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975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涉及加热器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器耗能大,防腐蚀性能低的难题,该装置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低温介质入口和高温介质出口,高温介质出口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发热管,发热管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电磁加热换热技术,高温介质输入加热管对被加热物加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再输入电磁加热换热装置中,整个过程符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标,且加热管为高耐蚀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可满足腐蚀工况加热。加热。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


[0001]本技术属于加热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内加热器大部分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且为单向电\热能量输入至热能输出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此加热模式第一耗能多不符合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同时对于加热一些腐蚀性强的物质,仍存在腐蚀问题,尤其是像大型镀锌加热装置中,加热器工作时间久,热能的利用率低,传统的加热器不仅耗能大,而且防腐蚀性能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以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型防腐蚀内加热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低温介质入口和高温介质出口,所述高温介质出口到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所述发热管由多个U型管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所述发热管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高温介质出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低温介质入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上均设置第二电磁阀。
[0006]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内管、外管、绝缘保温层、螺旋导流片、电磁感应线圈,内管、外管和绝缘保温层由内到外同心设置,内管外壁上固定缠绕螺旋导流片,外管外壁包裹绝缘保温层,绝缘保温层外壁均匀缠绕电磁感应线圈,其中内管、外管和螺旋导流片形成螺旋状的介质螺旋通道。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所述外管一端与第一法兰固定连接,所述外管另一端与第二法兰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高温介质出口之间设置第三法兰,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第四法兰,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第一管道固接,所述第四法兰与所述第二管道固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法兰与所述第一法兰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可拆卸连接。
[00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具有以下优势:
[0011](1)本技术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利用电磁加热换热技术,高温介质输入加热管对被加热物加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再输入电磁加热换热装置中,整个过程符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标,且加热管为高耐蚀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可满足腐蚀工况加热。
[0012](2)本技术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利用内管、外管和螺旋导流片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流体介质在循环输入泵推动下进入螺旋通道旋转向上流动,实现
被加热流体或导热介质相对于外加热管的螺旋切向流动,这种螺旋切向流动可增大换热行程和流速,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能加大流动液体与管壁的摩擦力,从而大幅提高热交换能力。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1、低温介质入口;12、高温介质出口;13、内管;14、外管;15、绝缘保温层;16、螺旋导流片;17、电磁感应线圈;2、发热管;21、U型管;22、第一电磁阀;23、入口;24、出口;25、第二电磁阀;3、第一管道;4、第二管道;5、第一法兰;6、第二法兰;7、第三法兰;8、第四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001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2]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包括低温介质入口11和高温介质出口12,高温介质出口12到低温介质入口11之间设置发热管2,发热管2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发热管2由多个U型管21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21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22,发热管2包括入口23和出口24,入口23与高温介质出口12通过第一管道3连通,出口24与低温介质入口11通过第二管道4连通,第一管道3和第二管道4上均设置第二电磁阀25。
利用电磁加热换热技术,高温介质输入加热管对被加热物加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再输入电磁加热换热装置中,整个过程符合节能绿色环保的目标,且加热管为高耐蚀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可满足腐蚀工况加热。
[0023]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1包括内管13、外管14、绝缘保温层15、螺旋导流片16、电磁感应线圈17,内管13、外管14和绝缘保温层15由内到外同心设置,内管13外壁上固定缠绕螺旋导流片16,外管14外壁包裹绝缘保温层15,绝缘保温层15外壁均匀缠绕电磁感应线圈17,其中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介质螺旋通道。利用内管13、外管14和螺旋导流片16形成螺旋状的液体流动通道,流体介质在循环输入泵推动下进入螺旋通道旋转向上流动,实现被加热流体或导热介质相对于外加热管的螺旋切向流动,这种螺旋切向流动可增大换热行程和流速,同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能加大流动液体与管壁的摩擦力,从而大幅提高热交换能力。
[0024]还包括第一法兰5和第二法兰6,外管14一端与第一法兰5固定连接,外管14另一端与第二法兰6固定连接。
[0025]第一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低温介质入口和高温介质出口,所述高温介质出口到所述低温介质入口之间设置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从接触被加热物至远离被加热物的方向依次包括陶瓷层、粘接合金层和金属层;所述发热管由多个U型管串联组成,两个U型管之间设置第一电磁阀,所述发热管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高温介质出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低温介质入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上均设置第二电磁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复合材料内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换热输出装置包括内管、外管、绝缘保温层、螺旋导流片、电磁感应线圈,内管、外管和绝缘保温层由内到外同心设置,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宗才马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工大镀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