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7313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包括上部管、第一侧框架、第二侧框架和若干支撑件,第一侧框架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两个第一翻边,第二侧框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两个第二翻边,第一底板和第一翻边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二底板和第二翻边形成第二容纳腔,上部管一端固定在第一容纳腔内,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一侧框架固定有若干第一连接件,第二侧框架上固定有若干第二连接件,支撑件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汽车座椅骨架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部位强度要求的不同,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结构,使得汽车轻量化以及强度能够兼顾。强度能够兼顾。强度能够兼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座椅骨架是汽车座椅的一个关键结构件,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正确的坐姿、转弯时给上半身提供支撑以及碰撞时提供上半身保护。在载荷传递路线中,汽车座椅骨架把载荷传递给调角器,并通过调角器传递到汽车座垫骨架,最终传至地板。
[0003]汽车座椅骨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座椅总成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车辆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以及后碰撞情况发生时,汽车座椅骨架在撞击能量吸收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最大限度保护乘员免受伤害。
[0004]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管框式汽车座椅骨架和冲压钢板式汽车座椅骨架,对于管框式汽车座椅骨架,由于其主体结构由金属管材构成,其强度和刚度比较低,能够实现的功能较少,在汽车遇到强烈撞击时,对乘车人的保护作用有限。而对于冲压钢板式靠背骨架,由于其主体结构为金属板材,结构复杂,重量较重,装配难度较大,对汽车的整体成本要求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骨架无法同时兼顾强度和质轻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包括上部管、对称设置在所述上部管两端的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以及置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之间的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金属条连续弯曲而成,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框架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底板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框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二底板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翻边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翻边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上部管中空且呈U形,所述上部管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上部管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框架在长度方向固定有若干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侧框架在长度方向固定有若干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位置对应,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U型部及从所述第一U型部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两个第三翻边,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U型部及从所述第二U型部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两个第四翻边,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一U型部形成的第一插接腔,另一端插接在所述
第二U型部形成的第二插接腔。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在自然状态时,其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距离。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管上固定有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是由条状金属弯曲而成,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上部管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分别焊接在所述上部管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管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上。
[0014]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骨架。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根据汽车座椅骨架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部位强度要求的不同,在头部位置,采用中空的上部管,降低了座椅整体的重量,满足车身轻量化要求以及降低了制造难度;靠背部分,通过用支撑件替代金属板材,有效降低了汽车座椅骨架的装配难度,另外,通过将支撑件装配时进行弯曲,增大了乘车人后背与座椅的接触面积,提升了车辆的整体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汽车座椅骨架的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框架的结构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二侧框架的结构图;
[00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0]汽车座椅骨架10第二翻边152第一侧框架11第二容纳腔153第一翻边111支撑件16第一底板112第一连接件17第一容纳腔113第一插接腔171上部管12第三翻边172第一加强件13第二连接件18第二加强件14第二插接腔181第二侧框架15第四翻边182第二底板151
ꢀꢀ
[002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5]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座椅骨架10,包括上部管12、第一侧框架11、第二侧框架15和若干连续弯曲形成的支撑件16。
[0026]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侧框架11和第二侧框架15为乘客扶手位置,由金属板材制成,对称设置在上部管12的两端。第一侧框架11包括第一底板112以及由第一底板112的长度方向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一翻边111,第二侧框架15包括第二底板151以及由第二底板151的长度方向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二翻边152,为了提升乘客坐车时手部的舒适感,第一侧框架11和第二侧框架15根据手放置时的状态,设置相应的弧线结构。为了达到汽车轻量化设计的目的,将上部管12设置为中空并且为了能够将上部管12安装在第一侧框架11和第二侧框架15中,将上部管12设置成U形。由于第一底板112和两个第一翻边111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113,第二底板151和两个第二翻边152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53,上部管12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容纳腔113和第二容纳腔153内,通过焊接分别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13和第二容纳腔153。为了加强上部管12的强度,在上部管12上固定有第一加强件13和第二加强件14,同样的,为了乘车人后背与座椅的接触面积,增强舒适性,第一加强件13和第二加强件14是由条状金属弯曲而成,两端分别焊接在上部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包括上部管、对称设置在所述上部管两端的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以及置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之间的若干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由金属条连续弯曲而成,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框架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底板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框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二底板两侧延伸出的两个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翻边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翻边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上部管中空且呈U形,所述上部管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上部管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框架在长度方向固定有若干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侧框架在长度方向固定有若干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位置对应,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框架和所述第二侧框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诚尹伟廖程亮何伟力谌林杨正刚黄稻奇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