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发热路面,包括:路面层,所述路面层内含有发热件;粘结层,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路面层下方,且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支撑面和至少两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支撑面相连,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所述支架的所述支撑面通过所述粘结层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所述支架内至少形成一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贴设于所述支撑面的内表面上。该可发热路面结构简单,铺装和维修方便,成本低,同时融雪效果好,解决了现有自融雪路面结构繁杂、维修不便且融雪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发热路面
本技术属于路面
,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可发热路面。
技术介绍
在寒冷地区,下雪过后路面容易积雪,积雪不仅会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带来事故风险,为此,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铲雪。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地面积雪,有采用多孔路面从源头避免路面积水,或者路面下部设置动力吸水装置,使路面上的水及时除去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还有配套设置集水装置,将从路面向下流的水进行收集的技术方案;也有采用热量将路面上的冰或雪及时融化避免进一步积雪的技术方案,目前来说,借助热量形成自融雪道路的主要方法有:地热法、热管法、电磁感应加热法、微波加热法、电阻丝发热法以及导电沥青发热法等。地热法和热管法是指将热的地下水或加热后的水通过管道引流到路面结构中,使水的热量传导到路面从而融雪化冰。电磁感应加热法和微波加热法是指向混凝土中掺入磁感应材料或吸波材料,然后从外部施加电磁波或微波,对混凝土进行加热。电阻丝发热法和导电沥青发热法的原理都是电热效应,但区别在于导电沥青发热法是路面材料本身发热,发热体距离路表的冰雪更近,因此效率更高。虽然现有自融雪相关方案较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达到在下雪天无需人工铲雪的目的,尤其是在那些积雪较厚且下雪频次较高的地区,现有方案要么会使得路面结构繁杂,维修不方便,要么融雪效果不佳,依然无法真正实现无需人工铲雪。因此,现有自发热路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发热路面。该可发热路面结构简单,铺装和维修方便,成本低,同时融雪效果好,解决了现有自融雪路面结构繁杂、维修不便且融雪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发热路面,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可发热路面包括:路面层,所述路面层内含有发热件;粘结层,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路面层下方,且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支撑面和至少两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支撑面相连,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所述支架的所述支撑面通过所述粘结层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所述支架内至少形成一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贴设于所述支撑面的内表面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该可发热路面可在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路面的尺寸,灵活选择可发热路面的形状和尺寸,如可以直接形成整个路面,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可发热路面进行拼接,当需要维修时,直接更换某块或某几块可发热路面即可,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发热件直接设于路面层内,有利于发热件的热量快速到达路面,提高可发热路面的融雪能力。进一步的,因路面层通过粘结层与支架相连,当需要维修时,可直接更换路面层和粘结层即可,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支架的支撑面为粘结层和路面层提供铺装平台,支撑脚为整个可发热路面提供支撑力,使得可发热路面可以承受来往行人和车辆的重量,进一步的,支架为隔热层形成空间,降低了可发热路面的体积;隔热层位于支架内的腔室中,且贴设于支撑面的内表面,使得发热件的热量经路面层下部到达支撑面后由隔热层阻隔,进而避免热量进一步耗散。即在隔热层的作用下,路面层中的发热件的热量可集中于路面层上部,提高了可发热路面的融雪效果。由此,该可发热路面结构简单,铺装和维修方便,成本低,同时融雪效果好,解决了现有自融雪路面结构繁杂、维修不便且融雪效果不佳的问题。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任选的,所述发热件选自电热丝、电热膜、碳纤维发热片、碳晶发热片、碳晶发热膜、碳晶发热板、碳纤维发热线、石墨烯发热膜中的至少之一。任选的,所述支架的材料选自钢、铜、铝、铁、PVC中的至少之一,优选PVC。任选的,所述路面层为内含所述发热件的改性无机粉复合片材。任选的,所述路面层的厚度为6-40mm。任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脚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40-60mm。任选的,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和至少两相对设置的支撑脚,其中,一所述支撑脚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底面的一端相连,另一所述支撑脚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底面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支撑脚上设有多个第一孔。任选的,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面和支撑脚,所述支撑脚沿所述支撑面的端部向下延伸,所述支撑脚上设有多个第一孔。任选的,所述支撑脚平行设置。任选的,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支撑脚相连。任选的,所述分隔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孔。任选的,所述支撑脚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第一孔。任选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脚上,对称且均匀地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孔。任选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脚上,间隔且均匀地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孔。任选的,所述分隔板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第二孔。任选的,所述隔热层选自铝箔隔热卷材、保温隔热纸、玻璃纤维棉板/毡、聚氨酯发泡板、离心剥离纤维棉/岩棉、微纳隔热板、气凝胶毡中的至少之一。任选的,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1-60cm。任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选自卡扣和螺钉、螺栓、铆钉中的至少之一。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发热路面的支架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n路面层,所述路面层内含有发热件;/n粘结层,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路面层下方,且与所述路面层相连;/n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支撑面和至少两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支撑面相连,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所述支架的所述支撑面通过所述粘结层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所述支架内至少形成一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贴设于所述支撑面的内表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面层,所述路面层内含有发热件;
粘结层,所述粘结层位于所述路面层下方,且与所述路面层相连;
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支撑面和至少两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支撑面相连,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所述支架的所述支撑面通过所述粘结层与所述路面层相连,所述支架内至少形成一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贴设于所述支撑面的内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选自电热丝、电热膜、碳纤维发热片、碳晶发热片、碳晶发热膜、碳晶发热板、碳纤维发热线、石墨烯发热膜中的至少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材料为钢或铜或铝或铁或PV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材料为PVC。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为内含所述发热件的改性无机粉复合片材。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的厚度为6-4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脚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40-6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热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和至少两相对设置的支撑脚,其中,一所述支撑脚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底面的一端相连,另一所述支撑脚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底面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支撑脚上设有多个第一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福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