后叉脚7的条数,实现支撑片3对鞋底1足弓处的支承性能和回弹效果的调整和设定。参照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所述安置槽2前后端的前叉脚槽21和后叉脚槽22具有三个以上,配置有多个支撑片3,各支撑片3的材料强度、弹性和/或叉脚条数不同和或倾斜面不同,通过更换不同支撑片3实现舒适度调整,本实施例中前叉脚为3个,分别为左叉脚41、中叉脚42和右叉脚43,后叉脚7为两个。参照图7所示,以两叉脚的支撑片为例,上述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中,左右两侧前叉脚4距离前掌处均为17MM,两前叉脚4之间最靠近足弓处与前掌处距离为35MM,左侧前叉脚4距离鞋底左侧边缘距离为11.5-14.5MM,优选13MM,右侧前叉脚距离鞋底右侧边缘距离为5.5-8.5MM,优选为7MM,支撑片最大长度为86-98MM,优选92MM,而左右侧的后叉脚7与鞋底边缘的最近距离均为5.5-8.5MM,优选为7MM。该数据方案能够使支撑片在节省材料的前提下发挥更好的支承和回弹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专利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包括鞋底,其特征是:所述鞋底上表面对应于鞋底的前掌和后跟之间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中置入有采用硬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支撑片与所述安置槽匹配,支撑片前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前叉脚,前叉脚的端部朝向鞋底的前掌处,所述支撑片具有微弹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包括鞋底,其特征是:所述鞋底上表面对应于鞋底的前掌和后跟之间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中置入有采用硬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撑片,支撑片与所述安置槽匹配,支撑片前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前叉脚,前叉脚的端部朝向鞋底的前掌处,所述支撑片具有微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安置槽内具有卡槽,所述支撑片的底部对应于卡槽设置有凸件,凸件卡入于所述卡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凸件为沿鞋底长度方向平行分布的多道凸条,所述卡槽为对应于所述凸条的长条槽,所述凸条卡入长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片的后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叉开的后叉脚,后叉脚延伸到鞋底后跟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前叉脚底部具有前倾面,前倾面呈弧形面或斜面,前倾面由中间向前倾斜,所述安置槽的底部与所述前倾面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鞋中底支撑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后叉脚底部具有后倾面,后倾面呈弧形面或斜面,后倾面由中间向后倾斜,所述安置槽的底部与所述后倾面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辉李运河胡毓娥邵馨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秀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