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450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包括杯体,杯体包括具有上口和下口,上口和下口分别设置在漏斗形内腔的两侧,使上口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下口的正投影面积,下口与漏斗形内腔之间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且漏斗形内腔的一侧呈与圆柱筒外壁处于同一平面的切面,且切面与上口形成的平面垂直,与圆柱筒连接处的漏斗形内腔底部设置有半圆形凸台,且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现有漏斗形浇口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设与漏斗为一体结构的竖直切面,并增加圆柱筒,进而减少液体的使用量和增加液体静压,并通过与挡渣棉的配合,实现对渣体进行自动过滤,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液体使用量。降低液体使用量。降低液体使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锻造行业,特别是涉及一种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
[0003]
技术介绍

[0004]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 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0005]在现有的铸造过程中,浇口杯是漏斗形的外浇口,单独制造或直接在铸型内形成,成为直浇道顶部的扩大部分。其作用是承接来自浇包的金属液,防止飞溅和溢出,方便浇注;减少金属液对铸型的直接冲击;可能撇去部分熔渣、杂质、阻止其进入直浇道内;提高金属液静压力。因此浇口杯在现有铸造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0006]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浇口杯多采用漏斗形状,导致增加浇注时液体的使用量,同时,由于漏斗形不便于人工撇渣操作,往往造成部分渣体进入模具中,影响产品质量,现有漏斗形浇口杯,开口比较大,且高度低,进一步增加贮存在浇口杯中的液体量,造成浪费,同时由于高度低,降低液静压力,影响产品的质量,申请公布号为CN 105537525 A的专利就存在这种缺陷。
[0007]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在现有漏斗形浇口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设与漏斗为一体结构的竖直切面,并增加圆柱筒,进而减少液体的使用量和增加液体静压,并通过与挡渣棉的配合,实现对渣体进行自动过滤的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br/>[000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具有上口和下口,所述上口和下口分别设置在漏斗形内腔的两侧,使上口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下口的正投影面积,其特征是:所述下口与所述漏斗形内腔之间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且所述漏斗形内腔的一侧呈与所述圆柱筒外壁处于同一平面的切面,且切面与所述上口形成的平面垂直,与所述圆柱筒连接处的所述漏斗形内腔底部设置有半圆形凸台,且所述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
[0010]进一步的,所述切面上端的上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切面和上口进行连接的挡板,挡板与所述切面和漏斗形内腔为一体结构,所述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环形坡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口的最大开口直径为120mm,最小开口直径为94mm,所述漏斗形内腔的高度为165mm,所述漏斗形内腔壁的厚度为8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形内腔和圆柱筒的整体高度为300mm,所述圆柱筒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52mm和68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切面的宽度为110mm,所述半圆形凸台的厚度为20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形内腔与半圆形凸台和圆柱筒为一体结构。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在现有漏斗形浇口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设与漏斗为一体结
构的竖直切面,并增加圆柱筒,进而减少液体的使用量和增加液体静压,并通过与挡渣棉的配合,实现对渣体进行自动过滤,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液体使用量。
[0017]2、本技术切面的设置,防止液体在漏斗内腔中形成漩涡,降低液体的下降速度和静压,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设置有与漏斗形内腔和切面为一体结构的挡板,增加切面的强度,防止在液体的冲击下破裂,同时还防止液体进入漏斗形内腔后在切面阻挡的作用下向上迸溅,形成危害人员工作的隐患。
[0018]3、本技术漏斗内腔下部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表面用车刀车一下,表面更光滑,减小在捣出浇口杯时对浇口杯形状的破坏,也减小浇口杯处铁水与砂型表面的阻力,减少掉砂的废品。
[0019]4、本技术对现有漏斗形浇口杯的开口尺寸由直径130缩小至120,较少漏斗内腔液体的储存量,同时增加圆柱筒,增加浇口杯的整体高度,增加液体静压,便于液体快速下流,增加产品的质量。
[0020]5、本技术漏斗内腔与圆柱筒之间设置有半圆形凸台,且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实现对流入模具中液体进行自动滤渣,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0021]附图说明:
[0022]图1为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的主视图。
[0023]图2为图1的右视图。
[0024]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5]图4为图3的A

A的剖视图。
[0026]图5为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图中,1

上口,2

下口,3

漏斗形内腔,4

圆柱筒,5

切面,6

半圆形凸台,7

挡渣棉,8

挡板。
[0029]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包括杯体,杯体包括具有上口和下口,上口和下口分别设置在漏斗形内腔的两侧,使上口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下口的正投影面积,下口与漏斗形内腔之间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且漏斗形内腔的一侧呈与圆柱筒外壁处于同一平面的切面,且切面与上口形成的平面垂直,与圆柱筒连接处的漏斗形内腔底部设置有半圆形凸台,且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本技术通过在现有漏斗形浇口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设与漏斗为一体结构的竖直切面,并增加圆柱筒,进而减少液体的使用量和增加液体静压,并通过与挡渣棉的配合,实现对渣体进行自动过滤,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液体使用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
[0031]杯体包括上口1和下口2,上口1和下口2分别设置在漏斗形内腔3的两侧,使上口1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下口2的正投影面积,下口2与漏斗形内腔3之间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4,且漏斗形内腔3的一侧呈与圆柱筒4外壁处于同一平面的切面5,且切面5与上口1形成的平面垂直,与圆柱筒4连接处的漏斗形内腔3底部设置有半圆形凸台6,且半圆形凸台6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7。
[0032]切面5上端的上口1处设置有与切面5和上口1进行连接的挡板8,挡板8与切面5和漏斗形内腔3为一体结构,半圆形凸台6上设置有环形坡口。
[0033]上口1的最大开口直径为120mm,最小开口直径为94mm,漏斗形内腔3的高度为165mm,漏斗形内腔壁3的厚度为8mm。
[0034]漏斗形内腔3和圆柱筒4的整体高度为300mm,圆柱筒4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52mm和68mm。切面5的宽度为110mm,半圆形凸台6的厚度为20mm。漏斗形内腔3与半圆形凸台6和圆柱筒4为一体结构。
[0035]使用时,把圆柱筒4放入产品模具的浇注孔内,然后按照现有技术中漏斗形浇口杯的使用方式进行使用即可,不同之处为对使用过的挡渣棉7进行更换。
[00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括具有上口和下口,所述上口和下口分别设置在漏斗形内腔的两侧,使上口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下口的正投影面积,其特征是:所述下口与所述漏斗形内腔之间设置有外壁光滑的圆柱筒,且所述漏斗形内腔的一侧呈与所述圆柱筒外壁处于同一平面的切面,且切面与所述上口形成的平面垂直,与所述圆柱筒连接处的所述漏斗形内腔底部设置有半圆形凸台,且所述半圆形凸台上设置有与之配合使用的挡渣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行业用新型浇口杯,其特征是:所述切面上端的上口处设置有与所述切面和上口进行连接的挡板,挡板与所述切面和漏斗形内腔为一体结构,所述半圆形凸台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丽鹏李福贵赵盼袁永涛车士辉郭发玉郭苏震张少辉
申请(专利权)人:欧玛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