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育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69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保育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设置有水生植物,保育池底部为自然泥土面,在保育池内设置有多块自然石和多颗块石,所有自然石顶部高于保育池内的水位,由所有自然石和相邻自然石之间的常绿水生植物共同构成横跨池体两对侧壁的通道,水生植物生长于相邻块石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成蛙、蟾蜍、蛇等生物的迁移,便于陆生生物跨池迁移,而且便于水生生物繁殖、栖息;保育池长期蓄水对蛙的产卵及繁殖提供了条件,平稳的水生环境对蝌蚪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保育池的自然石、块石和生物通道对幼蛙的迁徙和上岸提供了条件,除天敌和自身生成影响外,蛙的一个繁殖周期内可实现较高的繁殖存活率和迁徙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育池
本技术属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具体涉及一种保育池。
技术介绍
文献CN205170506U公开了一种生态水池,包括水池和驳岸,水池的池底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基底层、防水层以及生长层;池底呈阶梯状,包括若干梯层;每个阶梯层均呈不规则的起伏状;生长层上设置有枯木和石堆,一部分枯木完全沉入水中,另一部分枯木露出水面;阶梯层按照深度从高到底依次种植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湿生植物;水池上还设有生态浮岛,生态浮岛包括竹筏或木筏,生态浮岛上种植有水社柳、莎草、禾本科草类植物;驳岸由天然石块砌成,其上种植有亲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乔木。如前所述水池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但其不便于陆生生物逃生,且不便于水生生物(蛙、蟾蜍、鱼)生长、繁殖,尤其是位于沟壑区的这种水池,在涨水阶段很容易导致水生生物被冲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的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所述技术方案。一种保育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设置有水生植物,保育池底部为自然泥土面,在保育池内设置有多块自然石和多颗块石,所有自然石顶部高于保育池内的水位,由所有自然石和相邻自然石之间的常绿水生植物共同构成横跨池体两对侧壁的通道,水生植物生长于相邻块石之间。使用过程中,当常绿水生植物生长过高时,可通过人工修剪维护;当常绿水生植物生长过于茂盛时,可通过人工拔出部分。作为优选方案,自然石设置有多排,不同排的相邻自然石错开布置。作为优选方案,常绿水生植物顶部略低于自然石顶部。进一步地,在池体内侧壁设置有用生态砖铺筑的缓坡道。为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在池体边缘设置有树。作为优选方案,自然石横跨池体中部区域。进一步地,在保育池的溢流区域设置有挡水坎。作为优选方案,挡水坎顶部呈弧形。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不仅能够实现成蛙、蟾蜍、蛇等生物的迁移,便于陆生生物跨池迁移,而且便于水生生物繁殖、栖息;(2)、保育池长期蓄水对蛙的产卵及繁殖提供了条件,平稳的水生环境对蝌蚪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保育池的自然石、块石和生物通道对幼蛙的迁徙和上岸提供了条件,除天敌和自身生成影响外,蛙的一个繁殖周期内可实现较高的繁殖存活率和迁徙率;(3)、涨水季节,位于沟壑区的这种保育池还能够防止大多数水生生物被冲走,同时能够大幅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伤害;(4)、结构简单,相对于纯硬化水池的建造成本更低,维护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保育池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Ⅰ处截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中保育池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在此指出以下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权利要求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一种保育池,包括池体,池体边缘设置有侧墙2,在池体内设置有水生植物,保育池4底部为自然泥土面,在保育池4内设置有多块自然石41和多颗块石43,所有自然石41顶部高于保育池4内的水位(图中编号10表示水位),由所有自然石41和相邻自然石41之间的常绿水生植物44共同构成横跨池体两对侧壁的通道,水生植物42生长于相邻块石43之间,该水生植物42采用沉水性多年生草本植物菹草,既能够做鱼的饲料或绿肥,也可作为小水景中的良好绿化材料。本实施例中,自然石41设置有多排(图中仅示意性地给出了两排自然石41),不同排的相邻自然石41错开布置。常绿水生植物44顶部略低于自然石41顶部。在池体边缘设置有树6。自然石41横跨池体中部区域。在保育池4的溢流区域设置有挡水坎8,挡水坎8顶部呈弧形。实施例2一种保育池,参照是实施例1并结合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池体内侧壁设置有用生态砖铺筑的缓坡道7,单块生态砖的规格可设为0.3*0.6m,并在生态砖空隙处设有草本植物。缓坡道7外围设置有浆砌石侧墙,浆砌石侧墙为M7.5浆砌石,其顶部采用5cm厚C20砼压顶,浆砌石侧墙的转角处用于种植有树6,具体树种可根据适生环境确定,如桑树。采用实施例中的保育池,不仅能够实现成蛙、蟾蜍、蛇等生物的迁移,便于陆生生物跨池迁移,而且便于水生生物繁殖、栖息;保育池长期蓄水对蛙的产卵及繁殖提供了条件,平稳的水生环境对蝌蚪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保育池的自然石、块石和生物通道对幼蛙的迁徙和上岸提供了条件,除天敌和自身生成影响外,蛙的一个繁殖周期内可实现较高的繁殖存活率和迁徙率;涨水季节,位于沟壑区的这种保育池还能够防止大多数水生生物被冲走,同时能够大幅减少对水生生物的伤害;此外,该保育池结构简单,相对于纯硬化水池的建造成本更低,维护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育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设置有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保育池(4)底部为自然泥土面,在保育池(4)内设置有多块自然石(41)和多颗块石(43),所有自然石(41)顶部高于保育池(4)内的水位,由所有自然石(41)和相邻自然石(41)之间的常绿水生植物(44)共同构成横跨池体两对侧壁的通道,水生植物(42)生长于相邻块石(43)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育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设置有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保育池(4)底部为自然泥土面,在保育池(4)内设置有多块自然石(41)和多颗块石(43),所有自然石(41)顶部高于保育池(4)内的水位,由所有自然石(41)和相邻自然石(41)之间的常绿水生植物(44)共同构成横跨池体两对侧壁的通道,水生植物(42)生长于相邻块石(4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育池,其特征在于:自然石(41)设置有多排,不同排的相邻自然石(41)错开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育池,其特征在于:常绿水生植物(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川周旋郑杰炳杨赟高建梅王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