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176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通过使加热源在车辆中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节省车辆构成设备的设置空间,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所述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热介质回路(30),该热介质回路(30)连接有加热热介质的热介质加热器(32)与蓄电池(B),可以通过流通的热介质加热蓄电池(B),热介质回路(30)具有热介质放热器(16),该热介质放热器(16)相对于热介质加热器(32)连接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蓄电池(B)连接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上游侧,向从热介质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释放热量。从热介质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释放热量。从热介质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释放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可应用于,例如具备向行驶用电动机供给电力的蓄电池等,使用时需要调节温度的设备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以往,这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通过将在室内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供给至车室内来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制热以及除湿等。
[0003]另外,作为安装有所述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车辆,具备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向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供应电力的蓄电池等使用时需要调节温度的设备。
[0004]因此,众所周知,在所述车辆中,将需要调节温度的车辆的构成设备连接于热介质回路,通过热介质加热器加热在热介质回路中流通的热介质,并通过加热的热介质加热设备(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0

12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所述车辆需要多个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行,以及使用于热介质回路中的热介质加热器等加热源。因此,为了在所述车辆中设置多个加热源需要较大的空间,同时零件数量较多,从而生产成本较高。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通过使加热源在车辆中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节省车辆构成设备的设置空间,以及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0008]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调节车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其特征在于,具备热介质回路,该热介质回路连接有加热热介质的热介质加热器与车辆构成设备,可以通过流通的热介质加热构成设备,在热介质回路中连接有热介质放热器,该热介质放热器相对于热介质加热器设置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构成设备设置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上游侧,向从热介质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释放热量。
[0009]据此,通过加热车辆构成设备的热介质加热器加热热介质,并通过加热的热介质加热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从而可以将热介质加热器作为制热运行时的加热源来利用。专利技术效果
[0010]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可以将热介质加热器作为制热运行时的加热源来利用,因此制热运行与构成设备的加热可以通过一台加热器进行,从而可以实现节省车辆构成设备的设置空间,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显示蓄电池冷却运行及制热辅助运行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显示蓄电池加热/制热辅助运行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图1至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
[0013]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1应用于,例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能够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行驶的车辆。
[0014]车辆具有行驶用电动机与作为用于向电动机供给电力的构成设备的行驶用蓄电池B。蓄电池B因使用而释放热量。另外,蓄电池B为了发挥规定的性能,需要在规定的温度区间使用。因此,蓄电池B需要根据外部空气的温度或使用状态进行冷却或加热。蓄电池B优选在例如,10℃~30℃的范围内使用。
[0015]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空气调节单元10,其设置于车辆的车室内;制冷剂回路20,其设置为横跨车室内及车室外;热介质回路30,其用于使吸收蓄电池B释放的热量或加热蓄电池B的热介质流通。
[0016]空气调节单元10具有用于使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流通的空气流通路11。在空气流通路11的一端侧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1a,其用于使车室外的空气流入空气流通路11;内部空气吸入口11b,其用于使车室内的空气流入空气流通路11。另外,在空气流通路11的另一端侧设置有:未图示的足部吹出口,其使在空气流通路11中流通的空气朝向乘客脚下吹出;未图示的通风吹出口,其使在空气流通路11中流通的空气朝向乘客上半身吹出;以及未图示的除霜吹出口,其使在空气流通路11中流通的空气朝向车辆挡风玻璃的车室内侧一面吹出。
[0017]在空气流通路11的一端侧设置有吸入口切换风门13,其可以使外部空气吸入口11a及内部空气吸入口11b中的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吸入口切换风门13可以在以下模式进行切换:外部空气供给模式,其关闭内部空气吸入口11b打开外部空气吸入口11a;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其关闭外部空气吸入口11a打开内部空气吸入口11b;内外部空气吸入模式,其通过位于外部空气吸入口11a与内部空气吸入口11b之间来分别打开外部空气吸入口11a与内部空气吸入口11b。
[0018]在空气流通路11内的一端侧设置有多叶片风扇等室内送风机12,其用于使空气从空气流通路11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流通。
[0019]在空气流通路11中的室内送风机12的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吸热器14,其作为用于对在空气流通路11中流通的空气进行冷却及除湿的室内热交换器。另外,在空气流通路11中的吸热器14的空气流通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放热器15,其作为用于对在空气流通路11中流通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室内热交换器。
[0020]放热器15配置于空气流通路11的正交方向一侧,在空气流通路11的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绕过放热器15的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在空气流通路11的正交方向一侧中,在吸热器14与放热器15之间设置有热介质放热器16,其通过使在热介质回路30中流通的热
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加热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
[0021]在空气流通路11中的吸热器14与热介质放热器16之间设置有空气混合风门17,其用于调节通过吸热器14的空气中的由放热器15及热介质放热器16进行加热的空气比例。空气混合风门17在热介质放热器16及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中,关闭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及热介质放热器16中的一个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并且打开另一个,或者同时打开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及热介质放热器16,调节热介质放热器16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的开度。空气混合风门17在处于关闭空气流通路11中的热介质放热器16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并打开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的状态下,开度为0%,在处于打开空气流通路11中的热介质放热器16的空气流通方向上游侧,并关闭放热器旁通流通路11c的状态下,开度为100%。
[0022]制冷剂回路20具有:所述吸热器14;所述放热器15;压缩机21,其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22,其用于对制冷剂与车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介质热交换器23,其用于对在制冷剂回路20中流通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30中流通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至第三膨胀阀24a、24b、24c,其可以在完全打开与完全关闭之间调节阀开度;第一及第二电磁阀25a、25b,其用于开闭制冷剂的流路;第一及第二逆止阀26a、26b,其用于限制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调节车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其特征在于,具备:热介质回路,其连接有加热热介质的热介质加热器与车辆构成设备,可以通过流通的热介质加热构成设备,在热介质回路中连接有热介质放热器,该热介质放热器相对于热介质加热器设置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下游侧,且相对于构成设备设置于热介质流通方向上游侧,向从热介质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释放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介质回路具有设备旁通流通路,该设备旁通流通路使热介质绕过构成设备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介质回路具有放热器旁通流通路,该放热器旁通流通路使热介质绕过热介质放热器流通。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供给至车室内的空气,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関徹也重田惠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