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55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包括基台、电源放置工装件、输送线、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以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电源放置工装件用来承载移动电源,且置放于输送线。输送线包括固定于基台上的机架。颜色检测部固定于机架上。外观缺陷检测部布置于颜色检测部的下游,且固定于基台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固定于机架的正下方。这样一来,当移动电源沿着输送线进行流转时,分别借助于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即可在线对其完成颜色识别判定、缺陷识别判定以及入库信息读取,整个检测过程方便、快捷,且精准度高,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工业制造中所起到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
本技术涉及实训教学设备制造
,尤其是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自动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相关的实训设备,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较弱,进入企业后仍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为了便于学生充分自动化组装生产线的运行原理,提高其动手能力,部分职业院校机械专业中引入移动电源制造作为施教对象。在移动电源进行组装的示教过程中,需要对其外观进行检测(主要包括颜色检测以及表面缺陷检测),且对入库信息进行记录。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移动电源的外观检测以及后续信息记录均由人工目测完成,检测效率低,且结果误差较大;另外,在执行检测操作时需将输送线停机,严重降低了检测效率。且截止到本技术方案申请日,未检索到集外观检测以及信息采集功能于一体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的有关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故,本技术设计人员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的出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包括基台、电源放置工装件、输送线、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以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电源放置工装件用来承载移动电源,置放于输送线,且跟随输送线进行同步位移运动。输送线包括有固定于基台上的机架。颜色检测部固定于机架上,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颜色检测。外观缺陷检测部布置于颜色检测部的下游,且固定于基台上。外观缺陷检测部正对应于输送线,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缺陷检测。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固定于机架的正下方,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二维码进行扫描、信息记录。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颜色检测部包括有通道式金属检测仪,其横跨于输送线的正上方。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外观缺陷检测部包括有支撑架以及高速CCD摄像机。支撑架可拆卸地固定于基台上,且位于输送线的前侧/后侧。高速CCD摄像机由支撑架进行支撑,且布置于输送线的正上方。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支撑架包括有立柱、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以及悬臂梁。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沿着上下方向相对而置,且均借助于第一螺栓组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立柱上。在立柱的侧壁上开设有供上述第一螺栓组件插设、固定的竖向滑移槽,相对应地,由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均延伸出有与竖向滑移槽相适配的竖向滑移凸起。悬臂梁呈水平态,其与立柱的侧壁相贴靠,且始终被夹设于上置固定角件和下置固定角件之间。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均借助于第二螺栓组件实现与悬臂梁的可拆卸固定。在悬臂梁的上、下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供上述第二螺栓组件插设、固定的第一横向滑移槽、第二横向滑移槽,相对应地,由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均延伸出有与第一横向滑移槽、第二横向滑移槽相适配的第一横向滑移凸起、第二横向滑移凸起。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立柱和悬臂梁均由铝型材直接切断而成。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包括有钣金托架和二维码识别系统读写装置。钣金托架可拆卸地固定于机架上。二维码识别系统读写装置布置于输送线的正下方,且由钣金托架进行托靠。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二维码信息读取部还包括有高度调整块。高度调整块垫设于钣金托架和二维码识别系统读写装置之间。本技术所公开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集外观颜色检测、外观缺陷检测以及入库信息读取为一体。当移动电源沿着输送线进行流转时,分别借助于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即可对其在线地完成颜色识别判定、缺陷识别判定以及入库信息读取,整个检测过程方便、快捷,且精准度高,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工业制造中所起到的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中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I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中外观缺陷检测部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外观缺陷检测部中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中二维码信息读取部的立体示意图。1-基台;2-电源放置工装件;3-输送线;4-颜色检测部;41-通道式金属检测仪;5-外观缺陷检测部;51-支撑架;511-立柱;5111-竖向滑移槽;512-上置固定角件;513-下置固定角件;514-悬臂梁;5141-第一横向滑移槽;515-第一螺栓组件;516-第二螺栓组件;52-高速CCD摄像机;6-二维码信息读取部;61-钣金托架;62-二维码识别系统读写装置;63-高度调整块。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技术中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及其I局部放大图,可知,其主要由基台1、电源放置工装件2、输送线3、颜色检测部4、外观缺陷检测部5以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6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电源放置工装件2用来承载移动电源,置放于输送线3,且在摩擦力作用下跟随输送线3进行同步位移运动。输送线3包括有可拆卸地固定于基台1上的机架。颜色检测部4可拆卸地固定于机架上,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颜色检测。外观缺陷检测部5布置于颜色检测部4的下游,亦可拆卸固定于基台1上。外观缺陷检测部5正对应于输送线3,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缺陷检测。二维码信息读取部6可拆卸地固定于机架的正下方,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二维码进行扫描、信息记录。这样一来,本技术方案所公开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有效地集外观颜色检测、外观缺陷检测以及入库信息读取为一体,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了检测效率,整个检测过程方便、快捷,从而使得学生更为充分地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工业制造中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执行上述检测工序的进程中,无需对输送线进行停机,线上进行即可。上述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当移动电源沿着输送线3进行流转时,分别借助于颜色检测部4、外观缺陷检测部5、二维码信息读取部6即可对其在线地完成颜色识别判定、缺陷识别判定以及入库信息读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台、电源放置工装件、输送线、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以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所述电源放置工装件用来承载移动电源,置放于所述输送线,且跟随所述输送线进行同步位移运动;所述输送线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基台上的机架;所述颜色检测部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颜色检测;所述外观缺陷检测部布置于所述颜色检测部的下游,且固定于所述基台上;所述外观缺陷检测部正对应于所述输送线,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缺陷检测;所述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固定于所述机架的正下方,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二维码进行扫描、信息记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台、电源放置工装件、输送线、颜色检测部、外观缺陷检测部以及二维码信息读取部;所述电源放置工装件用来承载移动电源,置放于所述输送线,且跟随所述输送线进行同步位移运动;所述输送线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基台上的机架;所述颜色检测部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颜色检测;所述外观缺陷检测部布置于所述颜色检测部的下游,且固定于所述基台上;所述外观缺陷检测部正对应于所述输送线,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进行外观缺陷检测;所述二维码信息读取部固定于所述机架的正下方,以对流经的移动电源二维码进行扫描、信息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颜色检测部包括有通道式金属检测仪,其横跨于所述输送线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观缺陷检测部包括有支撑架以及高速CCD摄像机;所述支撑架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基台上,且位于所述输送线的前侧/后侧;所述高速CCD摄像机由所述支撑架进行支撑,且布置于所述输送线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训教学用移动电源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有立柱、上置固定角件、下置固定角件以及悬臂梁;所述上置固定角件、所述下置固定角件沿着上下方向相对而置,且均借助于第一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开双杨建李桂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