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718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防止由于衬垫的容器侧面的刮伤的产生、辐射防止膜的剥离,进而防止作为助长热的移动的传热通道的生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隔热容器(10)通过如下方法形成:在以上部外容器(16a)和下部外容器(16b)被分割为二的外容器(16)的上述上部外容器(16a)和内容器(12)之间,将位置决定器具(24)介于其中,设置所定间隔的空隙部(14),将上述上部外容器(16a)的口部(18b)和上述内容器(12)的口部(18a)接合,将上述位置决定器具(24)从上述空隙部(14)移除后,接合上述上部外容器(16a)和上述下部外容器(16b),将上述外容器(16)和上述内容器(12)之间的空隙部(14)作真空排气而密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特别是有关于将内容器和外容器接合、将其间的空隙部作真空排气而成的玻璃制的。
技术介绍
现有玻璃制的隔热容器以下述的各种方法被制造(参考专利文献1)。图3(A)为表示第一种现有方法的图示。在此现有方法中,首先,形成在上部设置口部100a的内容器100、以及以和该内容器100形状约略相似而在上部具有开口部102a、且在底部设置排气用细管104的圆筒状的外容器102。又,在底部将衬垫106介于其中,而在内容器100和外容器102之间保持等间隔的空隙部108,从外容器102的开口部102a插入内容器100,使内容器100收容在外容器102中。其次,将外容器102的开口部102a从侧面加热且一边回转,将开口部102a侧面通过以压勺(ヘラ)等的压接器具110压接的旋转(spinning)加工而缩径,形成外容器口部。又,通过将内容器的口部100a和外容器的口部熔着结合而一体化,形成二层壁容器,经由排气用细管104,通过将空隙部108作真空排气而密封,制造隔热容器。图3(B)为表示第二种现有方法的图示。在此现有方法中,首先,形成在上部设置口部100a的内容器100、以及以和该内容器100形状约略相似而在上部具有口部112a、且在下部设置开口部112b的外容器112。又,在内容器100和外容器112之间将衬垫106介于其中,保持等间隔的空隙部108,从外容器112的下部开口部112b插入内容器100,使内容器100收容在外容器112内部。其次,将内容器100的口部100a和外容器的口部112a加热而使其熔着结合,又,将外容器112的下部开口部112b从侧面加热且一边回转,通过拉伸器具114在下方拉伸,使其缩径而形成底部,之后,在底部开孔,在该底部熔着排气用细管而作为二层壁容器。又,和上述现有方法相同,通过将空隙部真空排气而密封,制造隔热容器。图3(C)为表示第三种现有方法的图示。在此现有方法中,首先,形成被二分割为在上部具有口部122a且在下部设置开口部122b的上部外容器124a、和在底部设置排气用细管104的下部外容器124b的外容器122、以及以和该外容器122形状约略相似而在上部具有口部100a的内容器100。又,在内容器100和上部外容器124a之间将衬垫106介于其中,保持等间隔的空隙部108,从上部外容器124a的下部开口部122b插入内容器100,使内容器100收容在上部外容器124a中。其次,将内容器100的口部100a和外容器122的口部122a加热而熔着结合后,使上部外容器124a和下部外容器124b熔着结合而一体化,作为二层壁容器。又,和上述方法相同,通过将空隙部108作真空排气而密封,制造隔热容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860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然而,即使在上述任一方法中,在内容器100和外容器102、112、122间,为了保持所定的间隔,衬垫106被夹置。作为此衬垫106的材料,现有石棉(asbestos)被利用,利用石棉的话,有带给环境以及健康不好影响的问题。因此,虽然替代材料被使用,但由于此替代材料比石棉硬一些,弹力性差,所以无法对应在制造过程中加热冷却内外容器时产生的该内外容器的间隙的宽度的变动,而有衬垫的偏移产生,会施加应力在内外容器的衬垫被夹置的部份的情形。又,欲使此偏移的衬垫回到适当位置的话,在内外容器侧面发生刮伤,特别是在被覆辐射防止膜的情形中,该辐射防止膜剥离而对保温性能给予不好影响。又,衬垫存在的话,在被覆透明的辐射防止膜且外部包装也为透明体的情形中,由于看得到衬垫而在外观上也不佳。又,由于衬垫的存在,传热通道(path)产生,热经由衬垫在内外容器间移动,也有保温性能降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此类的问题,防止由于衬垫的容器侧面的刮伤的产生、辐射防止膜的剥离,外观也出色,更防止作为助长热的移动的传热通道的生成作为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隔热容器在将内容器和外容器接合而一体化、将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之间的空隙部作真空排气而密闭的隔热容器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仅在口部被一体化。又,本专利技术的隔热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是在以上部外容器和下部外容器被分割为二的外容器的上述上部外容器和内容器之间,使位置决定器具介于其中,设置所定间隔的空隙部,将上述上部外容器的口部和上述内容器的口部接合,将上述位置决定器具从上述空隙部移除后,接合上述上部外容器和上述下部外容器,将上述外容器和上述内容器之间的空隙部作真空排气而密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隔热容器,内容器和外容器仅在口部被一体化。亦即,由于在内容器和外容器之间,衬垫不介于其中,不会因为衬垫而在内外容器的侧面产生刮伤。又,由于通过外部包装也不会看到衬垫,不会损害隔热容器的外观。又,被覆的辐射防止膜不会因为衬垫剥离,又,由于不会生成通过衬垫的传热通道,保温效果不会被损害。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隔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因为将外容器和内容器之间的空隙部通过使用位置决定器具,维持为所定的间隔,不利用衬垫来制造隔热容器。因此,由于在制造过程中,不会因为衬垫而在内外容器侧面产生刮伤,故不会损害隔热容器的外观。又,被覆的辐射防止膜不会因为衬垫而剥离,又,由于不会生成通过衬垫的传热通道,故保温效果不会被损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隔热容器的剖面图;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隔热容器的制造过程的图标,其中图2(A)为在上部外容器和内容器之间,使位置决定器具介于其中而配置的图标,图2(B)为将口部接合后的图示,图2(C)为将下部外容器插入的图示,图2(D)为将上部外容器和下部外容器接合,隔热容器完成的图示;图3为表示现有技术的图示,图3(A)为第一种现有技术,图3(B)为第二种现有技术,图3(C)为第三种现有技术。图中符号说明10隔热容器、12内容器、14空隙部、16外容器、16a上部外容器、16b下部外容器、18口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所附图示说明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图1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隔热容器10的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热容器10具备玻璃制的内容器12、在该内容器12的外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空隙部14而被配置的玻璃制的外容器16。又,外容器16为上部外容器16a和下部外容器16b被接合的对象,内容器12和上部外容器16a在口部18中被接合,外容器16内面和内容器12外面之间的空隙部14被保持为真空状态。又,在内容器12和外容器16之间,衬垫等不介于其中,内容器12和外容器16仅在口部18被接合而被一体化。又,在内容器12的外面,为了减低热辐射,被覆可透视的辐射防止膜20。又,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使该辐射防止膜20被覆在内容器12外面,但被覆的面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容器16的内面等其它的面也可。又,作为辐射防止膜20,虽然使用ITO[在铟(In)的氧化物植入(doping)锡(Sn)的物质]膜,但辐射防止膜并不限定于此,ZnO、SiOx、SnO2、或TiOx等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也可。其次,参考图2说明有关该隔热容器10的制造方法。首先,以所希望的形状将内容器12成形加工的同时,形成与该内容器12形状约略相似的外容器16。此时,外容器16以包含口部18b的上部外容器16a、在图2(C)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热容器,其特征是,在将内容器和外容器接合而一体化、将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之间的空隙部作真空排气而密闭的隔热容器中,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仅在口部被一体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隔热容器,其特征是,在将内容器和外容器接合而一体化、将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之间的空隙部作真空排气而密闭的隔热容器中,上述内容器和上述外容器仅在口部被一体化。2.一种隔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以上部外容器和下部外容器被分割为二的外容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孝文小林悠
申请(专利权)人:膳魔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